查看原文
其他

书摘及读书笔记《经济学思维》

无骛 无骛书屋
2024-09-21

Part1前言

今天来说一下一本我读了很久的书《经济学思维》,这本书是李子旸老师将经济学原理应用到生动而复杂的现实中去,很多之前非常困惑的社会行为,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就豁然开朗。

接下来,请跟着我的步伐,慢慢领略这本我可以给到五分满分的《经济学思维》带给人的提升,漫游在经济学的海洋中吧。

Part2正文

整本书共分为三章:理念的力量——经济学强拆三观、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学原理。

下面我将用普通字体表示原文,加粗字体表示我的想法。

1理念的力量——经济学强拆三观

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就在于,始终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改革开放的真正进步

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大量的知识,都是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和传递的。人们习得这种知识的唯一办法就是参与相应的活动。活动本身自有其目的,有其主产品。在企业工作,是为了挣钱养家,但在活动中,人们同时也会获得知识这种副产品。

美国人在繁荣之路上摔了一跤,但那条路并没有中断,他们也没有掉头往回走。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之前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已经让美国人具备了现代市场所需的种种知识。他们会犯错误,但他们不是无知。纠正错误比从零开始学习要容易多了。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其实我国的政治环境比之国外还是要好很多的,有着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治理思想和政策,不会因为新一届的上台而全部推翻。反观国外,一届一套做法,政治上完全不可传承。但是为什么在经济上始终追赶不上呢,还是传统的思维束缚住了我们,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小农思想深入人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之际,我们需要的是再一次解放思想,再一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一次深入研究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伟大复兴,才能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栽花插柳——中国的未来之路

这些人都有各自并不崇高并不伟大的生活目的,都为此孜孜以求,但他们的行为,却不可阻挡地导致了“意外的结果”——让社会更开放、更自由。这个结果,当初不在他们的行动计划中,但他们每个人却都不自觉地在为这个结果而不懈努力。

激进/渐进不是他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律才是他一以贯之的判断标准。

只要不侵害别人的权利,我们必须有空间去做我们自己感兴趣和愿意做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并不崇高并不伟大。对所有人和整个社会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痛苦的抗议——托克维尔对中国的意义

关键在于,小区居民不是一味寻求别人的救助,而是自己联合起来寻求解决之道。这种做法总比把全部指望都放在上访、请愿、恳请别人施恩要好得多。这样的人民,才有可能成为自治的、积极的人民。

干掉计划经济的三种武器

如果没有市场,如果是彻底的计划经济,怎样汇集分散在众人头脑中的信息呢?你可能需要填一个表格,登记自己所需要的蔬菜。中央计划者收集所有人的表格,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菜贩也要填写表格,登记自己能够提供的蔬菜品种和数量。计算机把亿万人的表格进行比对,选出最合适的交易对象。然后,中央计划者派人通知你,去计算机为你确定的菜贩那里提货。

电商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网购和文中描述的经济行为的差别仅仅是有没有一个中央决策者,也就是供求关系的判断者。

农民的这种“反行为”和职员小小地侵占公司利益有何区别呢?区别在于,公司虽然也会有一些难以彻底清除的浪费和侵占现象,但这些现象都没有达到妨碍公司正常业务的程度,公司把这些损失计入正常的损耗成本中即可。

理性还是非理性——评市场中的理性人

与其说人类是理性的,不如说人类常常是非理性的。更常见的人类行为,不是理性客观,而是激情感性盲目情绪化。人,是常常犯错误的动物,并且,他们不愿意改正错误,也不愿意听到别人的批评,哪怕批评是善意的和正确的。

这就是因为人们对损失更加敏感。必须尽快发现损失,并采取措施止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艰苦的渔猎采集生活中存活下来。相反,潜在的收益是难以观察和计算的。对它们过分关注是不明智的。“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人们会对一些偶发事件投入过多的精力,耗费过多的资源去降低本来就很低的发生率,而忽略数量大得多、也频繁得多的常规现象。

只有数量少的事情才有报道的意义,因为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要是每天报道一些家长里短,邻居王大妈偷拿了隔壁李阿姨的一根葱,楼上张叔叔喝醉后呕吐在楼道里,这种事情其实天天都在发生,但是并不会有人去注意。其实这才是组成生活的小小片段,致力于解决这些常见的问题才会更有市场。

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任由系统1去支配自己,也就是任由偏好、情感、好恶去决定自己的选择,而不会轻易动用系统2,因为动用系统2很辛苦。没人喜欢辛苦。好逸恶劳确实是普遍的人性。

人是感性动物,只有在不得不思考的时候才会去动脑子。所以只要你开始动脑了,就会成为那一部分成功的人,比如正在读书的你,每读一段文字,就会比刷抖音看小姐姐跳舞的他,多出一段文字的积累。要是能在看书时附带上自己的一些点评和思考,这就又比只看书不深思的人多了一些深层次的理解。

但如果犯了错误就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人们就会愿意动用系统2,去反复思考系统1快速给出的最初看法是否正确,并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接受别人的批评,哪怕批评是恶意的。

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人,差不多就是商人。面对真金白银的约束,市场中依然存活的商人实际上都是在高度依据理性人原则行事。他们之所以盈利,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多地动用了系统2。有些人也许一直不愿意理性思考,这也没关系,市场会用亏损来减少他们的影响力,直至最终用破产将他们赶出市场,把资源分配权交给那些愿意动用系统2并不断学习提升其能力的人。

你要想取得成功,最好也要像商人一样思考——理性客观冷静,严格按照成本收益计算和决策,尽可能放弃情绪化和错觉,最大限度地发现事实,远离谬论,遵循客观规律,抢在别人前面发现你的错误并改正。

一旦涉及到钱,人自然会开始理性,难得是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理性。不过这样不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还是要调节,分情况处置。

偏偏有一个可供人们逃避痛苦自我放纵的乐园,那就是政治。相比市场,政治没有真金白银的约束。你支持错误的政策,并不一定就会蒙受相应的损失,甚至会因为迎合了大量只动用系统1的人的喜好而大受欢迎。想要得到工人的选票,你就许诺给他们更多的带薪假期,反正薪金也无须由你来支付。至于你家的保姆,当然不要有那么多带薪休假。想要得到农民的选票,你就许诺上台后会增加农产品补贴,反正那补贴也无须你自掏腰包。至于因此增加的税收,不是大家来承担吗?但赢得竞选上台当官风光无限的,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吗?

企业家与政府

官员随意干预市场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而广大公众,对此并无强烈的抵制意识,甚至往往还在呼吁更多的管制和干预。

市场经济有一个先天优势——符合经济规律的方案,一定是双赢或者多赢的。只要愿意妥协,不固执于意识形态和权力斗争,人们往往会找到成功协调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真正的商界领袖,也必然从这些勇于和善于承担责任的企业家中产生。其他企业家应该积极支持他们的这种努力。一大批自觉而又务实的企业家,将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改善市场环境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且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中国社会什么时候会出现这样的商界领袖。

出现商界领袖之后又能怎样,如果没有足够的政策支持,每天面对a4纸监管,什么生意都不能做好。

科学共同体

科学须臾也不能离开批判,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谦逊和勇于纠错。但如果因此就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对科学成果来一番“质疑”“批判”,那就会陷入反智状态,反而从根本上破坏了科学发展的环境。

某个领域的科学家既已成名成家,就意味着他们在这个知识领域内是领先者,是跑在最前面的人。他们掌握着这个领域最复杂、最先进的知识,其他人落后于他们。既然其他人落后于他们,不如他们,又怎么去批判他们呢?外行怎么批判内行呢?比赛最后一秒该投篮还是该上篮,难道我们不该相信那个拿顶薪的巨星,而是相信某个连三步上篮都不会的人?。

不要用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饭碗。

跳出来批判科学家的门外汉往往指责科学家不够谦逊,过分傲慢,不积极回答他们的“质疑”和“批判”,其实,面对高居知识巅峰、深具批判精神的科学共同体,这些门外汉的表现才是可笑的狂妄和无知。

无效的贸易战(一)——伪造的段子

但不管是什么统治者,如果和人们的发财愿望对抗,一向都没什么胜算。

无效的贸易战(二)——石油贸易

有钱,还怕买不到东西吗?需要担心的是穷,是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只要有了财富,对那些热衷玩弄贸易战的形形色色的人,根本就无须担心,等着看他们的笑话就可以了。

当下与未来——应该在何时消费?

最简单的道理值得一再重复。努力工作、克勤克俭、投资未来是宝贵的优点,而不是什么已经过时的缺点,更不是低人权的表现,相反,那是真正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充满乐趣的人生。

教育投资——有用还是有益?

现在意大利人不那么敌视教育了,也愿意花钱把子女送入大学了。这显示了一个重要规律:人们在教育上投资更多,很可能并不是他们致富的原因,而是他们富裕的结果。当他们更富裕时,就会更愿意在教育上花钱。

史上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人、犹太人会比其他人在教育上投资更多,他们的子女在学术上的成就也往往更高。这给人形成一种印象:更重视教育的人群,在经济上提升更快。其实,因果关系是正好相反的。不是更多的教育带来更多的财富,而是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教育。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充满乐趣的人生。

当我们说到教育时,基本上指的就是正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通常是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实事求是地说,正规学校教育对提升个人和群体经济、社会地位的作用,很可能被夸大了。

美国移民史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示就是:在提升经济地位的奋斗中,除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层面最重要的因素是勤劳肯干的精神、善于经营的灵活头脑和各种随时习得的实用知识。而这些,即使没有正规学校教育,也完全可以具备。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变得富裕多了,但明显的事实是,财富分布和正规教育的分布差别很大。很多教育发达的地区却在财富积累和繁荣程度上落后,而某些教育基础很薄弱、学术上无足轻重的地区——比如温州。

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广义的人力资源培养,那么,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正规的学校教育,那么,教育的作用其实没有那么大。

当然,多受教育,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对个人说来不失为一件好事。不过,这种教育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时间,其实是一种奢侈品。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选择,而不是出于对正规教育的迷信,抱着掌握炼金术的目的长期投身其中。那里是没有什么炼金术的。一个正常社会,大部分人本来就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获取能够带来财富的实用性知识上。获取方法包括但绝不限于学校教育。实际上,获取实用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恰恰不是学校,而是实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就是所谓“干中学”。

经验往往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实践出真知。

一个人人都是哲学家的社会,是无法存续的。而且,这些“高级学科”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人。一个优秀大脑能达到的高度,一万个平庸之辈永远也达不到。在这些领域,人数不是任何优势。过多的平庸参与者加入其中反而还会成为劣势。中国当代学术科研的种种乱象,和太多平庸乃至低劣之辈试图跻身这个原本他们无法企及的领域,并试图在其中分一杯羹,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教育孩子时,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什么、采用某种教育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孩子。

鸡娃不如鸡自己,让孩子拼,不如努力让他成为富二代。

揭示这条规律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说到底,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或者说,你的性格和优缺点,很可能就是你子女未来的性格和优缺点。诚实者的子女也可能成为骗子,但更多的骗子是从小就从家里学到了撒谎和欺骗之术。勤奋者并不能确保孩子一定也同样勤奋,但如果你日上三竿还在高卧,就别为孩子的懒惰而怨天尤人了。

为了让生活可以持续,人类就把大部分生活知识转化为无须选择的习惯、习俗和生活方式,而让大脑集中去分析判断少数重要选择。这种被转化为习惯、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大量知识被称为默会知识。

建设一个发达社会,唯一的秘诀就是充分释放每个人的自由。自由人组成的开放社会,必将是富裕发达的社会,绝无反例。

读书“三要”和“三不要”

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先要把读书看得平凡,才可以读书。如何令到自己心理上对读书看得平凡,先要忘记了读书人是一种特殊人物,而读书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

读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自然地开始,自然地结束。拿起来就读,放下就走。无论什么题材,无论什么形式,无论什么内容,尽可能地阅读一切。

读书无非是人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读书和看电视、浏览网页、与人聊天没什么本质区别。一条信息,你从电视中看到,从网上看到,别人当面告诉你,和你从书中看到,没什么根本不同。你的大脑,注定要不断从外界接受信息。读书是诸多方式中的一种,这件事没什么稀奇。将之神圣化或者故意贬损,都有些莫名其妙。

读书与其他途径不同在于思考,拿起纸质书的时候,你只在读书,读书也必然会伴随着思考。而其他信息途径,往往会被多余的信息干扰,无法进行深入思考。

掌握思考方法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完整阅读来观摩大师是如何思考的,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结论,如何分析批判不同观点的。看得多了,便渐渐窥见门道。再加上勤于训练反复思考,这才能掌握思考方法。只看结论和观点,是不可能掌握思考方法的。不掌握思考方法只知道观点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刻舟求剑。理论的使用条件稍有变化,他们就无所适从,只会把那几条观点反复背诵。这是培养信徒的方法,不是传授学问的方法。

宗教或类宗教最不需要的就是信众动脑筋。

其实,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他自己说了算的。官僚体系中,是你的上级说了算;市场体系中,是广大消费者说了算。即使你读了再多的书,如果不能得到上级欣赏,或者不能让足够多的消费者掏钱买你的商品、服务,恐怕也不能说你是人才。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不是为了把玩那一束纸。现在既然有了更有利更方便的信息媒介,就没有理由对抗或者拒绝,而坚持把玩那一束纸,除非那就是你的目的。如果以此为目的,你其实并没想读书。

这些知识以其他各种方式存在于社会中,包括但不限于谈话、个人记忆、经验、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官场秘籍、人际关系等等。如果一个人只读书,很少参与现实社会,他就无缘获取后一种数量更大的知识。

实践出真知,学以致用,在用中学。

他们成功的原因其实不是读书,而是善于学习,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学习。读书是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实一定也是他们的学习方式,而且很可能是更重要的那种。世事洞明皆学问。

越污染,越健康?——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

印度那些人之所以在室内吸入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环保健康意识,而是因为他们穷,因为他们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解决之道不是好心人慷慨解囊,或设计师提出高明方案,解决之道在于提升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

很多年了。看,印度人的人均寿命提高了。工业污染多了,人们反而更健康了——越污染,越健康。工业化或许让大的环境变差了一些,但工业化从一开始就改善了你身处其间的小环境——我称之为贴身环境。

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通过继续发展谋求解决。延缓或者打断发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反而会让问题恶化。

贵的一定是好的吗?——对“天然”的迷信

我们要做的,是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坚持以人为本,毫不客气地从自然中索取、开发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自然就是应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相反。

转基因的背后——科学与理性之光

理解核心原理的好处是,你至少知道什么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会增强你的判断力,识别明显的谬论和蛊惑,不轻易被人忽悠。

在农民的操纵下,农作物的基因一直在变。转基因不过是让基因变异的过程更可控、更明确而已。

如果你对未经严格检验的传统食品深信不疑,认为很安全,同时却认为历经超级严格检验的转基因食品不安全,你自己说,这不是愚昧是什么。

理性一点,不要用自己的传统直觉去下决定,要动动脑子。

1.基因一直在转变,从来没有静止过。2.人类一直通过操作基因变化来获得想要的作物性状,这就是农业。3.转基因技术和食品安全鉴别技术是两码事。食品安全鉴别技术不是什么高新科技,没有什么疑难困惑之处,完全可以判断食品是否安全。4.转基因食品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检验,所以安全可靠。对于食品安全来说,应该区分为经过和未经严格检验两类,而不是分为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两类。凡未经严格检验的食品,再传统,安全性也不高。

伪劣产品的背后——市场扩大与技术进步

质量下降,是生产扩大以后首先要经历的现象,是产品走向大众化的必经之路。

低质产品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们满足了相应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如果没有低质产品,这些消费者并不会转而去购买高质高价产品,而只能是干脆取消这个消费。

消费者用钞票表达的选择就是正确的,比任何人为标准都要合适和有力。别埋怨那些消费者不讲究,对劣质产品过分宽容。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消费能力。

消灭低劣产品的办法,不是监督——无论是官方监督还是市场监督,而是生产的继续发展。

食品安全的背后——机会成本的核算

根本问题改善以后,原本不重要的次要问题就变得重要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无可厚非,但要注意追求时要符合科学原则,不要仅仅看到现状的弊端,还要分析“替代物”的弊端。世间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尤其不能在看到弊端以后,就对整体局面形成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引下,提出的对策往往不是进一步改善,而是退回到比现在更差的局面。

2生活中的经济学

户籍制度与计划经济

户籍制度基本完成了赋予它的任务。国家通过这个制度,为公民分别安排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在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城市人口的生活消费被压得很低,而农村人口被限制在土地上,被强迫通过“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整个国家好像变成了一个大企业,人人都被安排了位置,且不能随意改变。国家成了唯一的发展主体,人民只是国家的工具。人民在失去种种自由的同时,也就失去自主谋求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机会。

集中力量办大事,特殊年代的需要。

反改革者做改革之事

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其实很需要这样严格的紧缩政策。这个紧缩政策,主观目的是为了反改革,但客观结果却很有利于改革,为中国经济日后的发展打下了相当理想的基础。

奥地利商业周期理论告诉人们,通胀发生以后,政府唯一应该做的就是立刻停止通胀,停止增发货币和信贷扩张。市场将使用亏损、破产、失业等严厉手段进行清算,剥除那些虚假繁荣期间出现的没有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迫使他们交出资源,让给有经济效益能赚钱的项目。

只要保持对世界的开放,就会有外界因素来影响中国的发展。而这种影响会从根本上杜绝中国重回疯狂年代的可能。

开放是唯一发展的路径,发展又是国家繁荣富强唯一的路径,只有不断坚持开放才能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1992年1月17日,邓小平坐上了开往南方的专列。这次南巡以近乎事变的方式从政治上给了反改革者雷霆一击,彻底扭转了整个局面。中国重新走上了经济发展之路。

汽车限购与市场搬迁

可持续经营发展的情况下,低税收才是有意义的。真正的问题不是怎样让税收更低,而是怎样让商家的综合成本最低。

维护秩序的开支是一定要有人承担的。既然如此,对商家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自己组织起来,掏钱办理这些事务。这样的好处有三:一、避免了政府管理的低效浪费,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行政指挥;二、自治的效率要比被治高得多,且商人的管理能力一般都强于官员,自我管理可以确保市场的经营环境,减少对城市整体环境的影响;三、市场自治,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避免市场成为政府的财政负担。记住,成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可不是什么好事。

TPP和美式自由贸易

美国国内的政治变化,利益集团的此起彼伏,随时会影响到国际贸易格局。

国家利益就是最大的国家关系影响因素,而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者往往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不全是政治诉求,以政治谋求自己的经济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利益说到底还是国家的,所以领导者往往追求的是政治,而政治所带来的经济只是搂草打兔子。

难民是福还是祸?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先后总共有大约100万内地居民通过各种方式逃到香港,这被称为“大逃港”。

没人能改变生活就是永恒的奋斗这个基本事实。试图卸掉生活的压力,得到的只是丧失了奋斗的激励。

选择大于努力,当然选择也是在重重思考之后作出的。有人在思想上奋斗、不停思考,也有人在身体上奋斗、不停努力。都是奋斗,但是在我看来,拿出相同的时间用在深度思考上,远比用在无意义的努力上有用。

接纳难民的正确方法

一个人在渴求帮助的时候,往往是最虚弱的时候,也是最有可能被他人影响的时候。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想好了再上市——简评万科事件

A公司,当下业绩很好,但大家不看好他们的未来;B公司,现在赚钱很少,甚至还在赔钱,但大家一致看好他们未来的成长。A的股价会远远低于B。微软2015年纯利润200多亿美元,股价54美元;Facebook 2015年只赚到36.9亿美元,股价却高达112美元,比微软股价高出一倍还多。更有一些新兴公司,尽管在大笔赔钱,但股票价格却一路高涨。

作者表述有误,是市值不是股价。

上市公司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变成了两种:一是他们原本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二是向投资人提供的股价。这两种产品,哪种更重要,还真难说。

肯定是第一种更重要,没有好的产品,就不会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者说是获得利润的可能性),自然不会获得高估值的融资,更不会在市场上存活下去。

企业上市以后,必然面临维持和提升股价的压力,管理者会更重视企业短期的财务表现,回避风险重大、但同样也是机会重大的决策。这样的管理者,显然更符合职业经理人的定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那些仅仅为了资金而热衷于上市的公司,实际上是对自身的企业家能力没有足够自信。他们想通过拥有大笔资金来取得和保持市场优势。但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人不是钱。

行政垄断的背后

对整体国家再有利的政策,只要损害了利益集团的利益,就无法实施。利益集团的思维方式是:只要我能挣到100元钱,社会因此损失1万元,我也不在乎。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反观中国,虽然有不少行政垄断的巨型央企,虽然这些企业规模巨大收入丰厚,但不带偏见的人应该承认,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保持了中性地位,没有被任何利益集团所控制。在制定政策时,中国政府根据的是社会整体长远的利益,而不是利益集团的好恶。虽然会犯错,但政府毕竟没有沦为利益集团的工具。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做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秘籍之一。

经济学理论仍然没错。行政垄断的效率永远都不及自由竞争。问题在于,现实约束条件决定了,对许多国家来说,真正的私营企业及自由竞争很难在这些“政府性”浓厚的基础行业中出现。既然如此,相比乱七八糟、很有可能绑架政府的政商利益集团,政府中性、规则明确、逐步改进的行政垄断,显然是更优的选择,至少可以接受。

总之,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对基础性行业实行国有化和行政垄断;同时中央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这两个表面上看上去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事实上却很有利于打造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

由于保持了中性地位,中国政府会因为知识不足、经验不足、糊里糊涂而推出错误政策,但不会为了偏袒利益集团而公然牺牲社会整体利益。源于糊涂的错误政策,比较容易修正。基于利益格局形成的掠夺性政策,则是很难摆脱的被锁死的“局”,往往是通往动乱和革命之路。

看得到的是行政垄断、重税及其效率损失,看不到的是由此避免的政商利益集团把持政府、掠夺性政治彻底破坏市场环境的恶劣局面。正如巴斯夏说的那样,不但要看到看得见的,还要能理解看不见的。

用各种办法增加现有国企的竞争性,尽量刺激他们努力工作、增加产出;开放市场比转制更重要;增量改革,用增量部分的扩大减小存量的重要性。

上市,不仅让这些企业面临有效激励,从此不敢懈怠,积极努力工作,还可以利用股票市场做到量化、分散所有权。以后时机合适,政府就可以通过逐步抛售股票实现私有化。慢慢来,用时间换稳定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观察是否有政商利益集团形成的苗头。发现苗头,可以暂停,继续维持国有化。没有苗头,接盘者确属民间,且自由竞争的局面正在形成,那就可以继续抛售,直到顺利完成私有化。

政府财政收入不好的时候就卖一点股权,每次卖一点就慢慢地权力下放了。

3经济学原理

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

经济规律的前提条件有两条:一、资源是稀缺的,二、未来是不确定的。

暴力介入以后,经济规律依然在发挥作用,但市场规律就不复存在了。经济规律是人类所有行为都必然遵循的规律,而市场规律只是人类非暴力行为的规律。所谓市场秩序,核心原则就一条:你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许动手。所有其他市场规则,都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成。

要被刻意建立和维持的,是市场规律正常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的核心要点就是——控制暴力。

最可担忧的就是父爱主义的政府对市场非暴力自由交易的强行干预。

市场,是需要维护的特殊秩序,而不是万有引力那种怎么也改变不了的秩序。无须立法禁止有人违反万有引力,但确实需要立法禁止有人把他人推下楼。如果暴力堂而皇之地作为一种正当竞争手段进入市场,市场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这个暴力,不见得是劫匪,也有可能是无知的政府。

支持政府干预市场的人,错误则在于认识不到第二点。他们同样混淆了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因此低估了市场的力量。他们把暴力和其他困难等同看待,认为市场不但不能对付暴力,也无法对付其他问题,比如,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人性的贪婪、短视、动物精神、理性不足、路径依赖、供需急剧变化、技术落后、文化差异,等等。他们经常把非暴力自由竞争和暴力竞争混为一谈。比如把商人和消费者的自由交换称为商人从消费者那里“掠夺”财富,把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自由契约称为一方“剥削”另一方,把赢得消费者欢心的成功企业称为“残忍的市场霸主”,而把那些被消费者抛弃的失败者描述为“烈士”。他们的解决办法——政府干预,就是让合法暴力越界进入市场。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但不能解决那些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并从根本上破坏市场秩序。

科斯对,还是周其仁对?——简析中国的产权改革问题

随着承包私产和超越承包形成的私产不断由少增多、由弱变强,公有制成员不断扩大对外缔结合约的范围,循序渐进地积累起更多的私产,也进入更丰富多样的市场合约网络。这套经由合约界定出清晰产权的办法,从农业扩展到非农业、进而扩展到城市,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

产权和使用权分开,土地均为国家和集体所有,我们在土地上的一切房屋、绿化、道桥、粮食都只有使用权。

谈谈“边际”

理解边际,一定要结合数量变化中的某个时间点。一、无变化,则无边际。二、边际一定不是整体概念,而是局部概念。当你听到有人说边际时,你就要问“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而不是仅仅问“什么”“多少”。

要在变化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成本、收益和价格,而不要从过去的、静止的角度去理解。价格完全由供需关系决定,而且是某时某地的供需关系。也就是说,价格是由当下和未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过去决定的。没有什么“本质”“内在”“真正”的供需关系。商品也因此没有什么“本质”“内在”“真正”的价格。

政府用税款支付的各种公共服务,都有类似的边际方面的麻烦。供给受到整个成本的制约,需求却只需面对被人为降低的边际成本。结果必然是需求大于供给,现实中就表现为拥挤、排队、等待、等级制、行贿受贿等混乱现象。

高速公路就是一个边际成本很低的行业。建设高速公路的投资很大,但一旦建成,放一辆车进入高速路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政客们果然在这里打主意,强迫高速路节日免费开放。大家当然都很喜欢免费——谁不喜欢呢?得到人民赞扬,又不用花钱,只要发布一个命令即可。这种好事,政客怎么会放过呢?

政府的惯用手法就是,利用边际成本可能会很低这一点造成一种幻觉——政府可以仁慈慷慨地给民众提供很多低价甚至免费的商品和服务。相比之下,锱铢必较、斤斤计较的市场当然就可恶得多。这就是那些有害的政策会大受欢迎的原因。

因为更多的人并不会深入独立思考,只会看到表面,不会去想免费的东西也会有成本,这个钱从哪来?只要想清楚这一层,就会明白,钱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钱只会是从自己身上出去的。

定价的学问

只要有可能,商人总是会想方设法对市场进行分割,尽可能地让消费者多掏钱,让自己多挣钱。有舆论抨击这种价格歧视。抨击也没用,这种现象不会因此消失,只能说明抨击者对经济学知之甚少。

这就是为什么淘宝、京东、拼多多会使用大数据杀熟,一旦他们觉得你的消费等级比较高,就会推送更多高价格的商品,哪怕是同一种商品,一个经常买便宜货的账号和一个经常买高档货的账号推送的价格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明令禁止各类购物网站、购物平台公司进行大数据杀熟。

类似的市场分割办法还有民航的经济舱和商务舱,图书的精装和平装,香烟的硬盒和软盒,某些商品的限量版和普通版等。它们的生产成本略有差别甚至没有差别,但价格差别往往很大。商家之所以弄出这些名目,就是为了分割市场,价格歧视,增加利润。

利用不同财富值的人有不同的消费价格接受程度,精准打击。

分割市场时,你要把方案设计得既周密不易突破,又不能太影响消费者的自尊心和体验,分割成本还不能太高。这个尺度并不容易把握。所以,你会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分割市场。很多商品还是统一价格对所有消费者。

有意义的收入差异统计至少应该是长期的,统计人们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收入,同时考虑风险等因素。

无论是过日子,还是经营公司,真正要在意的,是个人或者企业生命周期的总收入,而不仅仅是某年或某笔生意的收入。

完全可能有那种经营方式,以前期的、局部的低价免费甚至倒贴,换取长期的、整体的高收入。

一个优秀的商人,可能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不懂礼貌、缺乏修养、待人粗暴,但他一定深深了解社会和他人,对他人的想法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所谓商业天赋,就是能对消费者需求做出超出常人水平的准确判断的能力。如果你打算在商界奋斗,取得成功,除正式的书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你要积累各方面的社会经验。

一个人可能没有学历,但是不能没有文化。可能没上过学,但是会读很多书。我们在生活中处理问题,靠的不是学历,靠的是认知。

不要轻视平凡普通的工作,须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就看你的发现、感知和概括能力了。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不辞辛苦埋头肯干手脚不停,但只有少数人会边干边琢磨,边干边分析,不仅手脚不停,大脑也从不懈怠。这就是合格者和优秀者的差距所在。

要多多思考,而不是一味闷头干。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始终听别人的命令。

广告费由谁承担?

在市场中,广告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虽然从财务上看,所有的广告费用最终都由消费者承担,但其实好的广告减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我的理解是,打了好的广告,抢占了消费者的心智,这样这个产品就会有很好的销路,产品销量上去之后,企业自然会更新更好更快的流水线,不然产品就会供不应求。由于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那么企业投入的边际成本就越低,毕竟占成本大头的产品线设备、工人薪资、广告等都属于固定成本。边际成本越低,那么企业就有了降价抢占更大市场的动力。

高额离职金的合理性

失业不能证明一个人无能。失业只不过表明某人不适合某个企业而已,换个地方他可能表现很出色。

原来那家企业让他离开,不是因为他不优秀,也不是因为继任者更优秀。股东们想要的,只是“那个人必须离开!能否找到更好的人代替,不重要”。

CEO的选择可能会不利于公司利益最大化,而是有利于他个人利益最大化。

所以很多私有大公司的CEO就是公司的大股东。

不知内情的人只看到巨额离职金,但懂行的人就会看到其中的以小博大和经济合理性。经营企业,不是花钱越少越好。愚蠢地缩减必须花的钱,实际上是在浪费更多的钱。

你工作,别人才会有工作

一个人继续工作,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能增加别人的就业机会。

假设这个人和我一样从事设计工作,他通过设计工作获取报酬,获得报酬之后,需要养家糊口,假设他去买了猪肉,那么卖猪肉的也就获得了报酬,卖猪肉的一看赚了钱,就想出去旅个游放松一下,他就携家带口去了某个景区游玩,在景区大门交了门票钱,收来的门票钱进了景区开发商的口袋,他们口袋里的钱多了,就想着要再开发一个景区,就找到设计院,说你来给我规划设计一个景区。就这样,一个设计师通过不停的交易,最终又给行业创造了一个新的项目,当然就会增加更多的设计师来进行设计。

在市场交换中,人们生产,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

持续增长的需求,源于持续不断的工作和创造财富。你工作,创造出财富,才有可能参与交换。你的工作为别人创造出市场需求。同样,别人工作,你的产品才有需求,才有市场销路,你才能继续工作。一言以蔽之,工作的人越多,需求越旺盛。闲着的懒汉越多,需求越低迷。

整体就业数量的增加不依赖任何特定的技术、经济、竞争格局。决定整体就业数量的,只是生产的发展程度。生产越发展,就业越充分。

所以就业问题,本质上就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只要生产力得到发展,自然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当然这个就业岗位不一定就是此前你从事的这一行业,生产力越发展,就越能创造更多需求,就会激发市场产生更多新兴行业。而这些新兴行业就是新时代的弄潮儿。

只要让人们自由创造财富,自由兴办企业,就业就不是个问题。人们工作越多,创造出来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只有在政府用各种管制限制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后,就业才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取消对市场蛮横无知、自作聪明的管制,放手让人们去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就业就永远不是问题。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多多益善。

信息不对称——被夸大的危害

因为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经济实力、掌握信息等情况不了解,因为存在这种信息不对称,所以商家并不敢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优势,拿顾客当傻子。这不是高尚,而是明智。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市场没有那么险恶。

如果逮一个坑一个,那么市场也会对他进行惩罚。

交易中,如果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最优策略是实话实说。道理很简单。实话实说,顶多是价钱谈不拢,交易不成。如果撒谎欺诈,因为情况不明,并不能提高成功交易的可能性,反而有被人揭穿、商誉受损的危险。得不偿失。

对付信息不对称的最好办法,是反向的信息不对称。

到陌生的地方出差,担心食品安全,就吃麦当劳肯德基好了。

另外的解决办法是,消费者主动学习增加信息,或者从外界购买信息服务。媒体上经常有消费知识的介绍。而商家以外掌握商品信息的人,只要你付费,他们也很愿意帮助你避免被骗。

所以现在很多人买车、买房、买保险、买理财都会选择一个信得过的第三方平台作为质量检验的专家来介入到买卖过程,为消费者负责。但是消费者在选择专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大品牌,不然很容易出现卖家勾结第三方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的现象。

市场交易,不需要以信息均等为前提,相反,恰恰要靠交易把分散的信息捏合在一起,创造出财富,为人们造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恰恰要靠市场来实现。不能参与交易的知识,孤单地存在于某人的头脑中,可以说毫无用处。

价格竞争无输家

价钱是100元的时候,你愿意买,涨价到200元了,你就不愿意买了。这是因为需要多花的那100元你本来另有他用。你要比较的是,把这100元拿过来买这涨价后的200元的商品好呢,还是放弃,省出200元用于其他好呢?你并不是在和别人比较,你是在和自己比较,比较自己的不同欲望。钱是有限的,欲望却无穷。你要做出取舍。这才是存在于你头脑中的真实决策过程。

投资就是比较,消费也是比较,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任何情况下的价格管制,都是在取消消费者的自愿选择,代之以强行实施的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不管这种比较标准是什么,这种做法要么是低效率的,要么是不道德的,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有。

利率的威力

利率的作用就是告诉人们应该考虑多长远。

政府借债的经济逻辑

企业做出错误决策,会在当时就拉低股价,不必等到错误决策的后果暴露出来以后,股价才降低。

与其徒劳地自欺欺人地阻止地方政府发债,不如规范其发债行为,既解决了地方建设的资金来源,又从市场中引入了制约政府的力量。

职场中的性别成本

消费者的无情和刻薄,通过市场交易传递给企业家。企业家的经营行为,不过是服从消费者的指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已。

即使男性是家庭中收入最高的人,但众所周知的是,他们往往不是花钱最多的人。与其说这是女性的牺牲,不如说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家庭分工。世界上很少有哪个社会能真正做到家庭责任的男女均分。

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付出成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无骛书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