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净空老教授冬至法会现场开示
存好心 发好愿 說好话 行好事 做好人
養正氣 學正法 篤正行 存正知 行正道
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
大兴学习风 传播正能量
树立民族魂 实现中国梦
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先与净空老法师一同恭念十声佛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9976mluu&width=500&height=375&auto=0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净空老法师于2016年冬至祭祖法会现场开示(12月20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59h6dgq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法会。祭祖的目的是缅怀祖德、提倡孝敬、知恩报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下去,这是报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见国内外各地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是很好的现象。然而,有些传统文化学习班出现一些令人忧心的状况,影响到一般人对传统文化的观感,不能不加以关注。这些问题往往跟传统文化的老师素质有关,所以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谈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一直在谈,最关键的在于老师: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能教学生。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所谓“传统文化班”,办得不如法,问题很大的成分在于老师——老师本身没有真正力行传统文化,没有以传统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怎么能把学生教好?不要以为什么人都能来做传统文化的老师,要知道“误人子弟,罪业极重”,比庸医杀人的罪还重,因为你是断人的法身慧命!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内要学释迦牟尼佛,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五种烦恼;外要学孔老夫子,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这五德。
一、放下贪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四种当中,只要贪任何一种,就很难把老师做好、很难把学生教好。《礼记·曲礼》说“欲不可从”,告诫人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欲望是无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为欲望的奴隶,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义道德讲得再好,都是假的,因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这样的人很容易丧失“师德”,失去了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所以《大学》讲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礼》讲的节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时间投注在学习与落实传统文化上;这样才能“致知”,开显自己本有的智慧。然后才谈得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具有承传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时时不忘这个崇高的发心,并且时常读诵古圣先贤的经典,具体落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时常亲近良师益友,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财色名利的诱惑。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后,就不会受到物欲诱惑而变节,就像《礼记·学记》所说的“强立而不反”:遇到事情不会迷惑,不会违背师道。这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传统文化老师。
二、放下瞋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自身欠缺涵养,容易发脾气,甚至把怒气发泄在学生身上,无论是以体罚或责骂的形式,都会伤害到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阴影,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传统文化。这样的老师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周易》说:“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养是克制愤怒,抑制嗜欲。《论语》讲“不迁怒”:不要让怒气在心中继续迁移发展,更不能发泄在别人身上。老师必须充分落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德行,学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检讨改进,而不是怪罪在学生身上。掌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与涵养,这是传统文化老师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老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有爱心,就会有高度的教学热忱,会真心去了解和体谅学生的状况,发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采取关怀和鼓励的方式,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言语与行为。有耐心,就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开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与提升。
做老师的人,最忌讳急于求成,最忌讳互相攀比。如果传统文化老师落入这样的执着当中,就很难保持平衡的心态,很难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会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与要求。这种不理智的做法,最终受害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传统文化的美好声誉。这样做也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三、放下痴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明白修身与教学的道理;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智慧,特别要熟读四书五经,具备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的正知正见;而且要有清晰的教学理念、浓厚的人文功底和饱满的献身精神;特别重要的是,必须能够掌握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地对每个人都教一样的课程;那是把教育僵化,会扼杀不同方面的许多人才。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要背诵许多经典才是好的,要看学生是不是这方面的根器。所谓“行行出状元”,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他们个人的特长,例如,对于具有艺术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艺术;对于技术方面具有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技术……余此类推。如果很死板地要求每个学生只能背诵经书,那会埋没了许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这也是有些传统文化班发生问题的地方。
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会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个别地加以培养。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能够加以肯定,给予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质,那么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能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人生发展方向的老师,就是明师。
老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而不是填鸭式的。就像《学记》所说的,老师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加以强迫(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不必强迫学生马上明白——戒除急躁);勉励学生上进,但并不压制学生的发展;启发学生的悟性,而不要将结论和盘托出(不能把学生的悟门堵死了)。如果能够这样教学,达到的效果就是“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只加引导而不强迫,学生则学得很欢喜;善加勉励而不压制,学生则容易发展自己的潜能;只加启发而不尽说其义,学生则能进一步深思穷究,开发悟性——这样的老师才是具备教学的智慧,善于教导学生。
四、放下慢
无论老师多么优秀、成绩多么辉煌,都不应傲慢,而应该谦虚。《曲礼》说“敖不可长”:傲慢心不可任其扩大。一个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样的心态已经很危险了;如果还不知道自我警惕,终究会变成自私、刚愎、残暴的个性!何况傲慢心增长一分,诚敬心就减退一分,不能不戒慎小心!《论语》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一样的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吝啬,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老师必须诚敬谦和,虚心有礼,乐于接受别人的劝告,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果自以为高高在上,倨傲而不听劝谏,牯恶而不肯悔改,那是不足以为人师表的。
老师必须有教无类,平等公正地教育学生,对学生不能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对待。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以符合人性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如果一味追求高分数、高表现而不择手段,忽视学生的人性尊严与人格发展,那是畸形的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当然违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古代私塾中有体罚制度,但那不是让老师发泄怒气,而是老师出于善意,节制学生的顽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性。因此体罚必须很有节制、很有善巧,才不致造成学生身心的伤害。即便如此,古人还是有“七不责”之教,很值得借鉴。即使只是责备学生,都必须避开这七种情况:
(一)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二)愧悔不责:假如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再责备了。
(三)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眠,要么噩梦连连。
(四)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假如此时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五)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假如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马上堵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六)悲忧不责: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七)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此时更需要父母师长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这“七不责”的古训非常重要,做老师的人必须铭记在心,切实遵守。
五、放下疑
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科学不同:学习科学注重怀疑,学习传统文化则必须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有坚定的信心,不能怀疑,做老师的人更是如此。
《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讲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肯定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这非常重要!老师必须对这个有信心,才能把学生教好。
古人教学,主张一门深入,不主张同时杂学多门。如《弟子规》所说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研究学问要专一、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又古人重视读诵,开启悟性,如朱子《童蒙须知》里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如果对这些教诲没有信心,自己就很难坚持做下去,也很难坚定地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规范去做。
必须对古圣先贤老祖宗的教诲具足信心,才能制定常规,彻底执行,传统文化教育才会纯正,教学才会日起有功。
六、温和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温文儒雅,处众和睦,心平气和,和颜悦色,让人有和蔼可亲的感觉。
七、善良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心地善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把传统文化仁慈博爱的精神展现出来。
八、恭敬
传统文化老师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正如《曲礼》所说的“毋不敬”:任何时候都要心存恭敬,不要有不敬之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老师要给学生做出恭敬的好榜样。
九、节俭
养成节俭的美德非常重要,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上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尤其现代讲究环保,节俭是珍惜自己的福报,也是爱护环境。
十、礼让
圣人教我们忍让、谦让、礼让,一路让到底,没有竞争。“让”是性德;大家都让,这个世界就没有冲突了。
如果能够具备以上十种素质,我认为就是合格的传统文化老师,能够真正承传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并且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必须虔诚礼敬、礼请的对象。
附语
附带在此说明一件事:最近有人做文章批评《弟子规》,认为是清代人编写的,历史很短,而且只适用于社会下层人士学习,不属于传统经典。这是对《弟子规》的内容没有真正了解,才会讲出这样的话。
《弟子规》可说是童蒙经典的集大成,它的内容出自《礼记》和古代的蒙书,可说是源远流长,并不是清代人自己的创作;它的宗旨是要落实《论语》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面包含了孝悌、忠信、笃敬、仁爱、亲贤、学文的重要精神与实践,是传统文化教学极重要的基础经典。按照《弟子规》去落实,就做到了“笃行”;而“笃行”正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最终目的,是真正能够产生利益和力量的环节。
真正落实了《弟子规》,就具备合格传统文化老师应有的德行,有资格教人,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由于落实《弟子规》而改邪归正、弃恶向善、端正心念,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希望大家坚定对《弟子规》的信心,不要被个人评议所动摇。
最后,祝福在座的各位六时吉祥、光寿无量!祝福传统文化振兴昌盛,永世弘扬!祝福祖国国运昌隆、国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谢谢大家!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法會。祭祖的目的是緬懷祖德、提倡孝敬、知恩報恩。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下去,這是報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見國內外各地興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這是很好的現象。然而,有些傳統文化學習班出現一些令人憂心的狀況,影響到一般人對傳統文化的觀感,不能不加以關注。這些問題往往跟傳統文化的老師素質有關,所以我想藉著這個機會,談談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
關於傳統文化的教學,我們一直在談,最關鍵的在於老師:老師必須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能教學生。我們發現很多地方的所謂「傳統文化班」,辦得不如法,問題很大的成分在於老師——老師本身沒有真正力行傳統文化,沒有以傳統文化修正自己的習氣毛病,怎麼能把學生教好?不要以為什麼人都能來做傳統文化的老師,要知道「誤人子弟,罪業極重」,比庸醫殺人的罪還重,因為你是斷人的法身慧命!
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哪些條件呢?我個人的看法是:內要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煩惱;外要學孔老夫子,表現出「溫良恭儉讓」這五德。
一、放下貪
傳統文化老師如果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這四種當中,只要貪任何一種,就很難把老師做好、很難把學生教好。《禮記·曲禮》說「欲不可從」,告誡人不可放縱自己的欲望。欲望是無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為欲望的奴隸,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義道德講得再好,都是假的,因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這樣的人很容易喪失「師德」,失去了為人師表應有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
所以《大學》講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禮》講的節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時間投注在學習與落實傳統文化上;這樣才能「致知」,開顯自己本有的智慧。然後才談得上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具有承傳傳統文化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心,時時不忘這個崇高的發心,並且時常讀誦古聖先賢的經典,具體落實《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時常親近良師益友,才能保護自己,不受財色名利的誘惑。
《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通過認真學習傳統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後,就不會受到物欲誘惑而變節,就像《禮記·學記》所說的「強立而不反」:遇到事情不會迷惑,不會違背師道。這樣的人,才是理想的傳統文化老師。
二、放下瞋
傳統文化老師如果自身欠缺涵養,容易發脾氣,甚至把怒氣發洩在學生身上,無論是以體罰或責罵的形式,都會傷害到學生,讓學生內心產生陰影,嚴重的時候甚至造成學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傳統文化。這樣的老師不是在弘揚傳統文化,而是在破壞傳統文化!
《周易》說:「君子以懲忿窒慾。」君子的基本涵養是克制憤怒,抑制嗜欲。《論語》講「不遷怒」:不要讓怒氣在心中繼續遷移發展,更不能發洩在別人身上。老師必須充分落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德行,學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師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檢討改進,而不是怪罪在學生身上。掌控自己的情緒,保持理智與涵養,這是傳統文化老師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質。
老師對學生必須充滿愛心和耐心:有愛心,就會有高度的教學熱忱,會真心去了解和體諒學生的狀況,發揮同理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考慮,採取關懷和鼓勵的方式,避免對學生身心造成傷害的言語與行為。有耐心,就會心平氣和、不厭其煩地開導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消化吸收與提升。
做老師的人,最忌諱急於求成,最忌諱互相攀比。如果傳統文化老師落入這樣的執著當中,就很難保持平衡的心態,很難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會給學生不必要的壓力與要求。這種不理智的做法,最終受害的是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傳統文化的美好聲譽。這樣做也是在破壞傳統文化。
三、放下癡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明白修身與教學的道理;要從古聖先賢的教誨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智慧,特別要熟讀四書五經,具備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的正知正見;而且要有清晰的教學理念、濃厚的人文功底和飽滿的獻身精神;特別重要的是,必須能夠掌握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學生的根基千差萬別,不能千篇一律地對每個人都教一樣的課程;那是把教育僵化,會扼殺不同方面的許多人才。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要背誦許多經典才是好的,要看學生是不是這方面的根器。所謂「行行出狀元」,老師應該深入了解學生,引導學生發展他們個人的特長,例如,對於具有藝術天賦與興趣的學生,就應該引導他們走向藝術;對於技術方面具有天賦與興趣的學生,就應該引導他們走向技術……餘此類推。如果很死板地要求每個學生只能背誦經書,那會埋沒了許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這也是有些傳統文化班發生問題的地方。
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師,會去發掘每個學生的優點和潛能,個別地加以培養。每個學生都是特別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老師能夠加以肯定,給予學生信心,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特質,那麼每個學生都能成才。能夠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人生發展方向的老師,就是明師。
老師應該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法,而不是填鴨式的。就像《學記》所說的,老師應該「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加以強迫(不能強迫學生接受;不必強迫學生馬上明白——戒除急躁);勉勵學生上進,但並不壓制學生的發展;啟發學生的悟性,而不要將結論和盤托出(不能把學生的悟門堵死了)。如果能夠這樣教學,達到的效果就是「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只加引導而不強迫,學生則學得很歡喜;善加勉勵而不壓制,學生則容易發展自己的潛能;只加啟發而不盡說其義,學生則能進一步深思窮究,開發悟性——這樣的老師才是具備教學的智慧,善於教導學生。
四、放下慢
無論老師多麼優秀、成績多麼輝煌,都不應傲慢,而應該謙虛。《曲禮》說「敖不可長」:傲慢心不可任其擴大。一個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別人,這樣的心態已經很危險了;如果還不知道自我警惕,終究會變成自私、剛愎、殘暴的個性!何況傲慢心增長一分,誠敬心就減退一分,不能不戒慎小心!《論語》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一個人即使有周公一樣的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吝嗇,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老師必須誠敬謙和,虛心有禮,樂於接受別人的勸告,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如果自以為高高在上,倨傲而不聽勸諫,牯惡而不肯悔改,那是不足以為人師表的。
老師必須有教無類,平等公正地教育學生,對學生不能有高低貴賤的差別對待。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尊嚴,以符合人性的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如果一味追求高分數、高表現而不擇手段,忽視學生的人性尊嚴與人格發展,那是畸形的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當然違背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
古代私塾中有體罰制度,但那不是讓老師發洩怒氣,而是老師出於善意,節制學生的頑劣,以及加深學生的記性。因此體罰必須很有節制、很有善巧,才不致造成學生身心的傷害。即便如此,古人還是有「七不責」之教,很值得借鑒。即使只是責備學生,都必須避開這七種情況:
(一)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二)愧悔不責:假如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再責備了。
(三)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眠,要麼噩夢連連。
(四)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假如此時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五)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假如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馬上堵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六)悲憂不責: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七)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此時更需要父母師長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這「七不責」的古訓非常重要,做老師的人必須銘記在心,切實遵守。
五、放下疑
學習傳統文化和學習科學不同:學習科學注重懷疑,學習傳統文化則必須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有堅定的信心,不能懷疑,做老師的人更是如此。
《三字經》一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講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肯定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這非常重要!老師必須對這個有信心,才能把學生教好。
古人教學,主張一門深入,不主張同時雜學多門。如《弟子規》所說的「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研究學問要專一、專精,才能深入。不能這本書才開始讀沒多久,又欣羨其他的書,想看其他的書,這樣永遠也定不下心;必須把這本書讀完,才能讀另外一本。又古人重視讀誦,開啟悟性,如朱子《童蒙須知》裡說:「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如果對這些教誨沒有信心,自己就很難堅持做下去,也很難堅定地要求學生按照這些規範去做。
必須對古聖先賢老祖宗的教誨具足信心,才能制定常規,徹底執行,傳統文化教育才會純正,教學才會日起有功。
六、溫和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溫文儒雅,處眾和睦,心平氣和,和顏悅色,讓人有和藹可親的感覺。
七、善良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心地善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把傳統文化仁慈博愛的精神展現出來。
八、恭敬
傳統文化老師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正如《曲禮》所說的「毋不敬」:任何時候都要心存恭敬,不要有不敬之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老師要給學生做出恭敬的好榜樣。
九、節儉
養成節儉的美德非常重要,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上說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尤其現代講究環保,節儉是珍惜自己的福報,也是愛護環境。
十、禮讓
聖人教我們忍讓、謙讓、禮讓,一路讓到底,沒有競爭。「讓」是性德;大家都讓,這個世界就沒有衝突了。
如果能夠具備以上十種素質,我認為就是合格的傳統文化老師,能夠真正承傳古聖先賢的傳統文化,並且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必須虔誠禮敬、禮請的對象。
附語
附帶在此說明一件事:最近有人做文章批評《弟子規》,認為是清代人編寫的,歷史很短,而且只適用於社會下層人士學習,不屬於傳統經典。這是對《弟子規》的內容沒有真正了解,才會講出這樣的話。
《弟子規》可說是童蒙經典的集大成,它的內容出自《禮記》和古代的蒙書,可說是源遠流長,並不是清代人自己的創作;它的宗旨是要落實《論語》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面包含了孝悌、忠信、篤敬、仁愛、親賢、學文的重要精神與實踐,是傳統文化教學極重要的基礎經典。按照《弟子規》去落實,就做到了「篤行」;而「篤行」正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最終目的,是真正能夠產生利益和力量的環節。
真正落實了《弟子規》,就具備合格傳統文化老師應有的德行,有資格教人,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已經有許許多多的人由於落實《弟子規》而改邪歸正、棄惡向善、端正心念,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希望大家堅定對《弟子規》的信心,不要被個人評議所動搖。
最後,祝福在座的各位六時吉祥、光壽無量!祝福傳統文化振興昌盛,永世弘揚!祝福祖國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謝謝大家!
2016-12-20
感恩上净下空老法师的谆谆教导,恭祝恩师六时吉祥、法体安康、久住世间,教化有情!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传递正能量,拒绝冷漠!
普为父母师长、历劫冤亲以及一切有缘众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欢迎转发 功德无量↓❤️
福慧双修🙏🙏🙏身心安康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德音(ID:Deyin2015)
学习传统文化,经营幸福人生。
获取最新免费赠书及其他福利
微店:https://weidian.com/s/245948115?wfr=c
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QQ:1010880140
微信:18751786288
德音Deyin2015
推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德音法宝结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