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典藏|永丰调查手记

张勇生 语宝 2021-12-26

《中国方言文化典藏·永丰》(以下简称《典藏》)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子课题“永丰方言文化典藏”的调查成果之一。该项目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11年11月正式立项。永丰点的调查最早从2011年初开始,那时“调查手册”刚刚编写完,我利用寒假回永丰拍了一些春节和婚事的条目。不过由于没有专业的调查设备,所以很多资料后来都作废了。2011年暑假开始启动了真正意义上的调查工作。至2013年底,调查工作基本结束。2013年暑假开始进行《典藏》的编写工作,编写工作一直持续到2014年的9月底。10月,课题组召集各点负责人在安徽大学召开语料整理工作会议,会上课题组首席专家曹志耘教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要求各调查点负责人为“典藏”补写一个调查手记,希望我们能把调查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经历和心得写下来。正好这几年来,我也零零碎碎地写了一些调查笔记,在这里我把它们重新整理了一下,形成了这篇调查手记。

一 

相比其他调查点,我是较早接触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从项目论证,调查表编写,到项目最后立项,整个过程都差不多参与了。2011年毕业前夕,我与课题组签订了项目意向书,永丰点的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相比传统的方言调查,方言文化调查具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调查内容来看,不仅要做方言调查,也要做文化调查。调查方法上,不仅要利用传统方言学的调查方法,而且还要广泛结合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调查方法。有些项目调查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像“节日”这类条目时间性很强,错过了就只有等下一年再调查了。还有一些条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婚育丧葬”、“农工百艺”等。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三年来,在调查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积累了一些心得,这里把它写下来,可供后来者参考。

首先,方言文化调查涉及的调查条目多,任务重、周期长,所以调查前一定要做好统筹安排,做好整体性的规划,这样便于有序地推进工作。比如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日常生活、服饰、饮食等无时间限制的可以先调查。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时间性较强,必须根据条目发生的具体时间来安排调查工作。说唱表演部分可进行集中调查,这部分还可以和方言调查(如音系、词语的调查)安排在一起进行。

其次,调查内容有不少属于濒危性质的条目,也有些条目性质比较特殊,调查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依靠群众、广泛调动各方力量。依靠群众首先要尊重群众,尊重当地风俗,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讲一段我在中村乡走访调查的经历。中村是永丰东南部山区一个偏僻小乡镇,距离调查中心地有七八十里路。乡镇位于盘山峻岭的山坳处,交通极为不便。进山的车辆较多,出山的车辆较少,最后一班车是下午三点半左右。当时我坐最早的一班车从调查中心地出发,到达目的地已是上午10点多。为了赶时间我没有事先和当地乡镇部门打招呼,下车后我就直接到下面的村里进行走访调查。村里家家户户的门是敞开的,所以见到有用的东西我就直接闯进去咔咔一通。记得我走到一户人家门口,见到堂屋一角放着一个老式的碾米器具(当地话叫“弄”),这种东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当时非常兴奋,就直接闯进屋里去拍,正当我准备收拾家伙出门的时候,从厅背突然冒出一个老者,二话不说一把抓住我,质问我跑到他家里来干什么。我连忙解释道,我是江西师大的老师,下来搞文化调查的。接下来他要我出示证件。我摸了摸口袋,突然想起早上出门为了赶车,身份证、工作证都忘了带。我又向他解释了几遍,谁知老者不依不饶,还叫来了他的儿子、儿媳,说要把我送到乡镇府去。我心想,没办法,现在也说不清楚呀,说不定乡镇府的人能帮我解围。于是我就跟他们到了乡镇府。他们把我领到了武装部,两个工作人员把我押了进去。看样子是要对我进行审问。他们让我坐在正对他们的一条凳子上。我坐在那里,很像一个犯人。不过后来发现,两个工作人员的态度还不错,他们叫我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然后跟我说没事儿,看也不像坏人,不过以后最好还是事先和人家打个招呼,这里民风很彪悍的。经过这件事情,在以后的调查中,不管时间多紧,我都会在调查前事先征求群众的意见,也不忘把相关证件带在身上,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调查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群众,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和当地人搞好关系,和他们做朋友,取得当地群众的支持,这样会给调查工作带来很多好处。调查手册有一些时间性很强条目,例如婚事、丧葬等,这些条目的发生时间都带有不确定性,必须在各地安插线人。如哪家有红白喜事了,需要线人提前通知,这样便于安排调查时间。还有一些濒危性质的条目,都需要广泛发动群众,提供调查线索。

10-1拍照现场

说到底,方言文化调查就是一项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对调查人的交际和沟通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入乡随俗,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倘若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也就成功一半了。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调查完后要及时地做好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工作。当天调查的资料最好当天整理,把资料分类整理好。三年来,每次调查回来,我都坚持当天拍摄的照片当天整理,按照八个大类进行归档,并且及时地标注图片的时间、地点和文化信息。图片的保存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及时做好资料的备份工作,避免资料遗失,这方面永丰点也有相当惨痛的教训。设备故障、丢失是导致资料遗失的主要原因。所有资料最好能有两到三个备份文件。

永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当地人根据语言风俗不同,以古县为界把永丰分为上永丰和下永丰两个部分,当地人也习惯把永丰人分为上永丰人和下永丰人,把永丰话分为上永丰话和下永丰话。这种区分,也是永丰方言文化地理上的一个典型特征。上永丰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自古以来民风醇厚,宗族意识较强。下永丰地处低洼盆地,也是永丰的县治所在地,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思想上受外界影响较多,这给当地的方言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也正因为这一点,永丰点调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古县以南的上永丰。

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是永丰方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严格地讲,传统方言文化在不同乡镇与村落间的保留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方言文化在交通不发达的地区更易保留。此外,聚落方式、宗族意识对方言文化的发展变化也构成一定影响。人口较大的村落民风更为醇厚,南部地区多数为一村一姓的大村堂,宗族意识较浓,这有利于传统方言文化的传承。

10-2录音现场

除了地域上的这种不平衡性外,不同调查项目之间的保留情况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相比之下,方言文化消亡速度较快的是服饰、饮食以及日常生活的内容(如起居、娱乐),其次是房屋建筑和日常用具,农工百艺这几年变化速度也比较快。在永丰保留程度较好的是与宗教、信奉以及与宗族活动有关的民俗文化和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永丰陆续有一些年轻人外出务工。长期在外的务工人员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农村年轻人在穿着和饮食上和城里人基本相差无几。日常生活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当代农民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除喝酒、聊天、打牌、下棋等传统娱乐方式外,看电视、网络游戏和聊天也已成为当代永丰人的一种新型娱乐方式。现代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导致传统节日风俗和民俗活动逐渐简化和消失。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中秋节,永丰各乡还有舞秆龙(当地话叫“迎龙”)的习俗。这种秆龙队一般由8-10人组成,成员多为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自己用稻草扎秆龙,秆龙扎好后,举着秆龙到各村各户的家门口“赞龙”。所谓“赞龙”,就是一群人对着房屋唱赞词,这些赞词多是“求财”、“祈福”方面的内容。秆龙队到家门口后,各家要打鞭炮、点香烛“接龙”,完了还要给点香火钱。现在舞秆龙的习俗基本绝迹。就此我也专门采访了当地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说,政府对一些大型民俗活动一直都是持谨慎态度,因为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所以不得不禁止。政府政策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年来许多年轻人都在外务工,留在村里面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很多活动没有年轻人的参与是无法进行的。比如过去“游神”是永丰南部山区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所谓游神,就是在元宵节前后,把各族“户主老爷”的神像请出来,由年轻人扛着在村里游行,为族人祈福、去灾。“游神”的时候要扛着神像在村里奔跑,是一项重体力活。但现在年轻人基本都在外地,很多人过年也不回来,所以我们发现不少村里干脆把神像放在三轮车上,开着三轮车在村里游。像这类比较重要的民俗活动,虽然至今还保留,但味道全变了。

房屋建筑、日常用具等方言文化加快消亡的主要原因与这几年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有很大关系。随着永丰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聚落形态面临瓦解,村庄“空心化”日益加剧。现代化用具代替了传统用具,机械化代替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由于传统名物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远离,导致一批富有特色的方言词也逐渐被人遗忘。一般情况下,老百姓建了新房,老房子也就遗弃了。原来那些老的家庭用具也就遗弃不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有年头的用具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叫他们用当地话说出一些老式用具的名称,也大多说不上来。

在永丰,保留较好的是信奉活动,在永丰南部山区,几乎家家都有“香火”,村村都有“庙堂”。这几年,随着宗族意识的增强,各村又掀起了重建“庙堂”的热潮。宗族内部建的“庙堂”在当地一般称作“户主庙”。“户主庙”里供奉的祖先神像叫“户主老爷”。永丰很多大型的民俗活动都与类似的宗族文化有关,如“上新丁”、“招兵”、“游神”等。这类与宗族文化有关的民俗活动大多与宗族势力和迷信活动交织在一起,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强烈的宗族观念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文化的变化、消失还在继续。我们无法阻挡方言文化的消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语言文化工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把一些仅存的方言文化记录和保存下来,这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永丰方言文化是永丰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永丰的传统方言文化也处在一个急剧变化和衰退的时期。近年来,当地政府也在为永丰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一些工作。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永丰先后有一批文化遗产被列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永丰民间文学欧母《画荻教子》,民间音乐《清明祭祖》,民间舞蹈《傩舞》,民间手工技艺《玉扣纸手工制作》入选吉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傩舞》、《玉扣纸手工制作》、《画荻教子》三个项目入选省级保护名录,确定6位同志为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此同时,当地一些文化工作者也在做一些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曾进等编的《永丰印象》(内部出版)等。不过总体来说,永丰目前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缺乏科学组织和合理的规划。对方言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地方曲艺如牛角山的三角班戏、陶唐吊丝灯,传统手工艺如畲乡刺绣、榨油,以及永丰特色食品如永丰霉鱼、沙溪霉豆腐、藤田薯粉丝等等,这些地方传统文化都需要有效地进行整理和开发。在永丰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上,还存在“重文轻语”的倾向。永丰话有一部分方言词保留古汉语的特征,例如,在永丰称老人为“老者”,“儿媳”称为“新妇”,把“砍”称为“斫”等等。除之此外,永丰话中还保留了一部分很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语汇,例如永丰把院子称为“马口”,上厕所叫“过灰间”,称呼麻雀为“奸雀嘚”,等等。这些特殊的方言语汇反映了当地特殊的心理和认知观念,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不加以有效的记录和保存,这些特殊的方言文化现象在短时间内将面临丢失、失传的可能。

这部《典藏》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提醒今人,经济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容漠视;同时也告诉后人,在过去,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文化曾经是多么的绚烂、多彩。

                                                    2014年于江西师范大学明达楼

扫一扫购买“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敬请期待其他卷次上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