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方言的网络传承与创新
山东话火了!最近,一首用山东方言演绎的《山东车牌之歌》在互联网平台爆火出圈。“鲁A济南车,鲁B青岛的,鲁C淄博鲁D枣庄……”朗朗上口的歌词、简单随性的旋律,配上独特的山东口音表达,引发各种“玩梗”,各地文旅持续跟进,“学几句山东话”堪称短视频平台流量担当。与此同时,好奇的网友进一步发问——山东人为啥总爱说倒装句?管QQ号叫球球号?闷闷车又是什么意思?
语言与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山东方言鲜明的特色是齐鲁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侧面。方言的扩散实际上就是社会文化的扩散,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别样的景观,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以及艺术形式。即便在互联网时代,方言的热度只增不减,且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激发人们塑造地域身份与情感的认同。那么,朴实接地气的山东话历久弥新,能品出几重味?又掌握了何种爆款密码?
幽默味
在反复的玩味中,网友体悟到了山东方言的精髓——朴实亲切,也不乏幽默。除此之外,互联网上流传的山东话的几大显著特点中,倒装句当仁不让,山东人把倒装句的幽默感运用得炉火纯青。央视主持人康辉曾问倪萍:“我听说山东人爱说倒装句。作为山东人,你会这么觉得吗?”“没有吧,我觉得。”倪萍脱口而出的回答让观众忍俊不禁。有人表示自己问山东朋友“你看我这件衣服怎么样”,山东朋友回答:“有点小感觉。”再问:“什么感觉?”回:“有点小。”短短几句,山东人说倒装句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下,倒装句表述已成为互联网平台热闹非凡的创作素材,不少山东网友下场现身说法。网友“主持人大倩倩”生动演绎山东倒装句怎么说的视频收获了48万点赞,“豆角炒好了你快吃吧”可以转换为:炒好了豆橛子恁快吃吧、豆橛子恁快吃吧炒好了、炒好了吃吧恁快豆橛子、快吃吧恁炒好了豆橛子……
追根究底,有观点认为倒装句是一种古风传承、文脉延续,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是倒装爱好者。《论语·述而》里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南大学教授杨雨解读:“甚矣与吾衰也,就是倒装,将程度副词放在前面,表示衰老得太厉害了。后面一句又是个倒装,久矣表示太长时间了。孔子在这里主要是表达一种强调,(这样的表述)确实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感觉。”在古代文学中,无论是诗歌、诗词,还是其他文体,倒装句都是常见现象。或许,山东人如此爱说倒装句,离不开对这一语言习惯的深入继承。
热梗味
短视频平台时常有网友对经典的山东话表述进行演绎,不仅赢得许多点赞,还成为现象级作品。譬如,对来家吃饭的客人表示欢迎,别的地方或许会用:“别客气,当自己家一样,快多夹点菜吃。”山东人则能用一个“叨”字解决,不仅没有怠慢之感,还显得热情又利落。类似热门表述不胜枚举,“你说什么我没听清?”山东话版:“an?”;“请你往旁边挪一挪”山东话版:“qie”;“天呐!真的好烫!”山东话版:“fa!”;“我的东西找不到了”山东话版:“耶?”
方言是特色文化的载体,地域性格的外在表现,可以看到,山东方言在使用习惯上与山东人特有的文化性格一脉相承。爱用倒装,其实是要把主题和观点表达出来、先展示重点。表达简洁,“能用一个字解决,绝不说两个字”,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清晰的意思,主打直抒胸臆。这些特征与直爽、豪放的山东人如出一辙,没有什么弯弯绕绕。
山东话与生俱来的“梗味”,带来了巨大的二次创作空间。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上都显现出鲜明地域特色,有趣、独特、言简意赅……这些突出表演暗合了当下梗文化传播的逻辑,因此,越来越多的方言梗在互联网空间被制造传播。除了原本的传情达意,山东话的独特表达习惯在塑造趣味、拉近距离、连接情感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极易引起共鸣,唤起人们的集体回忆。而一句山东话之所以能够像一个热梗那样得到迅速传播,来源于无数网友对其进行跟风式的即兴改编。在反复的造梗与玩梗之间,达到了更强的视觉冲击与传播效果,让山东话在网络时代迎来了一轮轮狂欢。
文化味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方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山东方言没有消失于岁月长河,历久弥新、越嚼越香,离不开“文化味”的加持。有网友把山东方言分为三种口味:鲁北的大葱味儿、鲁南的煎饼味儿和半岛的海蛎子味儿。通俗形象的比喻,已经点出山东方言的三大派系。
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山东内部可以细分出三种方言:山东半岛说的是胶辽官话,鲁西北是冀鲁官话,鲁西南是中原官话。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等地属于冀鲁官话区,菏泽、枣庄、济宁、临沂等被划入中原官话区,青岛、威海、烟台等则属于胶辽官话区。济南的“老师儿”、青岛的“哈啤酒”、济宁的“倍儿倍儿哩”、淄博的“迂阔”、枣庄的“奏吗起”、泰安的“勃梗子”……不同地方贴近生活的方言表述,显示出各地的文化特色,传递着一方水土的烟火气。现代的山东话,是在明清山东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就运用了山东方言的词语。《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中的对白和唱词,使用非常地道、纯熟的鲁中方言所写,现在捧读依旧倍感亲切。蒲松龄的《日用俗字》,孔尚任的戏剧《桃花扇》等都是反映山东方言的材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史和地域文化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沉淀在方言之中,与地理、民俗、文化背景等紧密相连,从这个角度看,山东方言不仅不土,反而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味。口口相传为方言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方言的魅力凸显,守护方言被提上日程,方言电影、方言电视剧、方言说唱等形式层出不穷。而山东话在互联网平台的轮番走红,正是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吸引力,开辟了一条方言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新路径。
文章来源:济南日报
题图来源:百度图片
投稿邮箱:yuyanbaohu@163.com
重点推荐
△话剧《老家》:“曲艺+方言”展现人间烟火
△乡语官腔共为韵 赣鄱戏苑探多姿
让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