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愁流说|对本届国学挑战赛诗歌鉴赏题的解读


1

说说我出这道题


    这是我第二次参与国学英雄挑战赛的命题。我今年的命题风格和去年不太一样,今年的命题更加偏向于创新。与其说是创新,倒不如说只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道诗歌鉴赏题也是如此。



    出这道题,我最初的想法是鼓励国学爱好者们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对诗歌进行大胆的解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毕竟,国学绝不仅仅是提供给我们刻板的知识,更在于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正是这样的初衷,让我有了出这道题目的想法。

    而之所以选择《超然台作》这一首作品,是因为它里边“诗酒趁年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句子,更因为这首作品本身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让大家对一首熟悉的作品进行解读,就是想要避开对陌生作品中词句的理解,让大家能够静下心来,反复地耐心地细细品读诗词里的情感。

2

说说我看苏轼的《望江南》


    苏轼的词,字里行间都是学问。

    “春未老”,我说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句子,可以说,它几乎是这首作品里蕴含感情最复杂的句子。他为什么要说“春未老”而不说“春尚早”“春未尽”呢?这“未老”二字把春色拟人化,固然体现了苏子对春天生机勃勃的喜爱,但这里边有没有他对自己的思考呢?这固然是有的。那么“春未老”的言下之意,到底是“人已老”的感伤,还是“人未老”的豪放呢?我认为二者兼而有之。从他对春天的态度来看,此时已是“寒食后”,苏轼却说现在仍是“春未老”。那么,他此时还不到不惑之年,他自然有可能想表达“人未老”的豪情。     但我认为这里更多的是想说“人已老”。我不能说此时的他并不放达,我觉得他此时的“放达”更是一种倔强,是一种有愁苦却要欢笑的倔强。这时的他对壮志难酬仍有执念,对故乡仍有执念,对“故人故国”和“新火新茶”之间的“故”和“新”仍有执念,对这世间种种仍有执念,所以我才说,他对自己“人已老”仍有感伤。

    其实苏轼的词也美在这里,仅仅两三个字,就能说尽他复杂的内心。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这里对春光的描写却是明媚,自然流露出苏轼对春光的喜爱和赞美。而这喜爱和赞美终究只是个泡沫,所以倒不如说苏轼是在羡慕这美妙的春光。他如果真心地喜爱这春光,那这缕缕轻烟,丝丝细雨莫不是这春光的点缀,而他却用一句“烟雨暗千家”把这层喜爱的“泡沫”给捅破了。其实这样一个转折足以见得苏轼内心的复杂,他看这春光,既有美好,也有破败。这和他的心境是相合的,此时的他,既有旷达和豁然,也有放不下和看不透。所以他看这春光,就有“半壕春水一城花”的明亮,也有“烟雨暗千家”的阴昏。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这时在咨嗟什么呢?其实“咨嗟”仅仅两个字,又不知蕴含了背后多少情感。他的咨嗟,自然有着他壮志未酬的遗憾,也固然有对他自己年华已逝的伤感,还有他对故人和故乡的思念。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这个“超然台”了。这个“超然台”,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见,这个名字是他弟弟苏辙取的,所以他到这里来踏春,怎能不想起故人呢?可以说,写到这里,苏轼想到了故人,他内心的愁绪也达到了顶峰。

    但是苏轼的放达就在于此。他的放达不是完全没有愁苦,而是在他内心里,愁苦刚产生不久,就被他的豁然给吞噬了。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在酒醒咨嗟之后,苏轼并没有沉溺其中,而是抽出身来,想到了消遣愁绪的办法。但其实这里还只是一种逃避。古代的诗词家对愁苦的逃避方式很多,上文提到的“酒”就是一种,所以古人最怕的就是“酒醒”,因为酒醒就意味着愁来,就像晏殊说的“酒醒人散得愁多”“泪滴春衫酒易醒”等等。苏轼呢,他刚从酒醉中醒来,他需要另一种排遣愁绪的方法,那就是转移注意力。既然想到故人和故国就来愁,那索性便不去想了。想些什么呢?想想虽然人已故国已故,但在这春光里火也新茶也新,那何不用新火试新茶呢?



    其实到这里,苏轼的内心里仍有执念,仍有对故和新的执念。但苏轼就是如此,他不是神仙,他不能说想从愁苦中抽身出来就瞬间抽身出来,这总得有一个过程,所以这一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就是这个过程。从这个过程里抽身出来之后,他就彻彻底底地成仙了。一句“诗酒趁年华”卒章显志,这简直就是神来一笔。可以说,这一首词要是没有这一句,那苏轼就不再是苏轼了。在这一句里,他的旷达、他的释然也尽数彰显出来了。先前他还有着新故的执念,但现在已经全然消失了。此时,他可以把“白发”当作“再少”,可以把“老夫”当作“少年”,他还可以自信地说自己尚有年华。以昨天作为落脚点,每一天都是已故;以明天作为落脚点,每一天都是新天。那么,抛开自己人生这几十年不看,从现在重新开始算,他是不是尚有年华呢?那既然年华尚在,又自知韶华易逝,那就不必在此咨嗟了吧,一首诗,一杯酒,也足够不负这年华了吧。

    我最欣赏苏轼这一种词。短短几十个字,就记录了自己复杂的心路历程。这不仅给了读者遐想的空间,更引发读者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且这首词,愁绪由无到有,由有到无,这种种变化都蕴含其中,不可不谓为妙。而苏轼的词,不管开篇的感情如何,他最终的落脚点大多是旷达的。不论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论是“江海寄余生”还是“牛山何必更沾衣”,最终都落脚在豁然上。而他的豁然,在不同的词里表现的形式不同,折射出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也不同,所以他的词让人觉得百读而不腻,让人觉得首首都是经典。

3

说说我的这首次韵词


    我记得我填这首词是在一个晚自习课间,那约莫我今年仔细留意的第一场春雨。不过同样是看春雨,我的想法和苏轼不大相同。虽然我不是个喜雨的人,不过那天晚上的雨实在是沁人心脾,让我没有办法拒绝表达对那场雨的喜爱,所以我在诗题里就写到喜雨。我给那场雨起了很多的名字,像“甘露”,像“珠玉”,我对它丝毫不能吝啬赞美之词。

    高三的晚自习有时候枯燥而乏味,而那场春雨恰是我心中的些许点缀。“浮掠嫩梢梳细柳,轻沾芳径染林花。”尽管我没有办法去追寻这春雨,看看它在野外、在河边的踪迹,但是我想,它大概梳过柳梢,给它抽出新芽;或是滴落在小径上,染红了路边的小花;或是在万家灯火中,沾湿了琉璃的青瓦……这一场雨给我留足了无限的遐想,让我在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中能偷得一丝休憩的时间,静静地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春欲尽,无意苦咨嗟。”在我的眼里,这寒食之后,便已是春暮了。赶在春暮,我还能欣赏到这么扣人心弦的一场送春雨,还能在忙碌之中聆听到这么曼妙的雨声,我觉得足够了,所以我才无意咨嗟。

    常有人说高三这一年是痛苦的成长,但我想,它约莫也不算是痛苦。每当我想起苏轼的逆境,就会让我释然许多。我没有年华已老的愁苦,没有壮志难酬的遗憾,我想,我应当是比他幸运许多的了。而他在这样的逆境之中还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我想我也应当向前辈学习。其实在人生坎坷的路途中,苏轼真的给我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漫采鲜食盛玉案,闲拈新叶浸酥茶。”能在一场新雨之后,上山采点野果当作一份甜品来享用,在茶树上选几片新鲜的叶子晒干去泡茶,这约莫是我的一种人生理想了。我说这画面是浪漫的,虽然看似平淡,却也似乎遥不可及。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样一个追求物质的世界里,慢节奏慢步调的生活似乎只存在于理想中。但哪怕只是理想,也不能放弃这样的追求。春雨是能涤荡人的心灵的,它可以洗刷你心中无限的杂念,在你聆听春雨的那一刻,你的心里只有它,只有这岁月和大自然的静好。

    “诗雨润韶华。”苏轼的理想,是一首诗、一杯酒就算是不负年华,而我对那一杯酒却没有这么执着,我想的是,一首诗,一场春雨,就足以滋润我的韶华。雨是属于天地的,它是大自然赐予的恩泽,没有了雨,世界就少了一层色彩,就像诗是属于内心的,它是生活的仪式,没有了诗,生命就失去了灵魂。

4

说说国学挑战赛


    这一届的挑战赛难度比去年简单了许多,在题型上也有不少创新的尝试。我想,我们的初衷是把国学传承下去,是把国学推广出去。我们很多题型都带有一些趣味性,就是为了吸引大家对国学的兴趣。其实国学的玄妙,无奇不有。而国学本身也不止停留在知识层面,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更在于改变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心境更加开阔,我想这才更是国学的意义。我真心希望我们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国学挑战赛做好并传承下去,把国学传承下去,让经典可以永远流传。

    我真心希望,“以我勤学兴国学,以我赤诚兴中华”的愿望,能够变成事实。

——愁流


编辑按:

    第四届国学挑战赛初赛答案与决赛晋级名单已张贴饭堂门口,决赛将于5月22日(周三)下午于西阶梯课室举行。请九支晋级队伍留意并准时到场参赛。


文案:高三8班左鹤达

编辑、图片:高二1班冯宣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