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学思政 | “价值引领-多元互动-多层渗透”——旅游学院人文地理学“导学思政”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旅游学院依托人文地理学学位点20多年凝聚成的年富力强、具备较高科学素养、具有家国情怀、积极进取的教师团队,构建了以“价值引领-多元互动-多层渗透”为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导学思政”团队,导师团队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承担显性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全过程指导和多元化互动,强化对研究生“成长-成才-成人”中的个人生活、事业选择、价值引领等各个方面的隐性知识和价值的多层次渗透,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02一、   团队介绍

人文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研究人文地理的挂牌专业研究机构,于1986年创办了全国唯一专门研究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期刊《人文地理》,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近40年的发展,人文地理研究所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学科复兴的中坚力量之一,《人文地理》已成为展示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最新成果的学术高地;人文地理学依托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方向优势,形成城市地理与社区规划、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经济地理与区域治理三个研究方向,拓展出城市社会地理学、社区规划与旅游规划、演化经济地理学等特色研究领域;在长期开展社会服务中成为陕西旅游行业的重要学术力量,依托陕西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成为陕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政府智库。在人文地理学学科的支持下,学院积极拓展学科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于2021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由2名增加到11名,由1名教授增加到10名教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60多名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其中有40多人先后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研究生进入高校、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规划单位就业,并成为所在单位的专业骨干力量。


  二 、“价值引领-多元互动-多层渗透”的“导学思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01坚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设一流“导学思政”团队

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加强队伍建设,秉承“学高为师、乐教敬业”的职业操守,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到“四个相统一”,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深入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建设一流“导学思政”团队。团队党员教师作为骨干力量组建的旅游学院教工二支部荣获“第三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荣获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团队负责人潘秋玲教师先后荣获学校“五一巾帼标兵”和“陕西省教学名师”,团队成员先后荣获省级优秀共产党员、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脱贫贡献先进个人和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和称号。

02价值引领:扎根中国大地,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

团队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的科学研究价值导向,从研究所成立伊始以介绍国外人文地理学研究前沿成果为重点到转向到研究国家社会经济转型面临的若干重大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问题,先后获批1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城市社区体系规划原理》《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等著作,其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被《地理学报》专文评述为“中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托这些国家级项目以及3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团队教师围绕科研项目研究,发挥作为良师益友对学生成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术交流中融入对于人生选择和价值目标的引导,构建了良好的师生思想交流与互动机制,实现教学相长,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指导研究生不断加强城市地理与社区规划、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经济地理与区域治理等方向的研究,先后获批校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铸牢了“四为”学术价值观,近五年来,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署名)16项41人次,获批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66项,发表学术论文49篇,取得了优异的人才培养成效。

03多元互动:教学、科研与个人生活交融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

团队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与导师例会等正式学术场域开展师生思想动态与学术观点交流与互动,同时立足学科特点,发挥运动场、餐厅、野外调研等非正式学术场域的作用,将野外调研、学校运动场与餐厅以及各类师生聚会场所变成师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







(1) “非正式考察”的学术交流与价值塑造。团队形成了一个惯例,在陕西、山西、新疆、广西、宁夏、四川等地进行项目的正式考察之外,导师或团队教师常常带领研究生在考察地进行步行考察,讲解考察地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知识,结合理论阐释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及其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关系等,既深化了项目团队对研究区域和研究问题的理解,也强化了研究生对实地考察与社会观察的科学价值。


(2) “家宴式”科研交流与亲情关怀。在寒暑假期间,常常有部分学生留校学习或参加实践,导师或团队教师常常邀请学生到家开展项目研究,并参加家宴活动,这样的举措不断加深导师与学生相互了解和情感链接。2022年春节,一名研究生因疫情影响而留校,该学生是在导师家中度过难忘的春节。


(3) “拉家常式”的成长呵护与指导。导师和团队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与休闲活动,了解学生个人、家庭情况与动态,交流对学生学术成长与职业规划的态度,基于共同兴趣、敞开心扉的交流,增强了师生信任感,达成对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指导与人文关怀的目标。一名已毕业离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面临心理危机,其硕士导师得知情况后主动与学生面谈和多次电话沟通,成功帮助该生度过心理危机并顺利完成学业;一名即将的毕业研究生,面临未来学术成长与职业规划的困惑,在团队教师的帮助下明确了学术成长道路,在其博士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业并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一名在读研究生的家人因病急需手术,团队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帮助该学生解脱困境。凡此案例,与师生“拉家常式”的交流分不开,诸如此类的非正式学术交流为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04多层渗透:置于祖国需求坐标中职业发展与个人学术价值引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堂教学、室内科研以及多元互动交流是导学思政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队教师鼓励师生走出课堂、洞察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科研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鼓励学生实践中运用学术前沿知识分析研究案例区实际问题,放眼国际认识和了解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术发展路径放置于祖国需求的坐标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实现自己职业和学术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近年来,团队成员厚植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带领研究生投身陕西脱贫攻坚,主动参与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深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的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完成《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七里村扶贫旅游规划》《安康市紫阳县双安镇白马村扶贫旅游规划》,为贫困村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主动参与学校对口帮扶的特困地区镇坪县、旬阳县蜀河古镇景区、镇安县塔云山景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编制完成《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白坪村扶贫旅游规划》,强化了学生对扶贫攻坚伟大战略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坚定了学生“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的职业和学术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近五年来,毕业学生117人,平均就业率为92%。就业方向主要为城乡规划和教育培训行业,与学科契合度较高;2名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分别赴西藏阿里地区、新疆库尔勒地区工作。从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良好。




坚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导学思政”的基石。扎根中国大地,实施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的价值引领,是“导学思政”的构建基础。研究生在导师的科研引领下完成从知识的消费者到知识的生产者的角色转换,了解学科知识的边界、锻炼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学术品位与志趣。在培养过程中实施的教学、科研与个人生活交融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多元互动是“导学思政”的有力支撑。通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师生活动,导师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培育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人生态度,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置于祖国需求坐标中职业发展与个人学术价值多层渗透是“导学思政”的成果体现,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导师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勇做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

往期推


“翻译、文学、艺术学及语言学研究”——“乐学有你”第二十九期博士生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恭喜!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天翔同学荣获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乐学有你”博士生学术沙龙预告(二十九)——跨学科方向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排版:黄培文责编:孙圣杰审核:王仁锋 周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