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片库|《大世界》们的价值:Cult、成人动画

2018-01-16

作者 东西电影研究组

本文为东西电影研究组依据自身研究整理,转载请联系东西文娱(微信号:EW-Entertainment)

 

本文分类:大世界|Cult |成人动画|哪吒兄弟

 

1月12日上映的《大世界》,票房表现其实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首周末票房仅121.9万元,制作成本 1000万元)。

 


总体而言,《大世界》票房曲线,可以说是对同类型题材的高度复刻,而考虑到同类型题材的主战场一直并非院线,所以,对《大世界》的讨论,可能走出电影院更为合适。


下为正文,观点或有偏颇,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Cult电影的长尾效应

 

影片中可能出于某些因素的考量,略有收敛的痕迹,但这不妨碍《大世界》算是一部诚意十足的现实主义cult片

 

在“大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粗糙狠烈:为了谋求命运逆转,在一个高灰度的真实世界里,小人物们围着100万展开混战。设想一下,即使是真人的电影,这样边缘群体的故事,铁定也是不会赢得前任3那样的票房。

 


事实上,Cult 风格电影窗口期内票房不具备爆发力是常态,由此,许多Cult 电影往往也不会选择大规模登陆院线。

 

但这并不意味着Cult类型电影没有生命力和市场价值,从全球来看,Cult片一直走的都是口碑路线,用长线的、多元化的打法回收票房。比如,以拍摄cult 类型片著名的盖·里奇和昆汀·塔伦蒂诺,其cult类型作品的票房几乎都是倚重长尾回收,主要依靠包括蓝光DVD、海外播放授权以及相关衍生品的销售。


很多Cult片被证明对特定社群具有极强吸附力,并形成了极强的粉丝效应。Cult片不仅往往覆盖一个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也还常被隔代粉丝视作经典反复观看,相关衍生品也常以“限量”贩售形式出现,价格也会出现如同高阶艺术品般,随着时间飞涨的现象。另外,Cult片和一些亚文化潮流相结合,所形成的文化icon,也让不少Cult片无形中成为了极富想象力的IP。

 


虽然Cult片窗口期的票房表现不佳,且后续变现过程中,相对集中爆发的商业电影,也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但根据Cult Critic杂志的市场调查,Cult类型电影极有望成为商业片过剩后的潜力股。

 

数据显示,过去的10年里,Cult片的市场份额增加了38%,并在持续扩张,与之强关联的独立音乐、艺术、电影为组合的粉丝生态(Fandom)也在逐步成熟,宣发层面,也已从高度依附于VHS(家庭录影带)转化为病毒式社交媒体营销。

 

 

国产成人动画市场空间广阔

 

不谈影片立意呈现的完整度,《大世界》的出现,的确填补了中国动画电影中现实主义类别的空白,并实现了更为纯粹的成人动画类型的尝试。

 

从国际市场上来看,成人动画电影比例仍有限,但一系列奖项加身,也让大众对于成人动画电影的关注度日渐提升。诸如《我在伊朗长大》、《恶童》、《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红辣椒》(日本动画导演今敏)等,都是较为突出的代表作。


 (今敏《红辣椒》)


多数成人动画电影,都面临票房和口碑不匹配的撕裂局面,过于追求艺术表现力和批判力,缺乏商业大片中对受众普适性煽动性情绪的牵引,是成人动画电影普遍存在的痛点。



(日本著名Cult动画电影导演今敏的作品,票房表现和国际口碑出现强烈反差)


尽管商业层面探索依旧较为混沌,但成人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类别发展的势头已不可逆转。

 

根据日本动画协会发布的《动画产业报告2017》,日本的成人向动画市场份额2016年首次超越其儿童向动画,此后差距更进一步拉大,并呈现出在全年制作分钟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整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成熟业态。

 

在中国,24-30岁动漫/动画作品爱好者比例已高达41.5%,动画电影摆脱“低幼化”的尝试一直在持续,原创本土化的作品则是开拓国内新兴观众的关键。从《大护法》、《魁拔》、《大圣归来》等片的市场表现看来,成人向动画电影在中国也并不缺乏观众。


 

电影院外,《大世界》的未来

 

如果从一部Cult片和类型题材所需具备的要素和成长的曲线来看,《大世界》其实是合格且成功的。


海外发行

 

从长尾价值变现中的海外发行来看,《大世界》已具备了海外发行的优质基础。

 


上映前,《大世界》成功入围第67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成为中国影史上首部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动画长片。历史上,本世纪只有两部作品成功入围该单元,另外一部是《千与千寻》。此外,《大世界》还获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和“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入围2017年第11届亚太电影大奖。


此外,Screenview对《大世界》的评价, “一部呈现中国在当代世界中地位的优秀动画” ,以及MetaScore 82, IMDb6.6分,烂番茄95%“想看”的评分,也都让《大世界》的吸引力,维持了一个较高的区位。

 

目前,《大世界》亚洲地区外的国际发行已被法国Momento films公司买断,该公司曾负责《白日焰火》、《推销员》、《一次别离》等片的部分海外发行。

 

跨界营销、衍生


导演刘健个人,已然成了一个被记住的符号。

 

“小成本”、“一人全揽全局”固然影响了创作呈现,但所赋予影片高度个性化的创作自由,也让刘健在商业片泛滥的当下,树立了极强的个人风格。2010年,艺术家出身的刘健就以与当下《大世界》类似的风格,完成了首部动画长片《刺痛我》,并一举入围“动画界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西动画电影节和荷兰动画展。

 

历经完整电影制作和整个发行的流程《刺痛我》,在后续的发酵中,已经悄然积累了特定群体的粉丝和口碑。这些都为刘健此次的《大世界》奠定了不错的口碑基础--在豆瓣的评论中,相当比例的评论,都提及了《刺痛我》及刘健本人。


 


此次的《大世界》,一方面,已呈现出导演签名化的风格特色,另一方面由于导演曾作为当代艺术家的身份活跃在绘画、装置艺术、摄影等领域,使得《大世界》的制作糅合了许多动画公司不具备的跨界资源,刘健将艺术界的友人和他自己的形象也画进片中(这一点和昆汀时而在自导的电影中露面很相似)。


比如在配乐上,刘健自首部作品《刺痛我》中就已与音乐人左小诅咒深度合作,此次则继续着眼于本土独立音乐,与“新裤子”乐队的主唱彭磊,上海复兴计划乐队,也使得《大世界》上映前后,跨界的文化社群和圈层中获得了不少知名意见领袖的支持。


所以,尽管院线票房表现不佳,但考虑到影片内容本身的定位,和类型片后续的市场潜力,《大世界》能够登陆院线,本身就已经是加分的选项

 

或者更直白地说,与其讨论《大世界》票房如何,不如将其当成一种有效的市场测试和营销手段。对导演、对出品方都是有益的。



更何况,此前,影片出品方哪吒兄弟影业已表态,哪吒兄弟影业前三年将会专注于做低成本电影,且只限于动画、剧情片、纪录电影三种类型,以剧本和导演风格作为选片的指标,以低成本作为规避名演员、大场面、商业片的门槛。

 

不过是三年而已,对吧?


前期阅读,了解更多电影相关

(点击链接或图片直接阅读)

欢喜传媒董事会主席董平问答实录|影视公司的下半场竞争需要建立更好的机制与资源储备,欢喜正离整体设计越来越近


EW特稿|中国巨幕出海


关于东西文娱


Glocal视角的文娱观察,“价值”导向的文娱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