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W特稿|《巨齿鲨》:中国电影全球化征途的“高光时刻”

东西电影研究组 东西文娱 2019-10-19


本文为东西电影研究组根据访谈和此前研究梳理,转载请后台联系。


关键词:巨齿鲨|全球化|引力影视|华人文化|华纳兄弟



作为第一部由中国公司主控、全球范围内发行的中美合拍英语电影,已上映两周的特效大片《巨齿鲨》,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目前来看,都可以说是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票房方面,自8月10日起在中国、北美以及41个海外市场同步公映,并于开画当日在28个市场夺得了票房冠军后,《巨齿鲨》在本周(第二周)仍延续了此前的强劲走势,截止目前,该片的北美票房已达到9227万美元,中国大陆票房近9.6亿,全球票房达到3.65亿美金。



这一成绩尚不包括将要上映的日本等地区。海外媒体预计,《巨齿鲨》全球票房最终将超过4亿美元。这意味着,1.5亿制作成本的《巨齿鲨》,将稳过盈亏平衡线。


口碑方面,该片在国内豆瓣的评分维持在6.1左右;在海外IMDB的评分则达到了6.2,烂番茄新鲜度为57%,更直接将主演之一的李冰冰在IMDB排名推动至第十名,创下中国影星的纪录。


总体而言,票房和口碑双收的《巨齿鲨》正在打破此前种种关于中美合拍的负面言论,而考虑到如今颇为微妙的局面,巨齿鲨能够有如此突破,无论是从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的角度看,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这是后续一系列中美合拍大片的转折点,或只是一个特例?通过与项目主控方引力影视CEO应旭珺的交流,我们试图通过复盘项目组局、类型定位以及“中国元素”的处理,找到更多的样本启示意义。



组局

从合拍到真正意义的主控


在华人文化大体系内部,中美合拍且获得成功的案例,此前已有首部中美合拍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


不过,当时东方梦工厂仍处于合资阶段。由美国梦工场动画公司与CMC资本在内的中方资本在上海合资持有,中方占控股地位。双方探索的合拍电影《功夫熊猫3》在2016年1月于中美同步上映,最终在中国大陆市场取得超过10亿的票房成绩,在全球取得超过5亿美金票房的佳绩。


相比彼时的东方梦工厂,定位于全产业链综合电影公司的引力影视,则一直都是由华人文化控股的内资公司,回顾引力影视(下文简称“引力”)的项目也可以看到,虽然曾参与《无人区》、《痞子英雄:黎明升起》、《匆匆那年》、《动物世界》等多部电影的出品与发行,也有涉及国际化运作,但引力并没有过主控《巨齿鲨》这样体量项目的经历。


从《功夫熊猫3》到《巨齿鲨》,这一合资到内资的交接,无疑将直接改变中方介入的程度。



大胆的表象之下,引力和华人文化突破的意图很强烈。毕竟,华人文化围绕全球资源网络的布局,已经持续了数年。


也正是有了华人文化大体系此前的全球资源网络的铺垫和支持,“初上路”的引力此次的控盘之路走得相对容易一些。


引力影视CEO应旭珺说,在本次《巨齿鲨》的项目上,中方团队从剧本开发、选角、制作、后期,一直到宣发,都是全程参与的,具备强话语权。


在组局过程中,华人文化丰富的全球布局,给了引力在国际资源的获取和沟通上,很大的空间。本片另一出品方华纳兄弟,即是在华人文化的牵头下引入—华人文化与华纳兄弟关系早在2013年就已较为密切,并达成了战略合作。


在组建班底的过程中,华纳兄弟则在协同的基础上,深入到了流程中具体的执行细节。华纳兄弟推荐了《变形金刚》制片人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洛伦佐与团队一起又敲定了执导过《国家宝藏》系列的乔·德特杜巴做导演。在后续的勘景工作中,决定在新西兰和三亚拍摄之后,又自然顺着华纳的资源网络,引入了《指环王》的制作团队;而影片的重头部门特效团队则请到了ScanlineVFX从头至尾的参与,此前,ScanlineVFX以制作《钢铁侠3》《华尔街之狼》《2012》等影片闻名。



除了华纳兄弟,华人文化系内其他公司也多有联动。应旭珺透露,“这次推广曲我们请到Jessie J演唱,CAA就是她的经纪公司,男主角也是CAA的签约艺人,而CAA既是华人投资的公司,也是战略伙伴。”


定位

切好莱坞顶级A制作的蛋糕


对于一个合拍项目而言,资本组局只是破壁的第一步,能够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内核,还是内容。而按照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工业流程,内容的成型,往往都会从类型定位、商业元素、开发量级上就做好设定,打好基础。


回到《巨齿鲨》项目本身,尽管组局顺利,但在引力接手前,《巨齿鲨》并不被看好。


小说出版不久,迪士尼就买下了影视改编版权。然而,迪士尼购得版权后,并没有启动任何拍摄计划,雪藏了十年。



2007年,新线影业重新从原作者手中买下版权,并计划拍摄完成后于2008年上映。在此期间,还曾先后传出执导《生死时速》的荷兰导演扬·德邦特(Jan de Bont)和对怪兽片很有心得的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将有望挑大梁。但新线很快就宣布拍摄计划取消。


一个是系列大电影、IP电影的巨头,一个是惊悚题材领域的小成本制作龙头(相关链接幕后|低成本《it》全球揽36亿票房:新线电影证明了恐怖片是一门好生意),这两者的放弃,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项目在“大”与“小”的量级之间,始终未能找到明确定位的困境。


贝拉·艾弗里(Belle Avery)带着《巨齿鲨》找上华人文化和引力时,问题同样是存在的,但好在二十年后,背靠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票仓的引力,所面对的市场已与此前大不同,同时,有华人文化的基础在,引力在面对量级定位、类型定位时,也就少了很多障碍。


在确定《巨齿鲨》内容类型、开发量级和商业元素的过程中,根据应旭珺的说法,引力作出判断关键是基于三个问题的思考:第一,对于中方来说,这一题材有没有成为世界级IP的基础,能否有机会成为一个持续开发的系列?第二,内容类型是否有市场,这一市场目前的存量和增量是怎样的?第三,在兼顾全球的基础上,是否与中国市场乃至亚洲文化有较高的契合度?


应旭珺


应旭珺透露,从全球来说,还没有一个实质性意义的“海底侏罗纪”的系列,《巨齿鲨》小说本身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具备系列开发的基础,如果开发成功,就可能开创一个新的系列。如果题材具备延展性的可能性,且有高举高打的必要,那等于有机会可以从好莱坞的A级大制作梯队中,切得一块蛋糕。


而从内容类型上来看,自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以来,鲨鱼电影已经发展为好莱坞惊悚与灾难电影的类型之一。只是,虽然《大白鲨》以900万美元成本,最终收获票房4.7亿美元,成为世界电影史上首部票房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电影,但自此以后,鲨鱼电影普遍采取中小成本制作路线,鲜有优质的商业大片。实际上,在电影市场消费层面,全球观众对于巨兽、神秘的海洋世界兴趣是一直存在的,但小制作显然不能满足全球观众需求。


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片场


最后回到商业元素上,巨型怪兽电影一直是好莱坞全球化商业最突出的例子之一。


此前这类电影对国际元素的接纳,和与亚洲文化的亲近性,在《哥斯拉》以来的一系列电影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而且,近年来,几部怪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环太平洋2》获得了几乎两倍的收入,而《狂暴巨兽》(Rampage,2018)超过了50%。这充分说明怪兽电影是兼具全球发行潜力与中国市场号召力的类型。


应旭珺告诉东西文娱,在鲨鱼类型中,《巨齿鲨》1.5亿的投资已经完全达到了好莱坞顶级的A级大制作水平,特效的投入完全不低于某些陆地怪兽电影系列。“我们尽一切可能去从基础上,降低中美之间的文化、思维差异,并给影片提供了能够匹配全球观众需求的元素。”应旭珺说。


不过,应旭珺也承认,在目前看似水到渠成的背后,引力也有“试一试”的冒险心态。


当然,结果来看,这次的冒险是值得的。


任务

中国元素最大化的融入


对于华人文化和引力来说,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背后,让中国元素能够充分融入到全球化的电影议题中,使中国角色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并获得认可,是既定命题。


得益于商业类型定位确定以后高度工业化的制作流程,让《巨齿鲨》对内留给合拍片审批,对外合理输出中国元素的难度,已经降低了很多。


以往,合拍片对“中国元素”的生硬运用往往使得剧情尴尬,成为合作不“合拍”的源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曾公开对外表示,很多合拍项目没被批准是没有足够的中国元素。中美合拍最大的难点是怎样做故事,一个完全的外国故事、外国演员再加上一些中国元素,这样的合拍没诚意。


目前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巨齿鲨》在这方面整体表现是合格的。甚至有外媒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中美合拍团队想出如何制作在两个市场同样成功的大片。”


亦有外媒评价认为,与其他一些希望与中国市场合作的电影相比,《巨齿鲨》的中国故事元素感觉自成一体,而不是硬凑或者草率的想法。


这与引力影视团队在其中的把关密不可分。


在中国元素的置入上,《巨齿鲨》的剧本做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原著故事在日本发生的背景也改成了中国,场景设定在在马里亚纳海沟一个科研站,这个科研站由中国人主导、美国人出资,最后的“灾难”发生地定在了海南三亚。


在主创的选择上,兼顾国内外市场,该片的主演选择了在中国拥有超级追随者且曾是前奥运会潜水员的英国动作明星Jason Statham,以及曾在《变形金刚4》《生化危机5》等好莱坞电影中露脸的中国女演员李冰冰。



应旭珺透露,双方在打磨剧本上历时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花了很多时间来改善细节。


“中方演员是怎么说话的,习惯是怎样的,我们要作出判断和建议,如果不行的要改掉,或者不对的话要删掉。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文化的差异,制造一些小趣味。比如张博士和投资人见面的时候到底是握手呢还是拥抱呢。正向反向的我们都是反复讨论和沟通,然后达成一致” 。


不过,好在,这种反复打磨,并在细节中不断完善的做法,在华人文化大体系中,有《功夫熊猫3》的中美合拍的经验可以学习。东方梦工厂首席创意官周珮鈴(相关链接:风口上的“新”东方梦工厂:全球化、泛娱乐化是两大方向|EW问答)向东西文娱表示,在《功夫熊猫3》的制作过程中,东方梦工厂从创意构思、剧本创作到实际制作阶段均全程参与。在过程中,针对大量中国元素的人物造型、影片风格等方面,中方提供了许多细节的建议。最后,《功夫熊猫3》的中文版还实现了中文配音与人物口型及面部表情的高度配合。 


周珮鈴


这种细节的打磨,最终也获得美国合作伙伴的认可。有外媒指出,这种细节的打磨往往不仅是停留在剧本的故事层面,更有益于使审查过程顺利进行。


能力

华人文化的外引内联


《巨齿鲨》的制片人贝尔·艾弗里(Belle Avery)在最近接受《泰晤士报》(the Times)采访时说:“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创造出真正的中文角色和故事情节,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


贝尔·艾弗里口中的合作伙伴,不仅仅是指引力,更是指华人文化。同时,贝尔·艾弗里也指出合作伙伴关键特质,一,真正的中国本土背景。二,有覆盖全球的能力。


而这两点恰恰是华人文化擅长的。


一直以来,华人文化都擅长通过投资加运营的方式将各个市场中最优势的资源聚集起来。


华人在好莱坞的布局最早始于动画领域,早在2012年,华人文化与梦工场动画就合资运营以动画为核心的家庭娱乐公司东方梦工厂,目标直指出品《功夫熊猫》等动画电影。


除此之外,华人文化在好莱坞一系列的布局还包括:和世界最大的巨幕电影技术系统开发商IMAX成立IMAX中国;与华纳兄弟合资成立"旗舰影业";入股两位屡获奥斯卡金像奖编剧主导的好莱坞影视制作公司Imagine Entertainment("想象娱乐");入股好莱坞最大的经纪公司之一——CAA,同时与CAA在中国共同组建合资公司——“CAA中国”;投资美国硅谷虚拟现实娱乐公司Jaunt VR等等。



关于这些布局的逻辑,黎瑞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现在的状态要达到好莱坞那样的电影工业,还是有距离的。要打造中国自己的好莱坞,需要足够的耐心,也需要足够的投入。因为这是一个体系,包括人才培养、制片公司、经纪公司、行业工会、投融资对接,以及编剧导演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


而相比华人文化在投资国内影视公司时的全产业链式布局,投资海外影视公司的出发点更侧重国内电影工业所缺失的创意能力和制作能力,这些公司之间具有很高的互补性。华人文化一般通过投资的方式与好莱坞建立业务关联,再将对方的成功经验嫁接到中国市场,目标还在于打造源自于中国的优质内容产品。


东方梦工厂亮相安纳西国际动画节


比如,现已由中方完全控股的东方梦工厂,作为华人文化投资和运营体系开始创业时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已经步入自主的国际化进程。


作为一家定位制作世界级家庭娱乐内容的公司,东方梦工厂通过与好莱坞顶级制作公司的合作,在对世界级动画电影制作环节的了解及强大的整体把控能力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创了Creative Hub 制作模式,接下来将以此模式推进珠穆朗玛》Abominable

和《奔月》(Over the Moon)等项目的全球制作。


“目前我们的几个项目都在同时进行,这其中牵涉到与多个合作伙伴且均是世界级的顶尖公司、人才的合作,其中的时间、成本、项目进展、预算管理、以及反复的内容质量的确认,而与这些国际上顶尖又相当成熟的团队合作,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好莱坞级别的项目及预算把控能力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东方梦工厂表示。


在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市场的成长和自身制作能力的提升,华人文化已经有机会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开发、设计和制作全球发行的世界级电影,从而在财务和艺术上获得更多的回报。


结语


暑期档行至末尾,如果说《我不是药神》找到了社会化题材的突破口,《西虹市首富》再度将本土喜剧发挥到极致,那么中美合拍的《巨齿鲨》则是在国际合作的层面提供了一种国产电影开发的新的可能性。


作为截至目前投资最大的真人合拍片,《巨齿鲨》与此前同等预算的《长城》相比,它在合拍的操盘层面、以及口事实上的口碑层面获得了极大的进步。


在海外媒体看来,《巨齿鲨》的表现对于想以合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好莱坞来说,将会产生一系列影响。


这其中包括STX Entertainment和阿里巴巴影业(Alibaba Pictures)的《钢铁战士》(Steel soldier)、YA特许经营的《斗士》(Warriors)、Tang Media Partners合作的《最后的大师》(The Last Masters)(包括《巨齿鲨》的制片人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以及STX和腾讯影业(Tencent Pictures)与查宁·塔图姆(Channing Tatum)合作改编的视频游戏《僵尸兄弟》(Zombie Brother)。



毕竟,合拍片帮助好莱坞进入中国这个快速增长的电影市场,在这样的条件下,与只向中国出口一部电影相比,这些电影公司从票房收入中获得的份额更大,这类电影也有资格在中国获得更有利的上映日期。


而中国市场的壮大,也让好莱坞和中国电影人达成更多的共识,没有必要专门为中国观众和美国观众制作一部电影,通过合拍走向真正的国际化才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而对于中国的电影公司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扎根中国本土电影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包括合拍在内的中外合作方式,能够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导的方式参与到世界电影的体系,逐步提高话语权,提升自身的制作和能力。而是否合拍,迟早要超脱于形式之外。



前期阅读

(点击链接或图片阅读)

《快把我哥带走》真人电影“破壁”

风口上的“新”东方梦工厂:全球化、泛娱乐化

TMP和Blumhouse:华语惊悚电影“引进来,走出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