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全国电影工作会的关键信号:“实力与韧性”背后,中国电影”向内而生”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1-07-25

作者:EW 媒体| 徐肖冰 胡岚 审核:岳鸿

沟通:ewmedia@yingzaotimes.com|微信ID:E201811


导读


一年一度的全国电影工作会于3月2日在北京召开。

 

与以往不同的是,2021年全国电影工作会召开的背景比较特殊。

 

正如会议形容过去一年“极不平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主要电影市场年度票房均出现严重下滑,全球总票房较2019年下滑约70%。而中国由于疫情防控得当,电影市场在下半年快速复苏,最终全年取得了204.17亿元票房,成为2020年的全球票房冠军。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电影春节档,这种积极的态势继续延续。会议提到,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电影的实力和韧性。”

 

在这样的局面下,会议回顾总结了2020年以来的电影工作,分析了当前的电影发展趋势,安排部署了2021年的重点工作。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中国电影仍处在黄金发展期,电影强国建设征程已经开启,前景光明、未来可期、大有可为。”与此同时,从国际层面看,中国电影强势复苏领跑全球,保持和扩大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还有待持续发力。

 

会上,“增强内生动力”,“充分挖掘释放电影消费潜力”,“推动线上线下相互‘赋能’”等关键字眼夺人眼球。而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电影消费的关键信号,已经若隐若现。

 

 

 

中国电影迎来以内循环为主要支撑的双循环系统

 

会议首先总结了2020年电影市场的表现,2020年全国总票房达204.17亿元,年度票房前10名均为国产电影,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达到83.72%。今年以来,电影产业延续强劲复苏发展态势,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票房再创新高,截至2月28日,全国总票房已突破156亿元,银幕总数达到77769块。同时还强调,要提质增效强产业,有效激发电影发展动能动力,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院线资深人士刘明向东西文娱表示,其表述背后所隐含的逻辑在于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将迎来以内循环为主要支撑的双循环系统。

 

刘明进一步表示,虽然过去中国电影市场也是双循环系统,但是内循环所起到的效果与发挥的影响较弱,电影市场很大程度需要依赖进口影片。如今整体形势发生了变化,虽然2020年的国内电影市场仍有部分进口影片,而会议强调“中国电影强势复苏领跑全球”,这并非是对进口影片市场的不重视,其立足点在于表明中国电影市场将进入全新的双循环系统——以内循环为主要支撑。

 

事实上,这也与中国整体经济层面的双循环策是相一致,或者说电影市场的双循环是中国经济双循环中的组成部分。

 

过去一年,由于中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到位、高效,中国电影市场能够领跑全球恢复生产、率先复苏,这从今年的春节档市场表现也可以看出。而从目前海外防疫态势来看,随着未来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国外短时间内或还难以将疫情稳定控制,因此工作会议也透露了针对内循环进行一些布局的信号。

 

过去几年,国内影视市场事实上已经经历了一轮洗牌。积极的信号是,在内循环成为发展基调之后,量变促成质变,中国电影也将逐步建立自己的工业化体系,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将会逐步提高影片制作各环节的自主能力、制作水平。比如“影视特效”,不必再依赖国外的技术团队,而是培养本土的后期制作人才。

 

同时,疫情也对电影行业起到了筛选的作用,将一些玩票性质的参与者筛选出去,因此原先行业内浮躁、跟风的状态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也意味着接下去的内循环是更加优质、更加精准的发展,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对产业整体产生正面导向作用。


 

 

电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今年会议中有相当篇幅的内容谈及产业改革,其内容与中宣部在此前提出的“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脉相承的。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提高质效,从规模发展转变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会议指出,在电影创作层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电影生产的能力潜力得到有效发挥,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仍然存在,高品质、多样化、可持续的创作生产能力还有待继续提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电影工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要重在“选好题材、讲好故事……突出思想引领、提高艺术品质。”

 

会议强调“要鼓励多题材多类型创作,特别是现实题材创作”,朱玉卿认为,从今年市场的表现也可以看出,类似《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这样的现实题材创作,更容易被广泛的观影群体所接受,获取良好的票房收益,因为现实的处境更加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共情。之后在进行题材创作时,还应当更加注重观众调研,了解观众的精神需求与情感需求。

 

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2021年将会有《中国医生》、《长津湖》、《铁道英雄》等8部新主旋律电影定档、上映,内容涉及抗疫、建党、抗灾救援、抗美援朝、法律庭审、伟人传记等不同的故事。


 

另外,会议提出“要健全完善电影评价评估体系,构建起政治性、艺术性相统一、社会反映和市场认可度相统一的电影作品评估机制”,并提出了“要坚持德艺双馨标准,发挥电影界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作用”,对从业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要求。朱玉卿认为,这对创作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改革方向,后续肯定会有更加细化的措施出台。

 

会议还指出“可持续的创作生产能力还有待继续提升”,目前除了头部电影以外,其他影片在市场上的表现非常一般,这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不均衡。一旦没有强有力的商业片或者头部电影,市场就陷入疲软。

 

复盘2020年电影票房表现就可以发现,军事片表现较好,但是其他类型鲜有特别好的作品,类型片的体量较少。数据层面,在票房过亿的影片里,票房1亿元到5亿元的电影很少,5亿元到15亿元的电影几乎没有,如果能够填补这部分的空缺,出现更多的“中部电影”,电影市场能够呈现更为良性的发展。

 


 

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改革

 

在强调优化内容供给的同时,2021年全国电影工作会也强调,“要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改革,支持做好重点影片排片放映,鼓励分线发行与分众发行,促进人民院线、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等特色院线发展。”这事关电影消费潜能的释放。

 

结合中国电影市场与院线经营表现来看,自2016年其中国银幕数单银幕票房产出出现拐点后一路下滑,连续出现负增长,2019年同比下降9.5%,2020年中国银幕数约77000块。刘明认为银幕总数虽然有所下滑,但面对疫情压力,现有的优质银幕在盈利能力上依旧可观。

 

在春节档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强势复苏的同时,优化内容供给,提高院线经营效率成了托高电影市场天花板的关键。对此,刘明表示,在电影产业整体内生动力的大循环下,需要以细分市场替代过去商业院线在影片发行层面 “一刀切”的做法。“分线发行”与“分众发行”则是极具发掘空间的发行改革方向。

 

会议尤其提出“线上线下的双向赋能”,刘明认为,就现阶段的电影市场而言,不同发行渠道下其实存在很大一个观众群的交集,且这个比例也在进一步扩大。现有的发行模式依旧存在很大程度的空间浪费。两者并不是零和博弈的状态,而流媒体网络院线在发行渠道上的补充,有望以更加弹性的票价、丰富化的片源,进一步挖掘释放国民的电影消费潜力,刺激电影产业的创作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首个网络首发春节档”的提出,也为线上发行体系的改革释放出更为积极的信号。多位分析人士认为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一方面为观影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内容消费选择,另一方面线上渠道也为电影市场的内容提供了增量的发行渠道。

 

朱玉卿认为,线上线下不能对立,而是应当交相辉映、共荣共生。站在影视公司的角度,如果既有适合院线传播的电影,又有适合线上传播的电影,其运营风险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另外,就地面发行而言,无论是城市影院还是农村院线的建设,开拓下沉市场以及加强相关产业融合都是2021年电影工作部署的重点。刘明认为“内循环是不能碎片化分离的,后疫情时代,市场细分与产业融合将会为分众发行提供更多可以尝试的商业模式。”例如以爱国题材为主打的红色院线可以进一步聚合类型化影片,与党团组织活动深度联动。从社区到乡村,院线也可以深度链接老年活动中心的文娱生活,渗透到中老年群体的娱乐场景。

 

深化发行放映改革,目的是为了“举稳市场,充分挖掘释放电影消费潜力”,另一有效举措同样也是近年来业界呼声很高的,也就是“延伸电影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这也是电影行业想要形成增量市场、提高综合收入的必然趋势。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认为,电影本身作为一个内容产品,其知识产权运用可以得到非常广泛的收益,是极具纵深、有待深挖的领域。目前的影片还停留在完全依赖票房回收成本的阶段,营收渠道非常单一,这也造成电影的投资风险非常大。未来,这个方向的挖掘潜力很大。



联系我们


媒体相关联系:ewmedia@yingzaotimes.com

研究相关联系:ewresearch@yingzaotimes.com

简历投递联系:yzhr@yingzaotimes.com


建议/探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