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人独缺的发明

2018-04-12 Yi 中科院物理所


液态二氧化硅冷却时很难再形成结晶,原子难以回到组成结晶的正确位置,结果就是生成具有液态结构的二氧化硅固体,这就是玻璃的形成原理

中国人独缺的发明

中国人的材料技术发展曾经领先了西方世界足足一千年,在纸、木材、陶瓷和金属的发展上中国都是专家,却独独忽略了玻璃。 相较之下,西方由于酒杯曾经风骚一时,使得西方人对玻璃始终带有一分尊敬与欣赏,导致其文化深受影响。透明防水的窗玻璃能让光线进入又能遮风避雨,在欧洲实在有用,很难被忽略,天气较冷的北欧尤其如此。不过,欧洲人起初只能做出小面的坚固透明玻璃,幸好可以用铅接合成大面玻璃,甚至可以上釉着色。彩绘和花窗玻璃成为财富和文化的象征,更彻底改写了欧洲教堂建筑。为教堂制作花窗玻璃的工匠,逐渐获得和石匠同等的地位,备受敬重,新的上釉技术也在欧洲蓬勃发展。


教堂花窗玻璃与东方纸窗(电视剧《琅琊榜》场景)


19世纪之前,东方人一直轻忽玻璃。日本和中国的房子主要使用纸窗,虽然效果良好,却造就了不同于西方人的建筑风格。由于缺乏玻璃技术,东方就算工艺发达,也未能发明望远镜和显微镜,这些物品都要等到西方传教士引入时,才得以接触。当时中国工艺技术遥遥领先,实在无法判断,是否因为少了这两项关键的光学仪器,才未能如17世纪的西方般更进一步发生科学革命。 但清楚的是,没有望远镜就不可能看见木星的卫星,也不可能看见冥王星并做出关键的天文测量,奠定我们现在对宇宙的理解。同理,没有显微镜就不可能看见细菌之类的微生物,也不可能有系统地研究微观世界,发展出医疗和各种工程技术。

玻璃在西方的发展史

古希腊人和古埃及人都对玻璃制造有所贡献,不过真正让玻璃走入日常生活的还是古罗马人,是他们发现了“助熔剂”的妙用。他们使用的助熔剂是泡碱,一种天然生成的碳酸钠。泡碱让古罗马人制作透明玻璃的温度低了许多,不再需要加热到足以熔化纯石英的温度。他们选择的制造地点有成分正确的原料以及温度够高的窑烧,在那里大量制造玻璃,再用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把产品运往古罗马帝国各地,供工匠制作成各种用品。这些做法并不空前,过去就有人做过,但根据古罗马史家老普林尼的说法,古罗马人让玻璃变得廉价,使它首次成为寻常百姓也能使用的物品。 


古罗马人非常喜欢玻璃,从各种充满创意的使用方式可以看出他们热爱的程度,例如玻璃窗就是他们发明的。古罗马之前,窗户都是直接开着(英文的窗户window原意是“风眼”),虽然有些窗户会加装百叶窗或窗帘遮风挡雨,但以透明材料作为保护还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但显然当时的窗玻璃都很小,而且必须用铅焊接,因为古罗马人还没有能力制作大面玻璃。不过他们却开启了人类把玻璃用于建筑的热潮,至今依然热度不减。


透明玻璃问世之前,镜子都是由金属表面高度抛光制成的。古罗马人发现,在金属上加一层透明玻璃,不仅能保护金属表面不受刮损和腐蚀,还能减少金属的用量到只需一毫米厚即可。这使得镜子的造价大幅降低,并增加效用和寿命,直到今日这依然是大多数镜子的基本制作方法


古罗马人的玻璃工艺可不止于此。公元1世纪以前,玻璃制品都是熔化玻璃砂再灌模做成的。粗糙的玻璃制品使用这种方法绰绰有余,但想制作更精致的物品就要很费功夫了。例如制作薄酒杯时,模腔必须够细,但浓稠的玻璃熔浆很难灌入细的模腔。古罗马人发现固态玻璃只要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像塑料一样容易塑形,用铁钳夹着就能在玻璃冷却前拉出各种形状,甚至能在玻璃红热时吹气进去,冷却后形成完美的玻璃泡泡。凭着玻璃吹制技术,古罗马人终于能做出精致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的薄壁酒杯。 玻璃发明之前,酒杯都是金属、兽角或陶瓷做成的不透明容器,欣赏美酒完全得靠味觉。玻璃酒杯发明后,酒的色泽、透明度和亮度也变得重要起来。看得到自己在喝什么,对我们来说稀松平常,对古罗马人却是全新的体验,他们爱极了这种视觉享受。 


古罗马卢奇格斯杯酒杯

(受到光线照射时,玻璃内金属颗粒的电子发生振动,能够随着光照变化改变颜色)


古罗马酒杯已经是当时人类技术和文明之冠,不过比起现代酒杯还是相形见绌多了。当时的问题是,玻璃内含大量气泡,不仅破坏美感,还会严重削弱玻璃强度。无论杯子互碰或不慎摔到地上,物质受力时都会把力分摊给各个原子以吸收外压,减少单一原子的受力,无法负荷的原子会脱离原本的位置,形成裂痕。气泡或裂痕所在的原子,周边原子较少,无法靠周边原子拉住它们或分散受力,因此更容易脱离原本的位置。玻璃摔碎是因为外力太大,玻璃内部发生连锁反应,某原子脱离原位会连带拉走周边的原子。外力越大,发生连锁反应所需的气泡或裂痕就越小。换句话说,玻璃里的气泡越大,酒杯就越禁不起撞击。

与玻璃有关的小知识

由于二氧化硅无法结晶,就能形成玻璃,大家可能因此觉得玻璃做起来很容易,但其实不然在沙漠里点一堆火,要是风势够大,可能会有沙子熔化,成为半透明的黏稠液体。这液体冷却后确实会硬化成为玻璃,但几乎都会含有大量未熔化的沙粒,外观有如棕色的鳞片,而且很快就会瓦解,再次变为沙粒。 这种做法有两个问题。首先是大多数沙子里的矿物组成都不对,无法做出好的玻璃。棕色在化学上是不好的预兆,表示含有杂质。颜料也一样,随意混色不会得到纯色,只会产生棕棕灰灰的色调。有些添加物(如碳酸钠,也就是所谓的助熔剂)能促进玻璃生成,但大多数添加物都没有这个能力。沙子虽然富含石英,却也含有风吹雨打带来的各种物质,实在可惜。不过,就算沙子的矿物成分和比例正确,也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就是熔点需要高达1200℃左右,比一般火焰的700℃至800℃还高。


闪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闪电击中沙漠会产生超过10,000℃的高温,不仅熔化沙子绰绰有余,还能让沙子变成称为硅管石或闪电熔岩的玻璃柱。这些玻璃柱色如焦炭,状似闪电,令人想起雷神托尔发怒射出的雷霆,因此硅管石的拉丁字源(fulgur)意思就是闪电。闪电熔岩因为是中空的,所以重量极轻,它的外层坚硬,内层是光滑的中空管状构造。最先遭闪电击中的沙子受高热蒸发,因此形成中空,中空孔洞向外传热,先把沙子熔化,形成光滑的玻璃层,而再往外传的温度只能让沙子熔合在一起,于是形成粗糙的边缘。闪电熔岩的颜色取决于沙子的组成元素,从灰黑色到半透明的都有。石英沙漠的闪电熔岩就是半透明的。闪电熔岩最长可达15米,非常易碎,因为主体几乎都是轻度熔合的沙子。过去民众只把闪电熔岩当成新奇古怪的东西,直到最近才改观。闪电熔岩生成瞬间会锁住空气,形成气泡,使得远古的闪电熔岩成为很有用的史料,让研究全球暖化的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些气泡,掌握沙漠过去的气候变化。 


利比亚沙漠有一个地区的沙子特别白,几乎完全由石英组成。这里找到的硅管石非常接近晶莹剔透的现代玻璃,一点也不像脏兮兮的闪电熔岩。古埃及图坦卡蒙王木乃伊上的圣甲虫首饰就有一块这样的沙漠玻璃。我们知道这块玻璃不是古埃及人制作的,因为最近研究发现它有2600万年的历史。目前已知只有一种物质跟它类似,就是1945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核试爆时产生的玻璃石。由于利比亚沙漠在2600万年前没有核爆,而生成如此纯净的玻璃需要极高的温度,因此目前认为应该是陨石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所致。

本文图片及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来源: Singularity奇点科技

编辑:雾里熊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要忙疯掉……

2. 原来,这些我们都默认科学家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至今仍然无解

3. 理工科学霸的子女更易患自闭症

4. 鸡蛋从高空坠落能砸死人,为什么猫却摔不死?科学告诉你答案

5. 光学3分钟:从入门到放弃

6. 光速为什么如此重要?

7. 量子计算陷入难解困境,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8. 除了《时间简史》,关于霍金你还应该知道这些!

9. 速速收藏!可乐竟然还有这些神奇的用途!

10. 石墨烯研究的意外发现,是否能解开高温超导之谜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