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的投资哲学:构建属于自己的投资决策模型
没错,L-insights是一个我们全新改版的栏目。无论是资本寒冬还是酷暑,整个VC行业如火如荼的增长一直没有停歇。尤其是近年来,在人口红利逐渐枯竭、获客成本高企的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领域的投资热度开始攀升。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区块链技术、VR/AR等等名词纷繁复杂,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L-insights,我们将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提供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和行业洞见。在改变未来的路上,线性资本陪你一起努力。
作者介绍:
张川,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前京东副总裁,前阿里巴巴高级总监,曾在埃森哲咨询、麦德龙、沃尔玛工作,荷兰王国马斯特里赫特管理学院“合作战略与经济政策”MBA。 张川先后随京东刘强东、阿里天猫张勇征战电商,当他2012年转型做投资后,已在中、美、东南亚等地投资了40多个项目。大部分所投项目完成了后续的一轮或者多轮的融资,有的登陆了新三板。有的项目已经部分退出了。
我曾有幸就任阿里巴巴天猫高级总监、京东副总裁,并曾效力于埃森哲和沃尔玛中国总部等。从2012年起,我与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两家投资公司——线性资本与致景投资。其中,线性资本已经成立了3只基金。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我们在中国、美国和东南亚投资了40多家公司,涉及互金、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反欺诈、IOT、生物识别、文化教育、旅游、消费等行业。
我相信,成功的投资需要将实践和理论不断、高效地进行组合和升级。每个项目都不同,决策模型也需要不断地调整系数和权重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我从事风险投资业务也只有几年的时间。每年也要看几百近千的项目,喜欢通过项目来思考和琢磨各种与投资有直接关系或者间接关系的很多问题,并不断地试图找寻到答案。有的找到了,有的还在探索中。也喜欢通过文章、演讲等方式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认知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也有幸自2010年与高瓴资本张磊先生相识。对他以人为本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非常赞同,不同于巴菲特的是,张总却能够将科技投资和传统投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价值。张总的投资理念也让我在一系列投资案例中产生了醍醐灌顶般的认知和独特见解。
张总是我转型进入投资圈的重要引路人。我也期望能够像他一样成为长期价值的投资人和知识的传播者,有机会的话也成为下一代青年英才的引路人, 陪同他们共同绽放。
我在埃森哲工作期间学习和运用过不少有效的methodology和管理工具,自己也很喜欢创建一些模型,并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去不断地升级它们。的确,做投资有时候运气很重要。但运气这个东西很难被复制。作为一个投资机构,仅依靠运气是无法长期存活的。
基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传统行业+咨询+互联网+风险投资),以及与众多创业者、成功人士,和不同行业专家的深度交流、加上自己对未来的认知,我创建了下面的这个模型。它可能对从事早期风险投资的朋友们或者想从事投资的新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我还有一些其他模型,以后再与大家分享。
该模型包含了10个要素。 分别是:趋势(Trend)、时机(Timing)、团队(Team)、学习(Learning)、产品(Product)、服务(Service)、持续(Sustainability)、规模(Scale)、风险(Risk)、回报(Return)。
投资就是投资未来。早期投资基本上都是几年后才能顺利退出的。当然前提是项目能够活到那一天啊。
做投资至关重要的是先要判断拟进入的领域在未来是处在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中。要尽量规避那些已经处在或者将要进入下降通道的行业。寻找到未来有巨大发展空间,或者一个可以创造出全新市场的项目是多么的开心啊!
已经得到了很好发展或者发展了很久的行业,在未来可能很难再获得高速发展的机会, 或者市场规模很难再有继续扩大的可能。比如钢铁、造船、制衣、制鞋等发展了很多年的传统行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有些行业现在不明显,但未来可能会步入下降通道的。
但人工智能、安全/防欺诈、互金、大数据、生物识别、医疗检测、电动汽车、泛文娱、健康管理、养老等等在未来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领域就属于现在要重点关注的。
可是有的时候无论怎么去看趋势,都很难看清楚。犹如晨曦中的森林,什么都是很模糊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了。
上升趋势成立了,可何时开始关注、何时可以下手进行投资呢?时机的把握很重要。
行业太早的话还几乎没有从业者,极有可能成为先驱,还没能见到美好的黎明就牺牲了。投资人也可能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关注太晚,那就基本上只能跟风了。项目不但贵得一塌糊涂,而且同一领域还产生了很多强有力的对手,成功的可能性也开始变低 (当然那些聚焦后期的投资机构在研究了行业和对比了项目之间的优劣之后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两个项目投资也是非常可取的)。因此,在风口来临之前的一段时间(通常需要提前1-3年),投资人就要开始关注和研究新的、可能爆发的领域,提前布局和投资。
例如,我们在2014年开始关注互联网反欺诈领域,并投资了同盾科技。这家公司今年初完成了3200万美元的Pre C融资,现在估值已经有了几亿美金。我们投资这个领域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越发达,欺诈就会越来越多,相应的如何预防欺诈事件的发生就会产生一个非常巨大的刚性需求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本身就具有天然地不断自我扩大的基因。
事实证明,我们在趋势和时机这两个方面都把握住了。同盾科技在2016年发展的非常不错,不仅有了过亿的收入,而且还过了盈亏平衡点。
看准趋势和选择时机远比勤奋更加重要。
这是合格投资人必须的基本功之一。
英雄梦很多人都有。这很好!但一个人在今天的社会创业太难了。
其实无论任何时代,团队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技术项目还是商业项目,创业团队都需要有不错的互补性,即有人懂商业、有人懂技术/产品、有人懂BD,有人懂规划等。如果创业团队中既有相识很久的校友、同事,又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新参与者,那成功概率会高很多。
市场竞争的环境只会越来越残酷。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让创业项目冷启动和开始走向发展之路? 以我们的投资实践来看,那些以往在各自领域有了不错的深度积累、带过团队、背过指标、交付过产品、做过销售、赚过/亏过钱、做过产品、技术、运营、管理等苦活累活脏活等的人更能够脱颖而出。如果此人还在国外留过学, 又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工作过的,那更是加分项了。
我们很看重“Dirty Hands”,即由经历过很有挑战或影响力的技术产品或运营管理领域的牛人所创建的startup项目。我们相信在中国甚至全球日趋激烈的创业竞争中, 通过之前的“Dirty Work”获得了深度经验,且受过良好训练的创业者,成功几率会更大些。
“唯一不变的是每天都在变。过去的成功经验通常会成为未来成功的障碍”。
这是我从事咨询、互联网和风险投资时每天都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在审视创业团队时,考察和评价团队的学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在以往的投资实践中发现, 有些创业者特别喜欢运用以往的经验,不关心或者不太愿意用开放、拥抱的心态去迎接未来;有的还不愿意虚心学习新思维、新商业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等。这类创业者喜欢在新时代重复使用过去的经验,那创业失败是必然的。
学习能力要求那些即使以前很成功的创业者也要学会放下以往的成就、虚心地提升自身的知识含量、快速认知未来社会,并产生适合当前和未来的与众不同的思维认知。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的学习能力通常是在不断下降的。学会忘记、学会放下、像小孩子一样始终怀有一个好奇之心,让终身学习成为每天的必修内容是无比重要的。我通常喜欢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来测试团队的学习能力。因为没有了学习能力的团队即使做了对的创业,也很容易被那些有强大学习能力的后来者快速超越。
有的时候,播了种不一定会有收获,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勤奋和努力。
这里所说的产品既可以是某个具象的产品,也可以是某个虚拟的服务。
如果前面的两个要素都不错就能保证创业成功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创业项目选择的是团队所不擅长的,甚至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行业,如果还有一定的进入门槛的话,那项目成功的概率就极低了。
每个创业者在项目启动之前都要先想清楚目前要做什么?要思考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又如何能够让创业获得不错的商业价值?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要商业化,否则没有资金如何做情怀之事啊?
尽管有些创业成功的人士以后再回顾时会发现最终做成的事情与早期的规划是南辕北辙的,但一开始项目启动时还是要想清楚要做什么。创业之路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也是非常正常的和必要的。
“变革管理”从项目一诞生就会终身相伴企业的每一天。
即使靠谱的团队在早期创业时也要尽量选择与以前有些关联的领域。一开始就涉及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者一开始就全面开花,想解决所有的痛点,那基本上是没戏的。比如以前在制鞋行业的管理团队现在要做互联网的数据挖掘、或者从事农业种植等。哈哈,估计投资人看到计划书时就直接晕倒了。但以前从事过传统金融行业的人,就可以做好互联网金融中所有的细分领域吗?那也是很难的。
心可以比天高,但行动却要比针尖小。
创业者需要找出一个真正的细分市场需求并采用精准的扎针方式快速地“切入”,这样赢的可能性才会增加。这种方式既可以有效规避创业初期人员少、资金小、资源弱等劣势,还可以有效避开大量外部大企业的竞争,也才有可能创造出赢得市场的商业机会。
但事实上,不少的创业项目通常太不聚焦。有的创业者一上来就想着做惊为天人的平台,就想打败现存的所有对手;或者2-3年做成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
想想也是醉了。作为投资人的我看到这样的异想天开通常也就只能祝ta好运了。
每个成功的项目都是从小开始的。我喜欢那些有务实精神但又充满了激情和想法并愿意不断去尝试的创业者。通常遇到这样的创业者,只要估值不是很高,通常我都会投资的。
投资人在评估项目时通常都要看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利润来源等是否可以持续。有的项目的收入、利润都很不错,但很难看到它未来可以产生持续不断的收入和持续的盈利。这类项目猛一看起来的确很性感,但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其内在还是缺乏了很多真正性感的必备条件。
这类看起来很性感但事实上不是的项目通常是依靠某权力机构、或某机构中的权贵人物等而产生的,这类项目本身就具备不容易持续化的强烈特征。如果该机构或某个重要人物调离/失联了,这类项目通常也就只能关门了。
我是不喜欢投资这类项目的。我更喜欢那些一成立就在市场上凭借自身的真实本领摸爬滚打的项目。
不管有些创业者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包装的多么牛逼或者创业者曾经多么的高大上,但不能做到让项目持续存在、持续收入、持续盈利的都是忽悠。创业者要做情怀的事情可以拿自己的钱去做,投资人的钱还是投资人自己去做最靠谱吧。
每个创业项目都想最终演变成独角兽。投资人也非常喜欢投资那些有可能成长为独角兽的项目。
那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规模就必须要考虑了。成为独角兽需要足够的估值,足够的估值就需要足够大的市场来支撑。一个非常非常niche的行业很难诞生独角兽或者出现多家独角兽。当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会选择那些拥有巨大市场机会的项目,有不少的创业者出于自身的能力和安全等原因反而选择那些可靠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市场。其实创业者去选择这些小领域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有的行业却较容易出现独角兽公司,如已知的电商领域、物流行业等。所以遇到那些可能有巨大市场规模的,一定要多看这个领域的团队。多花精力在这类领域才能有可能投中一个大体量的创业项目。
真正具有前瞻性和远见的投资人会非常关注那些新兴的且容易产生巨大市场规模的领域。如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互金、资产管理、物联网等。这种前瞻性和远见通常会带来巨大的溢价和回报,同时也能让投资人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同样的投资金额、同样的精力付出,却可能产生很不同的回报。不是有了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也不是每个付出都有超级回报的。
对项目要多看多思,选择那些有核心竞争门槛、市场规模可能很大、未来还可能产生不错的收入和盈利的项目重金投入,并且尽量一路保持占比不变才是最佳选择。
任何项目在初期都是有风险的,尤其某个全新的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识别等。即使看起来简单的有些已经存在的行业也是风险重重啊。任何听起来make sense的idea通常也很容易夭折。
如果有个早期项目能够包赚不赔的话,那创业者更愿意倾家荡产、借钱都要自己投资; 投资人看到这样包赚不赔的项目也会倾全力投资,但事实上没法在早期看到这些。其实投资人在给那些初期估值很高、融资金额很高的项目写支票的时候心都在打鼓,也在祈祷千万不要亏了啊,千万要赚很多倍回来啊。
所以创建一个适合自身的投资模型, 在不确定性中找到高确定性的项目成为我必修的专业课程。有些理论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但很多却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演绎成独有的认知和理论。将实践和理论不断地动态地结合与调整也是我终身必修的课程之一。
也正因为以前没有出现过,也正是人类的好奇、探索和行动,创业者才有可能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其所在领域的领先者;通过投资这类创业者也才可能获得很好的回报。
当我面对一个项目时也会在风险和收益中进行博弈和选择。
基本上可以分成4类:
a. 风险低回报低的项目肯定不会投资。比如路边那种几万人都可以开的烧饼店、拉面店等。
b. 风险高回报低的项目是不能投资的。比如挂着一个非常新的概念拉了几个人刚成立的团队,啥都没有就估值10亿。就算他们成功到了100亿也不过10倍而已。可做到100亿的估值都难啊。
c. 风险低回报高的肯定要投。但这类项目通常是可遇不可求啊。我也投资了几个这类项目。
d. 风险高回报可能高比较难决定。这类项目早期就很贵,因为创业团队属于在过去做过很多优秀产品的行业高手,又有术业有专攻的互补团队成员,要创业的事情又可能比市场上已有产品性价提升很多,而且又是未来可能高速发展和极度需要被满足的市场。只要能够确认这样的团队在市场上属于稀缺性的和未来有巨大市场前景的,那就应该投资。好的项目通常也是贵的。
对于风险过高、又是一个2VC或者创业者不是忙着做好产品而是忙着演讲不聚焦创业的, 那就不应该在这类项目上花费任何功夫。这类的项目去年出了好几个奇葩型的创业者啊。
寻找到好的项目、追求更高的回报既是其他投资人的追求,也同样是我的追求。
薛蛮子先生也是我转型进入投资圈的另一位引路人。我非常欣赏他很真诚地与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交往,在交往中发现不错的项目就抱着帮助年轻人的心态投资他们。这种边玩边投资的理念也让他老人家在天使投资阶段颇有人缘而且斩获丰厚。
总结一下:
投资决策不是仅仅依靠上面的一个模型就可以make sure不会失败的。恰恰相反,即使采用这个模型,面对每个不同的项目,每个要素要考核的内容和权重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简单的复制以往的经验。在上升趋势确定的前提下,团队是最为重要的。僵化地套用这个或者那个模型,最终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当然,你要是用了,千万不要怪我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科技和社会都发展太快了,作为投资人,未来的我还需要不断地快速地学习,去快速地产生更新的认知。
未来变化太快,所以我也需要随时做出主动的变化,至少也要快速地迎接和拥抱变化。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Xtecher”
五分钟,你可以掌握一个科学知识。
五分钟,你可以了解一个科技热点。
五分钟,你可以近观一个极客故事。
精确解构科技知识,个性表达投融观点。
欢迎关注线性资本。
Linear Path, Nonlinear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