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科研人员出国交流遇到文化差异?Naturejobs教你如何应对

2016-09-12 Nature自然科研 Nature自然科研

研究者应该按当地的习惯向同事介绍自己。

图片来源:Imagenavi/Getty


原文作者:Barbra Rodriguez


作为研究生、博士后或访问学者出国交流,有时不免让人感到发憷。不论是在工作场所之内还是之外,与本国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能让你措手不及,默认的说话行事规范也让你无所适从。


若要避免失礼出错,关键是要提前准备。因此,在动身之前,可以上网查询,或者查阅诸如CultureShock!系列(作者Marshall Cavendish)的书籍,熟悉东道国的风俗习惯,这能帮助你了解当地人如何问候、解决冲突和分享实验室资源。


出国后,无论在实验室内外都多跟同事和其他人聊聊天,一有机会就参加社交活动,这有助于让同事们熟悉你,还能帮助你将别人的个性特点与普遍性的文化倾向区分开来。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努力尊重东道国的文化总能为你赢得好感。“他们并不在意你是否犯错,” Adrian Moore 说,他来自英国,是位于日本埼玉县的日本理化所脑科学研究所(RIKEN BSI)的一支团队的带头人,“对日本人适用的是一套规则,对外国人适用的则是另一套。”


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北欧国家的交流方式比较直接,或许会让来自其它文化背景的人感到不快。Amanda Henry 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生物人类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德国同事们的直白曾让她大吃一惊。她实验室的技术员坦率地告诉她,他们尝试确认实验污染物30多次,都没有成功。“他们说,‘我们试了这个,没有用;我们又试了那个,也没有用’,一遍接一遍,既没有试图把话说得好听些,也没有像美国人一样把侧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Henry 说。但当她鼓励对方时,对方却表情僵硬地告诉她自己并没有感到沮丧。她说:“我把他们完全例行公事的说法当成了情绪化的反应,现在,我会试图倾听别人,而不是解读他们,而且会要求别人做出反馈。”


在当地人倾向于不直接交流的实验室里,寻求他人的意见尤为重要。Despina Goniotaki是一位来自希腊的神经科学博士生,她发现自己必须特意主动地向她在苏黎世大学医院的瑞士同事征求意见。在要给出有可能负面但却可能非常重要的反馈时,瑞士人往往十分犹豫。“我曾在正式的组会上展示了我的第一个生物素化细胞表面研究,但是之后我不得不再单独询问组里的博士后我还应该做哪些尝试。”


表情达意的差异


直接交流是一回事,情绪表达却又是另一回事。Lisandra Zepeda 是哥本哈根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的一位墨西哥研究生。Zepeda 记得曾经有一位丹麦同学丢失了至关重要的电脑数据,但仅仅皱了皱眉,说:“好吧,我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办。”她当时感到十分惊讶。Zepeda 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墨西哥人一定会大声尖叫,但她却一声不吭。”


对习惯于直来直去的人们来说,含蓄的文化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友好。Goniotaki正在瑞士完成第五年的学业,她说当她在休息期间发牢骚或兴奋地谈论实验时,瑞士人少有反应,因此她现在说得比较少了。“有人会委婉地告诉我,我有时对实验室同事觉得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反应过度了。”她也交了瑞士朋友,但当她需要发泄情绪时,更倾向于健身或弹弹钢琴。


找到既满足个人需求又满足专业需求的合适发泄途径也有助于应对与身份等级相关的挑战。日本理化所脑科学研究所的发育神经学家Douglas Campbell回忆,有一次一位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练习,但是等PI离开之后练习才活跃起来。由于日本人重视资历,PI在场时同事们都感到束手束脚。“之后,实验室成员交流了好几个小时,”Campbell说。他现在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访问学者。


其它潜在的绊脚石还包括对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边界的不同预期——这里的边界既有字面意义,也有比喻意义。Kelsey Glennon 是一位就职于南非金山大学的美国群体遗传学家。Glennon 发现自己必须要求来自原住民部落的学生不要和她站得太近。“对于我对个人空间的美国式要求,他们非常配合,也觉得十分好笑。”她说。Shira Raveh-Rubin 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位博士后,她来自以色列。Raveh-Rubin 向实验室同事谈起自己的孩子时,迎来了一片尴尬的沉默,这让她感到十分惊讶。最终,她找到了一些更愿意谈论家庭相关话题的瑞士同事,他们在她提到家事时也会分享自己的故事。“我觉得如果我再不和人交流就要抑郁了,”她说,“你应该尊重他人,但也要做你自己。”


在大型国际实验室里,文化差异或许较不明显,也没那么让人尴尬:比起大多数人都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对新来者的预期更宽松,同事也更加随和。Dulce Vargas Landín 来自墨西哥城,现在是澳大利亚珀斯西澳大学的三年级博士生。她的实验室同事来自各个国家,包括克罗地亚、印度、越南、意大利和巴西。她表示,同事们多样的行为方式抵消了个人差异,比如在表达强烈感情方面的差异。“实验室成员来自不同背景是件好事,大惊小怪的人更少,还有利于完成工作。”


早早起步


青年科学家可以通过 EuroScholars 等海外交流计划,或者日本理化所脑科学研究所和位于海法的以色列理工大学等机构的实习或暑期项目来提前了解实验室。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可以事先查询一下未来的PI是否在国外工作过——这是个加分项。“在国外工作过的PI了解如何应对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文化背景,” Vargas Landín 说。“举例来说,在一次实验室组会中,她的澳大利亚团队带头人曾将一位德国同事的问题引导到别的方向,Vargas Landín 感觉其问题有点钻牛角尖。


当你来到新的国家之后,找一位文化顾问,比如语言教师,将对你有所帮助。他能帮助你理解哪些问题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人们对你有何期待。你就职的机构也许在东道国为你安排了这样一位顾问。你也应该努力和能扮演这种角色的本地同事交上朋友,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和别人起了冲突,在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前,最好先与对方直接沟通。这是 Anne Copeland 的建议,她是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临床心理学家,帮助人们在不熟悉的文化背景下工作生活。“我们急于将问题归咎于对方的性格,”她说,“但这是不对的,因为问题往往来自习得的文化差异。”


在实验室之外与同事社交通常也能帮你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相互交往,以及何时、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举例来说,你可以参加茶歇,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研究机构中,茶歇发挥了社交粘合剂的作用。Jonah Choiniere 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古生物学家,他就职于南非金山大学。起初,他对暂停工作喝早茶感到抗拒,但四年来,他学会了欣赏这种做法。“茶歇对传播信息、与同事保持良好关系非常有效,”他说。


在法国、澳大利亚和一些其它地区,和同事一起吃午餐、休息很常见,在亚洲和一些偏向保持正式工作关系的国家,人们常在下班后聚会。“人们通过和同事聚餐喝酒来打破坚冰,”在日本工作的Moore说,“他们在这些场合判断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说,如果同事和资深研究者对你有什么不满,他们更有可能在这些场合告诉你——但回到实验室后就不应该再提起这些事了。


承受异国他乡的文化差异有时能让你在回国后变得更加心胸宽广,这种经历还能增强人际交往技巧和领导力。“在我还没有出国之前,实验室一有摩擦,我只会生气,” Vargas Landín说,“现在,如果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认为有更好的方法来做实验,我会试一试。也许我们最后真能发现一种新方法。”


Work abroad: Visa to visit


Nature|doi:10.1038/nj7616-365a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press@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6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nature.com 官方微信

中国及世界科技出版业有哪些最新动态?

如何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

自然科研有哪些新的产品及服务适合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acmillan-natu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