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这时候孩子需要我们,应该第一时间给他安慰和支持。抱还是不抱,其实要看孩子多大了,以及他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啼哭,所谓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宝宝生下来,只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慢慢地,他们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渐学会用其他声音和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图。通常,我们会把宝宝的哭声看成是宝宝和 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如果能够认识到哭声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那么,我们就知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区别对待孩子的哭声了。6个月之前,我们怎么宠宝宝都不会把他们宠坏,因为那个时候,宝宝的思维还没有高级到利用假哭来指使别人。刚出生的宝宝,他们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饿了,困了,不舒服了……而父母要对他们的哭声反应迅速——抱、喂奶、查看尿布等等。这些行为消除了让宝宝不舒服的因素,并且让他们感到被关爱,逐渐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这就是最初的母婴依恋。
很多研究观察到,三四个月的婴儿,在饿了的时候放声大哭;当妈妈靠近他们的时候,还没开始喂奶,他们就停止哭了。这说明,他们已经能意识到妈妈的照顾行为。当他们发现妈妈靠近了,就停止了哭声,其实是对妈妈回应的一种期待。婴儿就是这么通过妈妈迅速、稳定、重复的回应来学习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对妈妈形成安全的依恋。安全依恋感的建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来的人际关系有重要意义。另一项追踪婴儿的研究发现,0-4个月,如果妈妈爸爸对婴儿哭声反应迅速,这些婴儿到8-12个月的时候,与那些哭声被忽视的婴儿相比,反而哭得少了。因为,这些婴儿知道自己的需求常能得到迅速满足,他们不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哭泣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更重要的是,到了1岁左右,他们的其他沟通方式发展也比较快,像牙牙儿语和其他手势。这些婴儿,常常和父母有更为良好的依恋关系,将来更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人际关系也比较良好有些父母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对待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迅速满足孩子 的需要;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忽略他们。有些父母不管是漫不经心也好,刻意不“宠”也好,长时间地忽略孩子的哭声。这些方式都损害了宝宝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因为父母给他们的回应不稳定、不规律,导致宝宝不知道该怎样传达信息和需要才能得到父母的回应。这些孩子,反而更容易哭,而且一旦哭了也不容易被安抚下来。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是焦虑型依恋,会损害他们将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所以,对待0-6个月小婴儿的哭声,尽量多抱和多安抚。企图通过让孩子自己哭个够,坚决不去抱,培养独立精神,其实是不对的。我家宝宝14个月了,越来越黏我,常常要我抱。如果不抱,就哭得很伤心。我不忍心,只好去抱。可是,一刻也不能离开她,我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而且她越来越重,我都有点抱不动了。6个月之后的宝宝,哭声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经过前半年的观察和学习,他们逐渐知道可以利用哭声来召唤父母、获得关注和陪伴。这个阶段,宝宝哭闹并不全是为了生活上的需要,有时候会利用哭声 来控制大人,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通过前半年的练习和声带的发育,他们对哭声的控制更加娴熟,不仅会大哭,还会尖叫,变着调子哭,以此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这个阶段,宝宝一哭我们就飞速去抱,就会像很多妈妈抱怨的那样,他们会越来越频繁地利用哭来让父母抱。
从6个月起,宝宝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手眼协调能力也增强了,对语言的理解也越来越多。当我们发现宝宝有了利用哭声来召唤我们的能力,就要注意不要被他们控制,而是要引导他们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索。这个时候,我们要经常不等宝宝来召唤,主动和他们一起玩。跟他讲话,用他喜欢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如果我们能够给宝宝安排各种有趣的游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醒着的时候经常有事可做, 他们就不会觉得很无聊,也能时常保持良好情绪,不会一天到晚让妈妈抱。而且,当宝宝越小的时候,多花时间和他们一起玩,他们会从中学到怎么玩,慢慢过渡到怎么自己玩。当他们1岁多的时候,可以自己玩一会儿,而不会时刻需要人陪。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慢慢增加宝宝自己玩的时间,到他们十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不会时刻哭着让我们抱。
这个阶段,婴儿的哭声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变化,那就是生理需要方面的哭逐步减少,而社交需要的哭逐步上升。比如:随着婴儿会爬会走,这种由于妈妈禁止做危险事情而表示抗议的哭声越来越多,且为了表达强烈的情绪,往往是大哭和尖叫。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这些变化要有预期和耐心。父母和孩子的情绪是互相影响的,而且从8个月开始,婴儿逐渐学习到消极情绪,比如,妈妈有时候会生气地说,不要爬上去!不要拉窗帘!婴儿对情绪的认识逐渐分化了。自己也常体验到挫折和生气,比如,妈妈不允许我干这个或者是我想把瓶子盖打开,可是怎么也 打不开!所以这个阶段,妈妈对宝宝要多点耐心,多表达积极的情绪,支持和爱,让孩子常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哭闹。
因为宝宝活动能力增强,好奇心也很强,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安全因素。与其常常禁止孩子不能拉窗帘,不如把窗帘挑向两边,让他够不到。与其不让他去开拉柜子门,不如用柜子门扣 把门扣住。这也禁止那也禁止,常常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消极情绪,孩子自己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也容易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重新布置房间,让他们可以较自由地安全地探索,尽可能少打击孩子的探索积极性。对一些需要禁止的事情,根据宝宝的理解能力,用简洁的指令或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宝宝,最喜欢什么玩具,最喜欢干什么事情,最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的是什么。我记得大宝12个月左右,喜欢钻到桌子下面,因为那里有台式机和一堆电缆。我知道他不能抗拒我读书。所以他一钻进去,我就拿过一本他的书,大声读起来。他听见了,每次都会蹭蹭蹭爬过来看个究竟。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比起强行制止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哭闹和斥责。孩子一点耐心都没有,玩一个玩具没玩对,就把东西丢掉,大哭大闹,是不是性格不好,要怎么办?1岁半到2岁,宝宝有了一定的自我意志,可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表达需要的能力还不够,因此,他们常常遇到挫折,而他们对挫折的容忍度也相当低。遇到挫折时,只好大哭大闹来发泄。这个时候父母不要指责他们。首先要注意让宝宝玩在他们发展能力之内的玩具。比如,1岁的孩子,手的精细动作还没发展好,让他们玩普通积木,一个一个往上叠,这是符合他们发展程度的。如果让他们玩小块的拼插玩具,要求孩子插,拔,可能会比较挫折。妈妈常看到的情景是:“啊呀,我家孩子的脾气怎么这么坏啊?一个玩具玩不好就丢,大哭大闹。”可实际上,这个玩具不适合宝宝的能力,我们不应该责备他们而应该给他们换合适的玩具。这样可以避免宝宝经受不必要的挫折,让宝宝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积极的情绪,同时我们自己的心情也愉快。
宝宝玩玩具或游戏时,不知道怎样求助或者不能表达他们的需要,只能大哭大闹来发泄。我们要通过观察,及时觉察他们的求助信号,在他们感到挫折之前,不着痕迹地帮助他们。或是在帮助之前,告诉宝宝,妈妈来帮你。帮好了之后,再次强调,下次如果要妈妈帮忙,不用哭,直接请妈妈帮忙就好。让孩子有请妈妈帮忙的概念。
在这个年龄段,语言飞速发展。但是,有时候他们不习惯使用语言来沟通,我们可以要求他们使用语言。孩子会在和他人沟通不利的时候哭闹,因为他们的心意没有被了解,想要的东西没得到。在宝宝会说话之前,教他们一些婴儿手语,对于他们和他人的沟通很有帮助,能极大地减少他的挫折感。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说很多话了。当他们哭闹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抱,同时可以平静地要求:请你说话来告诉我。多做几次,宝宝就知道,哭不能达到目的,只有好好讲话才会得到想要的东西。在和同伴交往时,我们也经常提醒宝宝用语言表达。有的宝宝想玩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不说,直接过去就拿。这样,最后可能两个人都哭了。这时,提醒他们要讲出来,耐心教他们:“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说,请让我玩会儿,好吗?也可以说,等一会儿能不能让我玩?”经过这样训练的小朋友,有要求的时候,会先想到用语言表达出来,和别的宝宝之间的冲突就少了。
小提示
1岁半到3岁的孩子,有时候会违坳父母的指令,干不允许干的事情。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的哭闹可以忽略。让他们知道,不能干的事情就是不能干,你再怎么哭都没有用。我自己有两个孩子,当他们无理哭闹的时候,如果不理他们,他们得不到关注,会觉得很无趣,也就自动停止哭闹了。原文刊载于:《父母必读》杂志-2011年12月
毛妈微信平台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