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孩子如何逆袭为天才?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启示
英文绘本推广人▲亲子阅读践行者
点击标题下方 毛妈carol 关注
1200多个绘本音频、儿童歌谣免费听
如果天赋真的能决定一切,
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音乐奇才莫扎特、冰球神童马里奥那样的人?
天赋与成功之间,能画上等号吗?
今天的这个故事,要从音乐神童莫扎特开始说起。
莫扎特7岁的时候,开始计划环欧洲旅行演出。
正是在这一次演出中,7岁的莫扎特一举成名:
年幼的莫扎特可以分辨出任何一种乐器的调子,即便是隔着一间屋子的距离。
这种能力被称为完美音高,每万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
即便是在绝顶音乐圈里,有这种天赋的音乐家也是少之又少。
几百年来,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会拥有。
直到2014年,东京的一音会(Ichionkai Music School)开展了一项实验,才揭开了这个秘密:
日本的一位心理学家,招募了24个年龄在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各样的和弦。
一年多以后,这些参与训练的孩子,全部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无一例外。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只有极少数的天才才能有幸拥有这一天赋。
但实验证明,完美音高根本不算是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这个实验引发了《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兴趣:我们与天才之间有何区别?“天赋”在一个人变得杰出的路上,会起多大的作用呢?
他做了很多研究,最后发现: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
那么,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1
首先,正确的练习可以打败天赋
有些家长,因为对孩子期望太高,甚至会带着孩子去测智商。
却没有意识到,给娃进行正确有效的练习,比拼“天赋”靠谱得多。
罗永浩高二辍学后,开始了闲散的生活。
有朋友建议罗永浩去新东方教英语时,高中都没毕业的罗永浩给出的回复是“滚”,因为他最讨厌两样:教师和英语,更何况他当时连高中英语的水平都没有。
但等他知道这份工作给出了年薪百万时,罗永浩决定拿下这份工作。
2000年,28岁的罗永浩开始把自己关到家里,狂背单词。
背了两个月的单词后,他去上了新东方CRE的住宿班。
一方面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方面是为了截断自己的后路,罗永浩在北京郊区租了房,没有家具,就用砖头当床垫。
后来罗永浩说:“并不是没有钱,但我们要阶段性地完成一个艰巨目标的时候,尽可能地把氛围营造得悲壮一点,这是一个聪明的办法。”
罗永浩的这场突击练习,目标精准,方向正确。
那时正是出国大热潮,学好了英语的罗永浩,成功从俞敏洪手里拿到了百万年薪。
2
其次,没有兴趣也要坚持至少一年
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时,有一类人很快就放弃了。还有一种人,他要坚持克服苦难完成这件事情,从中得来的成就感,激励着他进行下一次更高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经验值增长,处理事情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这在别人眼里就成了:这就是天赋啊,一般人赶不上的。
如果非要说到天赋,那只能说,善于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日本和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的案例,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
一直到大学,福井都很讨厌化学,他没有天赋,又不喜欢化学,所以总是逃课。
直到遇到了喜多源逸教授,福井才意识到:即使再不喜欢化学,他也应该坚持学下去试试。
坚持到大学的最后一年时,福井确定了自己的未来——用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去说明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目标。
而这坚持的效果显然也是卓有成效的——
1981年福井因提出直观化的前线轨道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所以说,当我们的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时,即便不感兴趣也有必要坚持至少一年。一年的时间,足以让孩子从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甚至会获得出乎意料的能力。
3
最后,每次都尝试做得更好,而不是做得更多
相信这样一个案例大家都听说过:
一个音乐系的学生,成绩一直很不好,但他偏偏又很努力。
教授问他:你每天都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回答:埋着头弹弹弹。
是不是看到问题了?如果不懂得方法,做得越多,往往会错得越多。安德斯说,在做一件事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
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富兰克林的案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作家……他的著作在200年后的今天依然被人们广泛阅读。
但在他成为作家之前,富兰克林还是一个连文章都写不好的人。
于是他从英国杂志《观察家》上面找到一些文章,先是改写成诗句,之后再改成散文,再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
最后,富兰克林还会打乱文章的逻辑,重新进行编排,直观地比较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显而易见,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富兰克林成功了。
4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成为“天才”,“差生”也不例外
包括福井在内的”天才“,他们并不是天生智商超群,只是进行了正确有效的训练,这种训练被安德斯称为“刻意训练”。
198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福井谦一,他原本不擅长甚至是讨厌化学,后来他对化学产生兴趣后,开始了在化学领域的刻意练习和研究;
20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柴昌俊,小时候想要当军人,但因为小儿麻痹症梦想破碎。他从高中才爱上物理,然而直到上大学时,他还是一个物理“差生”,不过他一直在坚持做实验,并且长时间保持着练习实验的状态。
……
查过全部的资料后,可以看到,日本20多个诺奖获得者,基本上没有一个从小就是天才。获得成功的他们,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坚持练习,二是练习方法正确。
不管什么行业或领域,想要提高自身能力,想要成为“天才”,都要遵循这种练习。
5
结语
前面已经提到,日本所有诺奖的获得者里,没有一个从小就是天才。
但他们就像那群用一年多时间练出“完美音高”的孩子一样,通过长时间的刻意训练,成为了“天才”。
这种刻意练习,是我们可以送给孩子的最重要的礼物。
还有,如果你也想让孩子成为“天才”,但还不知道怎么做,就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坚持一个兴趣,至少一年以上吧。从中收获的惊喜,也许会出乎你的意料。
把毛妈的订阅号置顶
不错过任何好东西
▼
据说,孩子聪明听话的家长都长按了下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