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国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研究 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甲烷论坛-废弃物甲烷管控研讨会召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Author 大气所
2020年12月1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甲烷论坛-废弃物甲烷管控研讨会”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召开,研讨会由美国环保协会(EDF)支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科学研究》编辑部、《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部等单位协办。会议邀请了来自印度、蒙古、泰国以及国内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国家战略、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和废弃物甲烷排放控制等展开交流和研讨,分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现状和进展。
现场专家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环科院大气所所长胡京南主持,环科院宋永会副院长、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的项目总监秦虎分别致辞。
领导致辞
宋永会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治理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协同控制作为目前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领域的热点问题,正确处理好大气污染控制与气候变化应对的两大挑战,关系着“十四五”时期落实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及大幅提升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的成败,也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必须制定清晰的温室气体和空气质量“双达”目标和实现路径,尽早形成减碳和降污的协同增效和高效管理体系,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分享宝贵的知识与经验,为国际合作开展协同效益研究建言献策。秦虎总监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共同推动对甲烷的重视,科学界、政策界能够携手开展甲烷控制科学和政策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专家发言环节分为三部分,依次由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秦虎,环科院研究员付加锋,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冯相昭主持。
上午各位专家聚焦世界发展格局中的中国定位,提出碳中和是人类共同利益,潘家华学部委员就碳中和我们能走多远、走多快、有多难、怎么走做了有深度的报告,指出中国达到排放峰值需要“多赢繁荣+自给自足”的零碳经济。胡鞍钢教授围绕2035年中国经济现代化与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介绍,明确指出未来四十年分为四个阶段,要制定约束指标,形成倒逼机制,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姜克隽研究员对未来不同情景的设置和实施路径进行了阐述,指出碳中和不再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而是技术和经济竞争;与会专家还围绕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效益评估等展开了交流。下午与会专家学者交流了“十四五”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法律制度,协同效应与协同控制的概念及其向行动的转变,协同效应和协同控制的典型案例,以及城市尺度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协同研究。围绕生活垃圾处理的甲烷控制、油气行业等行业协同减排方法学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展示。
来自印度管理学院的Amit教授做了题为《碳中和:到2050年印度可以走多远》的报告,显示印度有望超额完成2˚C下实现NDC气候行动目标;来自蒙古国国际大学的Bujidema教授介绍了蒙古国清洁空气策略以及减少空气污染的实践;泰国国王科技大学的Sirin教授展示了利用IPCC指南提供的方法构建的预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工具,可以让农民及时了解稻田种植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
最后,环科院研究员高庆先对全天的会议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同时对与会者以及线上参加会议的3000多位人员表达感谢和敬意。本届会议不仅通过线上线下实现了经验交流,而且还通过中英同传实现了国内国外成果分享,为我院今后持续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应对以及甲烷管控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