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新机·甲烷先行 甲烷论坛探讨气候投融资领域新热点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根据2021年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在100年的时间框架内,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GWP)是二氧化碳的27.2-29.8倍,在20年框架内,甚至高达二氧化碳的80.5-82.5倍。由此可见,甲烷减排将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甲烷投融资是气候投融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甲烷排放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也可以带来有效的经济利益。不少国家目前已积极采用绿色金融手段和财政政策,通过提升甲烷减排的经济性,来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围绕甲烷控排这一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新热点,由EDF支持的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甲烷控排分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甲烷论坛投融资分论坛于4月7日在京召开。论坛邀请了十余位来自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多方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观点分享与研讨。
论坛直播回看地址:
https://rl.cj.sina.com.cn/imeeting/hyt/detail/27928
#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苏明山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重大挑战,它不仅是一个千年尺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当前面临的挑战。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把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商业机会。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积极地建设性地参加气候变化谈判,同时也加快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支持跟投入。现在国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大产业,我们可以借鉴相关的经验来发展甲烷控排产业。我国建立了煤层气甲烷排放的强制性标准,积极参与甲烷利用相关CDM项目,同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自愿减排市场,也在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这些都有利于甲烷控排产业的发展。所以我认为甲烷控排不仅在中国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而且是有潜在的前景投融资机会。
#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霍中和表示甲烷控排既是目前减缓气候变化见效最快的领域,又可以为气候、能源生产、农业生产、空气质量、公共卫生和生态系统等带来多重效益,因此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需要格外的关注甲烷控排。我国减缓气候变化主要聚焦在二氧化碳,但同时也高度关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排。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来以后,国家对甲烷控排的重视程度正在持续提升,“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将加大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的控制力度。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我们国家还将发布国家甲烷行动计划,从政策、技术、标准、投融资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甲烷控排利用。作为一家专注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央企业智库,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长期关注甲烷议题,深耕甲烷控排政策、技术与投融资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发挥助力甲烷控排的央企智库作用。
# EDF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秦虎介绍长期以来EDF在甲烷控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多年前,EDF在美国开展了针对甲烷的科学研究,这也是全球最早的针对甲烷排放量的监测工作。EDF在中国的甲烷控排领域深耕多年。我们支持了2021年的甲烷减排科学联盟的成立,也支持举办了三届中国甲烷论坛,我们今天的会议也是第三届中国甲烷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EDF目前正在建设甲烷控排信息的网站,该网站将分享监测技术、控制技术和政策等相关信息。
另外,在甲烷投融资相关领域, 2021年4月人民银行、发改委和证监委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目录》里,将甲烷泄露检测与修复装备、伴生低浓度甲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回收、畜禽粪便产生的沼气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等,都纳入绿色债券支持范围。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参照标准里将减少甲烷逃逸项目纳入到支持范围。2023年3月发改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版》,也提出将油气甲烷采收利用、煤层气抽采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纳入到项目库中。我们知道前两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市场交易管理办法》也将甲烷控制纳入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的范畴,会利用碳市场机制促进甲烷控制和利用。
秦虎表示,展望未来,甲烷控排需要国家、企业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及广泛参与以促进控排领域投融资环境的建设。EDF愿意向所有相关方开放我们的资源,加强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和人民健康福祉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EDF投资者影响力总监安德鲁·豪威尔进行线上主旨发言
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气候投资基金中国首席代表宋磊,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原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EDF投资者影响力总监安德鲁·豪威尔进行了主旨演讲。来自甲烷控排及投融资相关领域的嘉宾参与了圆桌话题讨论并分享了的各自领域的甲烷控排投融资工作及对未来的发展期望。本次论坛开启了甲烷控排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新一轮思考。期望助力甲烷控排成为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新热点。
注:以上内容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核,仅供参考。
获取更多资讯
欢迎关注EDF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