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控排 |《煤矿甲烷减排监管路线图和工具包》中文版研讨会召开 专家共议煤炭行业甲烷控排
以下文章来源于气候投融资 ,作者CIFA秘书处
解决煤炭行业的甲烷控排问题既是气候行动的一个重大机遇,也是加强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经验表明,当前各国可以通过利用现有技术和工具采取若干措施以大幅减少煤矿甲烷排放。
2023年3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煤矿甲烷减排监管路线图和工具包》。该报告分享了不同煤炭生产管辖区的甲烷控排经验,旨在推进智能且有效的甲烷控排法规的制定。该报告的中文版由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翻译完成。
2023年7月12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美国环保协会(以下简称EDF)北京代表处及国际能源署共同举办了《煤矿甲烷减排监管路线图和工具包》中文版专家研讨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副秘书长廖原为会议作视频致辞。会议由EDF北京代表处主任高霁主持,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煤炭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刘文革、EDF亚洲能源转型高级主任杨罕玲、国际能源署法律顾问K.C. Michaels、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甲烷排放观测站(IMEO)全球顾问Roland Kupers、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清华大学滕飞教授、中煤集团碳资产管理中心项目主管胡美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磊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高俊莲副教授以及落基山研究所总监汪维参加会议,共同探讨中国煤矿甲烷控排议题。
煤矿甲烷减排支持政策仍有完善空间
甲烷是短寿命、强效的温室气体,也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约30%的全球温升是由甲烷排放造成的。实现快速且持续地甲烷减排将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煤炭开采是中国最主要的甲烷排放源之一。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甲烷排放量共5567.61万吨,其中煤炭开采的甲烷排放量为2102.94万吨,占比达到了37.8%。考虑到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特点,以及在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特点下煤炭的“能源保供”战略地位,要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应当加紧部署煤矿甲烷减排措施。
中国政府于2020年11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对煤炭开采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控。
然而,中国的煤矿甲烷减排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浓度小于1%的超低浓度煤层气,包括浓度仅0.3%的矿井乏风瓦斯,其甲烷排放体量大,但回收利用成本高,缺乏经济可行的处理手段。
技术、制度和经济是阻碍煤矿甲烷减排行动的三个主要原因。这就需要通过政策和监管工具来帮助消除障碍,包括加快建立最佳行业规范来监测和管理甲烷排放,加快建立能源市场准入机制,并完善奖罚制度,以推动煤矿甲烷减排。
关于《煤矿甲烷减排监管路线图和工具包》
《煤矿甲烷减排监管路线图和工具包》
中文版报告下载链接:
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efa961c4-ac83-4a9c-88ee-62c0bd9ff2e9/DrivingDownCoalMineMethaneEmissions_Chinese.pdf
会议上,国际能源署法律顾问K.C. Michaels介绍了《煤矿甲烷减排监管路线图和工具包》的主要内容。他表示,针对希望通过制定新法规解决辖区内甲烷排放问题的政策制定者,该报告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入门”指南。指南分为两部分:监管路线图和监管工具包。
监管路线图侧重于新法规的建立过程,这部分详细介绍了新法规制定的十个关键步骤,并提供了分步指南,用以帮助监管机构收集在设计、起草和实施有效监管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政策制定者的“十步走”路线图:
工具包则重点关注甲烷相关法规制度的内容。它总结了目前甲烷监管的不同方式,并提供了国际能源署政策数据库中的相应案例作为参考。该工具包的目的旨在为监管者提供不同监管工具的“百科全书”,以便其在制定新政策时作为参考。
不同的政策和监管工具:
专家观点
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副秘书长廖原表示,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甲烷减排投融资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甲烷减排,推动更多的资金投向这一领域,加快甲烷减排和回收利用。但是仍需要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大力度的投入,以加快推进我国煤矿甲烷的减排行动,实现气候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EDF亚洲能源转型高级主任杨罕玲指出,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目前甲烷减排政策仅覆盖约13%的甲烷排放。然而,这些政策的有效性还未明确。因为甲烷排放量的计算主要是使用排放因子和理论计算,而不是直接进行测量。当下正是改变政策格局的绝佳契机:2023年全球各国政府,包括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投资于新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甲烷排放观测站(IMEO)全球顾问Roland Kupers介绍了即将成立的“钢铁行业焦煤甲烷减排伙伴关系”倡议组织。他表示,能源行业的甲烷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而能源行业中约10%的甲烷排放来自用于钢铁行业的焦煤。用于生产钢铁的焦煤,平均占钢铁产品的气候足迹的1/3,而且从中长期来看焦煤难以被替代,因此我们选择首先关注焦煤的甲烷减排。据他介绍,这一伙伴关系最关键的是要使得公司将计算的排放量从使用排放因子转向使用在每一个站点的实际测量数据。为此,将会有一套绩效目标设计出来,以推动焦煤在钢铁产品的气候足迹中所占的比例降低。这意味着市场中出售一个单位的焦煤,就需要减排60%-75%。为实现上述方法,我们将资助科学研究,改善方法,提高测量技术水平。”
专家讨论环节由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主持,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煤炭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刘文革、清华大学滕飞教授、中煤集团碳资产管理中心项目主管胡美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磊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高俊莲副教授以及落基山研究所总监汪维,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国煤矿甲烷控排发表了精彩见解。讨论对中国包括煤矿安全、煤层气开发和瓦斯抽采等方面在内的,持续几十年的煤矿治理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几位专家对下一步行动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1. 夯实数据基础,提高煤矿甲烷排放清单的数据质量,尽快建立MRV体系,特别要加强对废弃煤矿和露天煤矿的甲烷排放监测和测量;2. 推动低浓度瓦斯抽采技术的创新和发展;3. 扩大资金支持,推进经济激励政策,比如“可以考虑把补贴这一巨额的财政成本进行合理转嫁”;4. 积极投入国际合作,如全球甲烷倡议(GMI),中国是其发起国之一,也可以通过此类平台, 比如钢铁行业焦煤甲烷减排伙伴关系来吸取国际经验。
本次研讨会由EDF北京代表处主任高霁作总结发言。高霁表示,长期以来,EDF在国内甲烷控排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支持了一系列相关课题的研究,支持了2021年甲烷减排科学研究联盟的成立以及三届中国甲烷论坛的召开。此外,EDF建设的中国甲烷减排门户网站也即将上线,该网站将重点介绍EDF以及合作伙伴在甲烷减排方面开展的工作以及国内外最新政策动态。未来,EDF也将继续加强与各方的合作,支持中国的甲烷控排工作,与各位领导专家一道,共同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社会经济和人民健康福祉的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获取更多资讯
欢迎关注EDF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