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备课堂】世界最大口径单体碳化硅反射镜诞生记

陈欢欢 装备科技 2019-05-19

一块直径4米的碳化硅反射镜躺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实验室中,闪闪发光。这块看似普通的镜子,却是国防工程中期待已久的技术突破。


8月21日,由长春光机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4米量级高精度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集成制造系统”通过项目验收。不久的将来,它将在国家地基大型光电系统中发挥作用。


这是目前国际上公开报道的最大口径的高精度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也是我国自主制造出的最大一面反射镜。


口径决定观测极限


自1609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以来,光学系统观测能力的不断提升,离不开一个关键——口径。


项目验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表示,反射镜直径越大,光学望远镜的分辨率和精度就越高,尤其是针对运动目标。因此,对更大口径反射镜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

哈勃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口径2.4米,最远观测到距离地球134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先进光电望远镜(AEOS)口径3.67米,成功观测到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的症结所在;锁眼12(KH-12)卫星相机口径超过3米,对地分辨率可达0.1米。


长春光机所副所长张学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以往只能使用直径1米以下的“小镜子”


十余年攻关


实际上,早在项目立项之前,长春光机所已经选择碳化硅材料为突破方向开始了相关研究,但并不被国际同行看好。碳化硅虽然性能优良,但存在的技术障碍也较大,难以突破1.5米的口径极限


项目研发团队另辟蹊径,采用了一条过去没人成功过的技术路线,历经数百次实验探索与工艺验证,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终于完成了4米口径整体碳化硅镜坯。


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就意味着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这块4米口径整体碳化硅镜坯先后失败了4次,第5次才成功。

“一次烧结需要五六个月,再加上前期准备,整个过程要1年,5次就是5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张学军说。


第一块失败的镜坯张学军没看见全貌,等他赶到时,镜坯团队负责人赵文兴已经将其敲碎,正拿着破碎的颗粒研究失败原因。等到第五次出炉时,赵文兴已经不敢上前查看了……


逼出来的自主创新


1992年张学军博士在读,彼时我国载人航天刚刚立项,急需大口径反射镜。张学军回忆:“当时欧美都不卖,最后从俄罗斯进口了0.6 米直径的碳化硅反射镜。前年我去圣彼得堡访问,他们现在能做到1米直径。”


买不到又必须用,把长春光机所逼上了自主创新这条路。为了打破垄断,20世纪90年代末,他们就已布局光学级碳化硅陶瓷材料研究。


“正是西方国家的技术壁垒和封锁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国家需求很大,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把这条路走通。”张学军说。


张学军表示,大口径高精度非球面光学反射镜是高分辨率空间对地观测、深空探测和天文观测系统的核心元件和支撑技术。验收专家组在验收意见中指出,4米口径碳化硅反射镜工程产品“为空间大口径光学系统的研制解决了核心技术难题”。


据悉,基于该项目成果研制完成的1.5米量级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高分有效载荷;2米量级反射镜应用于国家大型光电系统项目;4米量级反射镜也即将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项目成果还将持续应用于空间站多功能光学设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静止轨道高分辨率轻型成像相机系统技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

采用磁流变抛光加工4米反射镜。


《中国科学报》 【2018-08-22 第1版,原题:4米碳化硅反射镜诞生记(原文有删减)】


▋来源:中国科学报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王晓学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