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陈吉——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之伊秉绶

2017-06-28 文化生活报




展示闽籍书画名家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文化生活报     陈=陈吉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福建省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吉谈“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之“伊秉绶书法艺术展”


文:作为书法大家,伊秉绶集人品政声书道于一身,他的艺术人生对当下有何启示意义?


陈:伊秉绶生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病逝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因当时宁化属汀州府,故人又称其“伊汀州”。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达到这一中国道统追求最高标准的人凤毛麟角,伊秉绶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个。


伊秉绶


先说立德。所谓立德,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垂范社会,世所敬仰。在惠州、扬州,百姓出于对他的爱戴,都为他立祠奉祀。在扬州,嘉庆七年伊秉绶因父病故,去官扶椁回乡丁忧,数万百姓洒泪相送,在他身故后,将他和欧阳修、苏东坡、王士祯奉为“四贤”并祀,永久怀念他;在惠州,百姓更在其离任后建了生祠,还是多年之后伊公故地重游,认为自己身为知府,利国利民是份内事,受颂则有愧,在其坚请之下这个生祠才撤去。正因为伊秉绶为人正大温厚,光风霁月;为官刚直不阿,爱民如子;为艺气象宏阔,独标高格,品德官德艺德兼善,才会为万民钦敬、古今同表。


伊秉绶  


伊秉绶  


次说立功。被誉为清代“三朝元老,九省疆臣”的阮元在给伊秉绶写的墓志铭中,称他“学宗儒,多善政,心精敏,能任事,扶节义,抑豪右”,应该说很好概括了伊秉绶的为人为学为官之道。伊秉绶的立功,集中体现在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伊秉绶任惠州知州时,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为惠州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扬州水灾,两江总督铁保举荐伊秉绶出任扬州知州。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与百姓同甘共苦,设置粥厂,安置灾民,动员富商捐钱捐物,共渡时艰,亲自核发赈灾钱粮,严禁胥役克减,派兵剿匪安民等,取得很好效果。《清史稿》载“民虽饥困,安堵无惶惑”。第二年,扬州风调雨顺,百废皆兴,百姓无不称颂。伊秉绶回乡丁忧期间,屡出善举,造福桑梓。宁化城墙坍塌,他出千金维修;家乡遭逢饥荒,不仅自己捐粮捐物,而且游说商家平价粜米;筹措钱粮万两倡修广济、龙门二桥,等等。


伊秉绶  


伊秉绶  


再说立言。伊秉绶虽然也有不少诗文集传世,但无论是名重当时,还是蜚声后世,都首推其书法艺术莫属。伊公的书法艺术和成就,代有公论。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标举四大家伊秉绶(伊汀洲)、邓石如(邓顽伯)、刘墉(刘石庵)与张裕钊(张廉卿)为“集古大成”的典范,而把伊秉绶放在第一位,认为其书乃集分书之大成,与邓石如堪称清季碑学的两大鼻祖。据说乾隆常命其题写匾额,还特许他在所书殿名旁侧署名,现北京故宫中尚存的“崇禧门”即是伊氏手迹,民间亦有“一字一两黄金”之说,可见伊秉绶书名之盛。


伊秉绶  


伊秉绶  



文:请您谈谈伊秉绶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


陈:作为书家的伊秉绶,书法五体兼擅,隶书尤为杰出,在清代书坛上,特别是隶书领域内,伊秉绶堪称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伊秉绶早年从晋唐楷书和行书入,及至中年在碑学思潮的影响下确立了以碑书为主的隶书创作道路,广涉博收,融冶一炉,尤以《衡方碑》《孔宙碑》《张迁碑》《裴岑记功碑》等碑浸淫最深,善于在取神遗貌中,遥接汉隶精神,继而拓汉隶以大,开创了雄朗朴茂、大气古拙的隶书风格。 其隶书点划省却了汉隶蚕头燕尾的特征,横平竖直圆起圆收,富有装饰性。体势四围撑满,方严宽博中不失奇肆恣纵。《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后代以伊秉绶的隶书作为取法对象的书家不少,福建已故的老一辈著名书家如黄葆戉、谢义耕、章友芝等,都受到了伊氏的影响。


伊秉绶  


在行书的艺术风格上,伊秉绶则成功地将隶书干净宽博的趣味与行书合为一体。伊秉绶的行书早年取法甚广,晋、唐、宋、明各朝法帖都有涉猎。还曾师从帖学名家刘墉,对颜真卿的行楷情有独钟,并承袭了李东阳行书的结字和布局特点,摸索出了瘦硬紧致,萦回往复的脱俗面貌。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清代碑学的兴盛,在乾嘉时期为篆隶,在道光以后为北碑,同光之际,渐溢于行草。”其中的关键,尤在于乾嘉时期。而伊秉绶作为清代碑学中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乾嘉八隶”之首,他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晚清书法大家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称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


伊秉绶  



文:“伊秉绶书法艺术展”是“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请您谈谈福建省文化厅组织开展实施这项工程的初衷和意义?


陈:本次展览是福建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共展出伊秉绶隶书、行书作品近八十件,殊迹纷呈,文墨共晖,是全国十七家博物馆和社会藏家的倾情巨献。


伊秉绶  


福建省文化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2012年开始实施“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这一工程已经持续5年,这也是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行动。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倚山面海,风景秀美,物产丰阜,民风淳朴,人文荟萃,素来有“海滨邹鲁”之雅称。唐宋以后,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南迁,至宋代,福建已经渐渐成为东南文化中心,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八闽大地,人杰地灵,自古名家辈出。但由于种种原因,福建历史上还有不少优秀的书画大家未能进行全面地研究和宣传。当下若再不进行抢救性的展示、研究与宣传,他们可能就将淹没在历史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 通过走访专家、学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组织大型书画展、出版画册等方式记录艺术家相关资料,向全社会展示宣传他们的艺术成果,讲述他们的艺术人生,为抢救、研究、保护、传承我省老一辈书画艺术家丰硕艺术成果提供第一手资料,填补学术空白。


伊秉绶  


这项工程实施以来,已先后举办了章友芝、朱棠溪、沈觐寿、陈子奋、谢义耕、赵玉林等书画名家的系列展览。这些展览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的实施,既表达了我们对艺术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对于加强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扩大福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讲好福建故事,传播福建声音,树立福建全新形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伊秉绶  


伊秉绶  


伊秉绶  


伊秉绶  




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

伊秉绶书法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17年6月16日—8月9日


展览地点

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








链 接

乡村漆彩惠民生——全国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纪实


海峡两岸同铸金石缘——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33件金银铜奖作品新鲜出炉


刀尖上 的非遗  刀锋上的传承 ——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作品展开展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总顾问——韩天衡


陈为新,走在内修心外化形的创作路上——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 金奖奖品出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