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夏昆课堂实录
《日喻》
夏昆
师:很高兴今天能来二甲中学与大家一起学习,大家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可是我很紧张!我很希望你们能用你们的从容来化解我的紧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首先还是请大家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
附:文言文资料: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双目失明:眇)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龠(音yuè,形状像蜡烛的乐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钟、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潜水:没。能潜水的人:没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马虎草率:苟然)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师:我终于知道你们为什么不紧张了,有本事的人一般都不紧张。这篇文章你们以前见过吗?
生:没有。
师:第一次朗读就读得这样,可以说相当好,你们应该不紧张。所以我更希望你们能用你们的从容镇定来消除我的紧张。刚才我们说要学习文言文,但是大家读了之后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不是文言文?是还是不是?是吗?
不是吗?
是吗?
不是吗?
(生笑)
有没有是的?
生:有
师:哪里不是文言文?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写文章的时候引用了文言文?
师:那你说哪里使用了现代文?
生:第一第四自然段
师:哪里是现代文?
生:其他
师:你怎么区分现代文和文言文?
生:文言文使用了一些古字。
师:你认为古字和现代的有区别吗?
生:一个是古文一个是现代文
(生笑)
师:好,还有其他同学有想法吗?
生2:古文我觉得一般都是看不懂的
(生笑)
师:对,我也觉得是,这里有六个自然段,那个自然段你看不懂
生:2/3/5自然段。
师:我想以前老师告诉过大家,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一种书面问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已经和现代文有了一定的区别,但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现代文和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字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它们继承的是同一种文化,表现也是同一种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灿烂光辉,刚才这位男同学说得很好,文言文比较难懂。刚才这位女同学认为这篇文章是引用,其实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文章,只是我事先做了一个小手脚,把第一和三自然段翻译成了现代文。我们今天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平时都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让大家感觉比较好懂,那么今天能不能把现代文翻译成古文呢?
(生哗然)
师:纯粹没事找事是不是?不过其实也挺好玩的。现在每张桌子坐的三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翻译成古文。待会我们再看看我们做的盗版比起原版来怎么样?其实如果我们真的能翻译成很好的古文的话,那么古文又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气氛热烈)
师:我刚才看了有些组的翻译,第二次知道你们为什么不紧张了,有本事的人的确不紧张。当然还需要你们用你们的镇定来消除我的紧张。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把好懂的翻译成好懂的,我们会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其实难懂的不过 如此。我将把我们的翻译打在大屏幕上,有其他同学有想法的我们可以讨论,没准我们今天可以写出一篇比原作更好的文章。
师:请看第一句话,你们怎么翻译?
生:生而眇者不识日。
师:为什么是眇者?
生:有注释
师:不认识太阳你们怎么翻译的?
生:不识日
师:我们发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出生”我们翻译成“生”,“就”我们翻译成“而”,“双目失明”翻译成“眇”,“的人”我们翻译成“者”,“认识”翻译成“识”,“太阳”我们翻译成“日”。原来古文与现代为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现代文多使用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而古文多使用什么词?
生:单音节词。
师:所以有时候我们翻译的时候把现代文去掉一个字就行了,当然也不是全都这样。刚才我就没有看到哪一个组把太阳翻译成太或者阳的,相当不错。而如果我们反过来呢,识就是认识,日就是太阳。
而且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苏轼。而我们的翻译跟原文一模一样,一字不差。看来这个回合我们和苏轼打了个平手。看待会能不能把他弄下去。第二句应该怎么翻译呢?
生:询于明者。
生:问明眸者何为日
师:明眸什么意思?
生:眼睛明亮
师:我们把这个作为一个备选的答案,还有没有?
古文与现代文哪一个篇幅一般长一点?
生:现代文
师:现在动辄几十上百万字,但是古文就很少,很精练。因此这也是我们今天翻译的另外一个标准,能不能尽量精练一些?当然前提是要把话说清楚。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问之于明眸者。
师:为什么不要何为日?
生:因为有个之作代词
师:所以你的文章又比刚才的减少了几个字,我个人觉得应该鼓掌。
(生鼓掌)
师:我还有一个方案,比这个还可以减少字。
生:可以减去眸
师:明眸一般是指什么?像我这副模样能说明眸吗?
生笑
师:明眸一般是指女子眼睛很明亮美丽
不过我还可以减,信不信?
生:问于明者,减去了之字
师:为什么
生:省略
师:很好!现在的方案就是“问于明者”,多省啊!看来古人写文章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可能他们那时候算稿费不是用字数算的。
师:继续:有人告诉他?
生:或曰
师:或什么意思?
生:有人
师:或可以解释成有人。下面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怎么解释?
生:日如铜盘
师:相当简练,但是前提不能弄错原作的意思,日如铜盘亮吗?大吗?热吗?
生:日如铜盘之状。
生:日如铜盘状
师:还有没有?
生:日状如铜盘。
师:其实几位同学答案都很不错。只是要注意不要缺失信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认为日如铜盘大,或者如铜盘热,或者如铜盘亮,因此这里必须指出是形状如铜盘。
下面一句是敲铜盘就听见它的声音。
生:击之闻其声
师:很不错!他们用的是击之闻其声。但是我觉得一个问题是击这个词是不是太暴力了一点?
生:敲
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感觉高雅多了
下面一句,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
生:一日闻其声,一日闻钟声,
师: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太阳
生:以之为日,天,原来有十一个字,现在只有四个字了,所以说,你们生长在这个年代就最好别去投稿了,否则会很吃亏,因为你们的文字太干净太简练了,现在的杂志是按照字数算稿费的。
继续……
生:或曰:日光如烛。
师:为什么不说蜡?
(生笑)
师:继续,有一天用手摸蜡烛就知道它的形状
生:以手触之,触之知其状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没有了吗?
生:抚之
师:还有没有呢?怎么没有人用摸之呢?
生笑
师:因为大家都知道古文不使用这个词的,这就是古文和现代文的第二个区别,古文使用的有些词现在已经使用得比较少了。下面一句?
生:思龠以其为是
师:请坐,这位女同学把揣摩翻译成思,还有没有?其实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练字的工作,是思还是揣还是击还是敲呢?
还有没有?没有第一次,没有第二次……
学生举手
生:一日,揣龠,以之为日
师:还有吗?
生:度(duo二声)
师:还有没有?
没有第一次,没有第二次,没有第三次。好,就这么定了
继续
太阳和钟龠差别也太远了,这句话有点麻烦
生:日与钟龠差之甚远
师:我觉得这句话既像古文又像现代文,这说明古文与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还有吗?
生:差之远矣
师:加一个矣字很文化,你们看现在电脑上找这些字很不容易,因为我们现在不怎么用了,我在想如果是宋朝的电脑的话就好了。
生笑
生:日与钟龠亦甚远
师:你去掉了一个差字,你认为去掉这个差字能够保持信息的完整吗
生:能
师:下面这句话谁能自告奋勇啃下这块最大的骨头?请自己举手?
生:而眇者不知其异甚远
师:很好!请坐
生:然生之眇者不知其异
师:我注意到你这里使用的是然,然和而在这里有区别吗?其实两个都可以,谁说只有一个,语言是灵活的灵动的。
师:最后一句,因为他们不是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这句话也有些麻烦
生:因其未能亲眼见日而从他人得日
师:有同学在笑,不管怎么样我觉得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最勇敢的。
生:盖其因人而知之未亲视耳
师:我们看看两个句子哪个好些
生:第二个
师:第一个有点不像古文而是像古白话文
生:因其未亲睹之而求之于人。
师:我觉得我们的翻译已经越来越像文言文了,如果在三个中间选一个你们觉得应该选哪一个?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3)
师:我们已经把这第一自然段翻译完了,我们说过这是苏轼的作品,我们的翻译算山寨版,现在来看看原版与我们山寨的相比到底如何
现在我们把正版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我们看到了第一句我们是一样的,第二句苏轼说闻之有目者,我们的是询于明者,你们觉得哪个好些?
生:我们的
师:我觉得也是,这个回合我们把苏轼比下去了。看来苏轼有时候也写废话,因此我们不能盲从,苏轼今天的形象在我心中有点掉价了。
后面我们说击之或者敲之闻其声,苏轼用的是扣字,你们觉得哪个好?
生:扣
师:看来苏轼还是有超过我们的地方。后面一日好还是他日好?
生:他日
师:这里苏轼又胜过我们一筹,下面一句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后面苏轼说或告之曰,我们的是或曰,我仍然认为我们比苏轼的要好一些
苏轼说日之光如烛,我们说日光如烛,至少我们的比他的简练,而后面苏轼用的扪,这个词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下面有一句苏轼只是说眇者,为什么不说生而眇者?
生:前面已经说了,省略
师:对,后面句子我们跟苏轼基本一样,但是苏轼的文字还是比我们的干净漂亮些。
我第三次知道你们为什么不紧张了,通过我们第一自然段的翻译,我们比较谦虚地说跟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打了个平手,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有自信,古文不过如此。能够把现代文翻译成古文,要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也就很简单了,下面我们用一点时间把最后一段直接搞定。
生:南方有没人
日与水……
师:苏轼使用的是居
生:七岁能绝
生:七岁能过
师:其实绝有时候又可以说……
生:涉
师:很好!跋山涉水的涉
生:十岁能戏
生:十五岁能没
生:没人能没岂苟然也?
师: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的,参照二三自然段,这里的规律应该是哪个字?
生:道
生:必有其道
…………
教师引导学生将此段翻译为文言文,然后与原文比较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文言文,严格意义上说,是我们自己的文言文,换一句话说,当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文章翻译成文言文的话,那么文言文也并不是那么遥远和陌生。我曾说过,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都传承的是一种文化,表现的是同一个民族的历史与辉煌。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我们对古文可能产生了一点隔膜,但是,在我们自己的语言中,我们仍然在有意识无意识地亲近我们的古文。
作为学生,要做到对文言文应付自如,或者比较功利地说,在考试中解决文言文,在这段文字中就有答案,你们告诉我是哪一句?
生:君子学,以致其道。
师:苏轼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要抓住道,也就是找出事物的规律,我喜欢这段话,不是说自己去强求,而是自己招致它过来,用古话说,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必须多读书。下来之后我希望大家把剩下的古文翻译成现代文,至少连贯语意。更希望大家看这篇文章不仅注意它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获得学习启迪和帮助,这也是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我们需要的养料。下课!
·END· 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 2015年4月起,“星教师”微信公众平台将以每天推出一位星教师的方式,在国内外筛选“年度星教师300人”,呈现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队伍,以及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
关注“星教师”: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