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中生读一篇“微型小说”| 年度星教师
每天一位星教师,遇见更闪耀的教育智慧
今日“星教师”
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课题研究员,这些都不是王雪娟老师的标签,在她看来,自己只是学生的老师。为了在学生的成长路上,给他们多一点点的力量,她秉着“十本书一节课”的信念,不断学习积累。最终,收获的是一节节富含思维流量的课和一个个学生的喜爱和成长。
王雪娟,深圳市平冈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长、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先后在全国中语会“中南六省年会”课堂教学比赛、广东省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比赛、全国语文名师高峰论坛“高中组同课异构”观摩活动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担任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主持人,区和谐教育课题主持人。
生活中最爱旅游,喜欢独身上路的自由,也爱家庭出游的温馨。热爱电影,同时,观而有思,撰写影评博客200余篇。此外,爱音乐、爱美食,爱让生活有趣、多彩的一切……相信“心灵丰富,才能让工作焕发生机”。
教育观:教育务必要在学生心中埋下向上的种子。为了将来能够自励,或者自救。
“学高、身正”是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的要义。工作15年以来,我一直在教学方面勤奋求索,希望能够成为学生眼中学养深厚、堪为表率的优秀教师。回顾这一路走来收获的点滴进步,愈发认同“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道理。真实的成长必然是一种酝酿,急不来也不必急。进步,就发生在每一天的思考和实践中。
原创,来自于独立的思考
2007年,在连续任教了三届高三后,重回高一,我开始了自己新的一轮教学大循环。有了对高中学段的整体把握,重新站在高中的起点上,我发现,我的教学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审视常规教学的眼光不一样了,我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不一样了,我对教材的安排取舍有了主见,我对“如何教”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我不再满足于以往的教法,新的理解、新的想法和对教学目标的明确促使我必须重新设计我的教学。
我就像是一个刚刚教书的年轻人,每篇课文对我而言都是新的挑战。我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个思考的过程让我沉静,也让我愉悦;如果这想法还能成功地实践于课堂,那就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了。毫不夸张的说,从07年起,我没有一篇课文用的是以往的上法,没有一节课用的是教参上的现成设计。这种原创式的备课思考让我获益良多。我也给科组内的年轻人建议:如果可能,那么试着自己备课,自己做材料。这个过程一定是辛苦的,但是,我相信,进步,来自于我们独立的思考。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否则不能成器。对于这句话,如今我已是深有体会。
曾有两次磨课的过程堪称煎熬,至今印象深刻:参加全国高中新课程“同题异构”优质课大赛,教案七易其稿,试讲9次;参加“全国中语会中南六省年会”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活动,试讲21次。自己痛苦不必说,却实在是折磨了一直坚持坐在下面听课的亲爱的同事们。但是,好的课程就需要这样一遍一遍的打磨,才会露出明亮的光芒。
曾经自己不懂得磨课的道理。总觉得把一节公开课磨得再好,也只是一节课而已;其它的课很难达到磨课的水平。那有何意义?磨过两次后,才明白过去见识的浅薄。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老师的一句话说的很对:公开课时不打磨,平时上课怎么可能这么细致地去打磨!一次公开课带给人的思考是可以受益终生的。我们磨的并不是课,而是理念、做法、经验、细节。反复修改的问题,将来就不会再出现;精心调整过的思路,就可以指引以后的教学设计;修改中不断凸显的理念,就可以称为教学行为的准则;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能力就成为了自己受益不尽的库存。
教学,是需要打磨的。
“十本书一节课”
程少堂老师提出“十本书一节课”。他自己为讲好一节公开课,往往要做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我深受启发,每次在准备比较生疏的教学内容和公开课前,我都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
记得曾经,他要求我们重读《论语》,并以公开课的方式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我被选中第一批汇报。为了这节课,我系统阅读了《论语》、《论语解读》(刘宗志)、《论语别裁》(南怀瑾)的部分章节、《于丹<论语>心得》。虽然课堂上我最终只讲了五句话,但是没有庞大的冰山做底,又何来这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呢!大量的阅读,让我站在讲台上确实底气十足,就连课下和学生谈心也经常会引用到《论语》中的话。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打碎重复,收获极限之外
语文首先是工具,然后是滋养。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语言及文字的表达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周密、严谨的逻辑思维水平。其次,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心灵发展的必需途径,成为滋养人生的肥沃土壤。
多年来,我上过了不少公开课。有趣的是,这些课基本都是不同的课型,涉及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乐趣。因为,每次挑战都新鲜,每次公开课都能促使自己发现不足,然后在钻研中有所收获。一次次备课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次专题学习,推着我不断前行。
然而,教学是个不断消耗自我的过程。展示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不足;赞美声越多,越觉得心虚;越追求更高的境界,越发现教学的博大精深。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停下来,读读书,充充电。尤其是当我发现自己的课堂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风格——或者说,是模式时,我开始期待自己有新的改变。教学永远是不断挑战自我、否定自我的过程。不想重复,就需要一个重新积淀的过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未来的路还很长。支持我走下去的除了对教学的热爱,还有来自学生的肯定。有个学生写道:“她的课总是给我带来惊喜,她总是带着我们向上爬,去领略更高处的视野,课上那些具体的东西记得不真切了,心却渐渐宽广起来……”
我希望,总有一天我能以扎实厚重的底蕴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我更愿从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虽不能速达,然心向往之,并将以此作为一生的追求,不断前行。
《给想象插上翅膀》
——微型小说猜读续写
全国中语会中南六省年会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
河南省实验学校高二学生30人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昨日匆匆一见,我们彼此熟悉了一下。但老师并没有告诉同学们今天我要讲的是什么。那是因为——这个内容你们很早就知道。你们不仅知道,而且还很熟悉;不仅熟悉,而且可能还很擅长。(生好奇)那么,请先告诉我你们的校训是什么。
生:异想天开,脚踏实地。
师:不够整齐,不够响亮。说到自己的校训应该非常自豪。请再一次告诉我你们的校训是——
生(大声):异想天开,脚踏实地!
师:非常好。老师今天要讲的内容就和你们的校训有关。
(幻灯演示课题)给想象插上翅膀——微型小说猜读续写
师: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我们这节课要做的事情就是“异想天开地猜读结尾,脚踏实地地学点东西”。那么你们是不是一群“异想天开、脚踏实地”的人呢?
生(小声):是。
师(笑):那我们就通过一个小小的猜读来检验一下,你们是不是这样一群人。
(幻灯片演示范例猜读)
师:马克·吐温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只有七行字。题目叫做《丈夫支出账本中的一页》。这是一篇用账本形式写成的小说。当年,他把这七行字卖出了一部长篇小说的价钱。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显示)
丈夫对女打字员的感情被妻子发现了,他只好用一大笔开支来给妻子和岳母买衣服。同学们猜猜看,最后一项记录的开支会是什么?丈夫能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生1:离婚费。(生笑)
生2:给儿子买玩具。
生3:招聘一个男打字员。
生4:把妻子和衣服一块送回岳母家。
师:就是把妻子休了,对吗?(生笑)好,咱们看看这篇小说的原结尾。他的最后一笔开支是——“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招聘男打字员”的想法和原结尾非常接近。并且这个解决的办法比原结尾更彻底,可以永绝后患。(生笑)可见,名家的小说并非不可超越。咱们的结尾可以思路更多,甚至可以更好!
师:刚才咱们进行的就是一个小猜读。接下来,我会给同学们一篇去掉结尾的小说,小说的名字叫《让儿子独立一回》,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微型小说家凌鼎年先生。我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看看我们能够为这篇小说补充出多少个结尾。
(幻灯演示具体要求)
(开始计时,学生默读文本,教师书写板书)
(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故事梗概:史工程师的儿子考上了上海的大学。夫妻俩为了要不要送从未出过远门的儿子去上海争执不下。最终,儿子想要独立一回,自己去上海。可是,儿子走了七天,都没有音信。夫妻俩十分担心,正当史工程师打算去上海时……)
师:时间到。(学生抬头)大家是不是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点头)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内部快速交流各自的结尾。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思考,别人的思路能否给你一些启发,除了自己刚才的想法之外,你还能不能想出新的结尾?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师:好。我听到了大家很多有趣的想法,咱们来一起分享一下同学们猜读的成果。
生1:儿子的爷爷奶奶来了,要和爸爸一起去上海看孙子。
生2:正准备出发时,史工程师接到了警察的电话,说孩子在车站被偷了,迷失了回家的路。找了七天才找回来。警察局让家长去认领。
生3:儿子适应大学生活,打电话回来说他过得很好。
生4:儿子回来了,因为他搭错了火车。
生5:绑匪打来电话,他们绑架了儿子,要钱。(生笑)
生6:史工程师发现家里的电话欠费了,接不到儿子的电话。
生7:儿子带了女朋友回来。(全场笑)
师:我以前只知道深圳速度,现在我见识了河南速度。(全场笑)
生8:史工程师收到了一封信和一包礼物,这是儿子给他们的意外的惊喜。
生9:儿子一直没走,住在爷爷奶奶家,七天才回来。
生10:儿子不知道怎么上火车,在旅馆住了七天七夜。
师:他为什么不回家呢?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这样的猜想有没有道理。
生11:儿子到了上海后见义勇为,帮助警察抓住了一个犯罪团伙。
师:为上海除了一个黑帮!(生笑)
生12:儿子交了很多朋友,又学了很多东西。他太忙了,忘记了打电话。
生13:儿子在路上把钱丢了,只好去餐厅打工,赚路费。
生14:儿子不会打电话。
生15:儿子到了上海,给妈妈买了药寄了回来。因为文中说妈妈病了。
师:一个孝顺的儿子!
生16:儿子的死讯传来。(生惊奇)因为到了大学,儿子什么也不会做。别人瞧不起他。
师:产生了挫败感。
生17:出门时,发现儿子变成了乞丐,刚回到家。
师:限于时间,咱们的异想天开先到这里。刚才有个同学对我说,读完这篇小说,他没有什么思路。其实,同学们的发言已经暗合了很多角度,我已经分类写在黑板上。现在,我就给大家归纳一下。
师:小说讲的是,儿子一个人从家去上海读大学,几天没有音讯,父母十分担心。正当父亲准备去上海时,情节在这里中止了。儿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边概括边进行板书归纳)
首先,我们沿着情节给我们指向的正常角度去想,就是儿子从家到了上海。这是正向的思路。(板书)在这里,同学们的猜测可概括为两类,一类说儿子适应大学生活,一类说儿子不适应大学生活。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说儿子适应大学生活的结尾,这都应该是一样的;说儿子不适应,就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
其次,儿子不在上海,回到了家。这是反向的思路,也是同学们猜得最多的一个角度。(板书)儿子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回来,给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震动,结尾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如女朋友、警察……林林总总。
第三,儿子从家去上海,中途也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是情节的曲转。(板书)比如说,儿子被绑架,丢了钱包要去打工等等。
消息传达到家里的途径,同学们基本上用到两样东西,电话和信。
上述这些,就是同学们刚才在猜读时所采用的思路。其实,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想到更多的结尾。
比如说:中途除了被绑架,丢钱包之外,就不可能有好的事情发生吗?(生纷纷说见义勇为,或帮助别人等)
打来电话的人,除了警察外,就不能是别的人吗?(生纷纷说学校、医院、被帮助的人等)
是的。异想天开不是乱想。要掌握这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我们一个人就可以想出刚才全班同学猜出的这些结尾,甚至还有可能更多。(学生有所领悟,点头)这就是思维的方式。(板书)
师:当然,猜出这么多结尾,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关键是他们是不是都能够成立,是不是都合理呢?(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判断?标准是什么?
生1:结尾要符合小说前面讲的内容,它才是合理的。
生2:好的结尾要在意料以外,但也要符合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就是要在情理之中。
师:说得很好!判断的标准就是文本。请同学们来点评一下,哪(几)个结尾最(不)好?你的依据就是文本!
(幻灯片演示)
师:提醒同学们,你们在第一遍自读的时候,很少有同学在文本上勾画。我请你们再一次细读文本,把重要的信息划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一下,选出你们认为最好的结尾。
(学生再读文本,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学生发言)
生1:我认为“爷爷奶奶来了”那个结尾不好,它没有告诉我们儿子到底怎样了,好像没完。
师:恩,好像还要我们继续猜呢。(生笑)
生2:我认为“儿子适应了大学生活”的那个结尾比较好。因为文中说,父母不能送儿子去大学,儿子平静地(加重音)说:早该让我独立了。说明儿子早有心理准备。
师: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部电影开始的时候如果墙上挂了一杆枪,那么在电影结束前,这杆枪一定会响起来。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思考,纷纷回答)
师:对。就是说有铺垫,有伏笔,有暗示。我们要在作品中把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刚才这位同学就找到了一杆枪。她抓住了“平静”这两个字,说明儿子并不意外,他早有准备,是不会出现手忙脚乱、难以应付的情况的。很有道理。
生3:我认为“儿子成了乞丐”那个结尾不好。他不可能在这个城市中游荡,连家也找不到嘛。
师:对,于理不合。生活的常理不能违背。
生4:我同意前一位同学说的。“平静”这个词能看出儿子早就希望独立了。我认为“买药”这个结尾最好。
生5:我也认为“买药”这个结尾最好。他的妈妈为了他生病,他应该体谅父母,到了上海后,买药寄回家,给父母一个惊喜。
生6:我认为儿子是不适应的。文中说他从来没有出过门,从来没有做过家务。那么最后他成了流浪儿也是可以成立的。文学作品是为了要告诉我们道理,所以会用夸张一点的手段,这不奇怪。(生笑)
师:你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师:经过刚才一番讨论,我们对一些结尾进行了评价。同学们普遍认为“买药”这个结尾是最好的。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这很好。我们异想天开之后,就应该这样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回扣文本。(板书)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准确,更精彩。接下来,我们来鉴赏一下原作结尾。
师:上课之初,咱们一起解读了丈夫账本背后的故事,现在咱们来解读一下这叠发票。(生笑)从这些发票中,同学们能不能看出来,儿子是如何解决他生活里的难题的?
(生答:用钱解决)
师:没错。我们继续看——
师:同学们都笑了。看得出来,他的确没有什么生活能力,但是他什么能力很强呢?
生(答):花钱能力,社交能力。
师:我们看看他的父母会有什么反应。
师:小说结束了。但小说中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史工程师会如何看待儿子的行为?他的看法会和妻子的一样吗?我们这里留一个接力续写的作业:史工程师会如何回应儿子的做法呢?(幻灯)请同学们站在史工程师的立场上,为他想想办法,续写出接下来的故事。
同时,读了这篇小说,我们该如何看待儿子的独立?小说可以引发我们怎样的反思?这些问题就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慢慢思考和领悟。
师:最后,我们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请问同学们,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生1:这节课让我学会了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关于这篇小说的结尾,我们可以从正向、反向、曲转几个角度去思考。思维会更加有规律,有方法。
师:很好。这位同学,你开始觉得缺乏思路,我想问问你,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2:解决了。开始时,我没有思路。但是现在,我学到了如何去思考。思考小说结尾时,我们要从文本出发,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推理;同时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更多的想法。
师:说得很好。他知道了立足文本,进行推理。并明白了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小说精彩的是结尾,学习精彩的是过程。”(幻灯)
师:这节课,老师不是为了让大家猜一篇小说,然后让你们知道它的结局。老师的目的在于通过这样一个猜读的过程让你们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条理,这是思维的能力;另外,希望你们在阅读上能够学会抓住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并依此推理,这是阅读的方法。都说好的习惯影响终生。希望大家能够像你们的校训说的那样“异想天开,脚踏实地”,成为真正具有想象力的人。而这两句话也是我这堂课送给同学们的想象的翅膀!
下课。
1.《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
【推荐理由】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全面总结。名师们的成长经历、教育思想、实践经验是语文老师自我提升非常好的教科书。
2.孙绍振先生《名作细读》
【推荐理由】有人说: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核心竞争力。本书让人对文本解读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3.王荣生先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推荐理由】本书应该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必读书目。对于一个工作10年以上的语文老师来说,如果教学的目光还放在如何上好某篇课文上,那么你可能已经out了。没有语文课程观,就难有自身教学思想的进步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星教师”所有,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年度星教师300人”
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关注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课程 | 班主任 | 学前教育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信息技术 | 音乐 | 生物 | 思品 | 物理 | 心理 | 历史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