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妈妈这样让孩子在假期爱上背古诗!
背诗,不仅孩子头疼,家长、老师往往也很头疼!更何况是在家里,没有学校的引导!一位教师母亲也遇到过相同的困扰,最终却被她奇妙化解。
经常看见家长让小朋友展示背功,三四岁小朋友的朗朗上口常常获得满堂彩。我家小都几乎从未获得过这样的喝彩。
小都三岁半的时候,我教她背《三字经》,她记得快,背得快。可是,等我到厨房煮菜的时候,她的三字经就变成了:“狗不叫(苟不教),猫就叫;猫不叫,鸡来叫……”一边背,一边学各种动物走路。
手舞足蹈的样子,脆生生的笑声,一下子触动了我:孩子玩得多开心啊,我为什么一定要她背古文呢?专家说:“即便不懂意思,背诵经典可以增加语感。”我觉得小都脱口而出的改编版三字经,浑然天成,语感十足,也挺好!
从此,再也没有让小都正儿八经地背古文。她就负责玩, 玩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东西, 尝试各种各样有意思的玩法。
去年9月,小都上一年级。放寒假的时候,家委会推荐了《中小学生100首必读古诗》。作为家长,在过去的半年里 ,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背”在语文考试中的分量。为了学业,看来这次真得让她老老实实“背一回”了。
和女儿约好,一天背一首。背到第四天,女儿不干了,小脸皱成颗核桃:“两天背一首,好不好? 都不知道这些诗在说什么!”
是啊,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懂“古来征战几人回”,打架都没看过啊。不背?不行!
第五天,变身故事大王,讲诗。小都一脸不耐烦地捧场听完。
第六天,角色互换。我背,她审核。才兴奋了一小会儿,小都就发现自己上了当,这个小老师当得假,完全体会不到教的乐趣。虽然,我已经故意出了一点错。
第七天,家里出现一个二货妈妈,开始演诗。小都深受吸引 ,我则元气大伤。这样下去,我会很快从二货变成“干货”。
在冥思苦想N遍以后,突然灵光乍现:是否可以古诗和画画联系在一起?她看诗作画,发到微信群里让朋友们看画猜诗。
立即行动。
“小都,你想不想看看你认识的这些叔叔阿姨们,谁是语文大王,谁又是笨笨,会被你的‘谜画’难倒?”
她很喜欢画画,之前有为杂志社画插画的经历,猜谜语又一直是她最喜欢的游戏。听了我的建议,她两眼放光,一溜烟跑书房画画去了。
第一幅画,画的是王翰的《凉州词》。画诗先得懂诗,她自己先琢磨,想不明白就问我。人物不会画,统统画成火柴人。一幅画画下来,诗的意思懂了,也背得顺溜。
朋友圈一放,“聪明”和“笨笨”的大人们统统显了形。她乐得咯咯直笑。特别是她最崇拜的一位叔叔也加入猜诗队伍,还给她回了一段鼓励的话,让她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不已。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短短的一个寒假,创作了30多幅画,也顺带背下来30多首诗。
有意思的是,画到后来,乐趣已经从猜诗回归到创作本身。通过创作诗画,她不仅仅理解了诗意,还知道了拟人、夸张等方法;知道了诗中的动与静;甚至能体会到诗人的情绪。
她知道李白喜欢喝酒,所以经常在画中画一个拿着酒瓶的火柴人。她觉得古时候的人喜欢打仗,喜欢坐船;古时候的诗人喜欢游山玩水,古时候的动物可能不怕人……
以下是小都创作的三幅“诗画谜”,你能猜出来对应哪三首故事吗?
图1
图2
图3
图1:
《渔歌子》(唐代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图2:
《咏柳》(唐代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图3:
《望庐山瀑布》(唐代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来源:当代教育家
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关注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课程 | 班主任 | 学前教育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信息技术 | 音乐 | 生物 | 思品 | 物理 | 心理 | 历史 | 地理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