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咏梅:生动的语文教学需要哪些“小动作”?
柳咏梅
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苏语五人行”成员,全国初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优秀教师教研能手”。她曾是一个大学老师,只为爱语文而走上初中语文的讲台。出版《语文教学三部曲》《每一个起舞的日子——柳柳十班的班级史记》《南京地方文化》等著作。
我始终认为语文最有情趣、情味、情调。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无终端的过程,更是一个随时可以发生、随时可以训练的特殊过程,当然也是滴水穿石的渗透过程。有了这样的认识为前提,我便有了一系列的“小动作”。
书写自己的故事
“课前五分钟演讲”想必很多语文教师都不陌生,然而,这样的演讲往往只能训练一个学生,效率不高。
如何把每一分钟的功效都发挥出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于是,我的课堂上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参与、全方位的语文训练活动内容:听记故事。所谓听记,就是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读或背故事的同时,其他学生记录故事梗概,写出听后感,然后全班交流。
十多年里,我一直坚持着这样的积累活动。从起初的听老师读故事,到听同学读故事、背故事;从起初的只记录故事梗概,到后来的记录梗概再写感想;从起初的假期进行主题整理到现在的每个假期每位学生都要编辑听记册子,这十多年的无数个故事见证着我的课堂,也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
每一届每一班都有让我们永远难忘的故事。起初,这只是语文训练活动的内容,后来成了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每天正式上课前,值日的学生把文章的题目及作者抄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就安静了。其他学生抄好题目后,便聚精会神地听故事,一边听一边记录,然后全班交流,这个环节是最令人期盼的。
不同的观点在这里展示、碰撞,我在评价学生发言时传达自己对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理解,有时学生发言的角度和内容也带给我深深的启发,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是生命之路上共同成长的伙伴。
这样的听记故事可以一直坚持到初中的最后一节语文课。
除了课堂上听记故事,我还要求学生们利用空暇时间把所记录的内容存入电脑,假期的时候把这些原来按照学号顺序排列的文章进行重新组合,根据自己对这些文章主题的理解,将一个学期积累的几十篇文章分类,然后编辑成册。这样的话,每人都有了一本流淌着自己思想的美文集。从下面这些文集的名称上便可感受到孩子们对这些故事的珍爱和对此项活动的喜爱。
《拾贝集》《串串脚印》《心灵的凯歌》《心烛》《雨滴集》《爱开始的地方》《浓情巧克力》《含英咀华》《积星累月》《听语文苑》《文海听涛》《书香拾零》《一路洒满阳光》《缓缓飘过的感受》《妙语流珠》《一颗一颗数珍珠》《四叶草》《聆听》《生命里的朵朵浪花》《梦从这儿飞翔》《鲜花朵朵》《一路风景》《聚沙成塔》《听,那旋律般的文字》《思路》《落叶集》《日积月累》《舞文弄墨》《飞扬的思绪》……
同样的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和感悟,于是,充满个性和智慧的学生美文整理集就诞生了。一个学期,两个班孩子所听记的美文竟有有100多篇。期末口语考试,就听记故事中的一篇文章,师生面对面地交流。
附录:
《听,那旋律般的文字》
文集目录如下
品性——站立生命的基石
那一次忠诚的背叛
断箭
滴水之恩
……
梦想——装点岁月的风景
狮子的眼神
做一个努力的人
蚁呓
……
真爱——永恒不息的心跳
父子应是忘年交
爱的一种解释
凯西太太的果园
……
成功——奋斗人生的酒杯
胜利本来是一种意外
真的有出息
另一扇门
……
思维——通向真理的捷径
条件
朋友和其他
猫有猫的方向
……
心理——抚摸意念的手指
最幸福的人,不必问人生意义
生气
信任
……
创意——了无痕迹的匠心
日本孩子的“担当”
温暖的雪书
坐到终点站
……
勇气——正直无畏的面对
儿子的鱼
一个都不许死
8块5毛钱
……
觉悟——朴实无华的光芒
书痴杂忆
善与真
天上有一朵云
……
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
预习怎么进行?从最初的熟读课文、标小节号、注生字音到写文章概要、读后感、提问,逐步深化全面。
比如现代文文章,学生熟读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然后就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进行提问。在上这一课之前的一两天我收上“提问”,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所有提问录入电脑,结合已做的备课进行深度思考,将这些提问融入到教案中,或以学生集中的问题拎起全文的设计。这使得我的课堂切实有效多了,在课堂听到我说到“这是某某同学的提问”时,那位学生的开心是超过其惊奇的。
当然,偶尔也有学生的作业是没有提问的,有的是忘了写;有的确实没有问题。那么,按照我们的规则,将由这位学生主讲这一课。
有一回,小于同学说,这一课他觉得太简单,真的没觉得理解起来有什么难度,于是让他上这一课。第二天上课时,我和他互换位置,他主动走上讲台,带着全班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一篇课文;我则跟所有的学生一样,听课、笔记、思考、回答。这是具有个性的师生共同的课堂。
备课时我们猜想得再多,预设得再多,也没有课堂现场的教学实际来得真切、有效。所以除了作业本上的提问,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当场把问题提出来,所有的学生都努力解答这些问题,这样,问题就从学生中来再回到了学生中去了,将提问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拉学生进教学现场
不管老师讲解的多么精彩,总有一些学生不能进入课堂现场,为什么?我开始反思,备课时、教学中,我所关注的和学生是一致的吗?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适合学生吗?学生对这一篇课文的解读和疑惑到底是什么?他们希望在这一课中学到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触发我有了新的“小动作”:让学生执教。
于是,与学生商议规定:班级中每列学生(6-7人)形成一个自然的备课小组,推选组长,然后挑课文、分工,再集体备课,最后正式上课。每一个学生都要服从分配,认真参与集体备课行动。
拿到任务之后,学生们积极地去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充分思考,形成教案和课件。有的小组重视细致讲解,有的小组突出创意,有的小组以教学结构取胜,有的小组以教法灵活被赞扬。但所有的小组都有一个特点:重视板书。此前学生们普遍认为“柳老师的板书太少了”。于是,他们通过重视板书来对我的课堂进行补充:一个学生主讲,后面站着一个专门板书的学生,整个就是“板书秘书”,主讲的说到哪里,秘书的板书就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有好几次的板书都非常有创意。
在这种时候,我化身一个普通的学生。一面记录一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流程,一面记录学生的反应,还要写下简短的评点。当执教的“老师”出现困难时,还要灵活巧妙地帮助解决;当下面的纪律不太好时,又要“爬起来”轻轻地维护纪律;当回答问题轮到自己时,我也没有理由拒绝,像学生一样,乖巧地站起来回答,诚惶诚恐地等着老师评点。有时,执教的“老师”还会在快结束时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有的话,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全班学生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他会刻意地问问我,“柳同学,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看着他们一本正经的认真样儿,觉得“好有趣”。
坐在下面当学生,才真正体会到当老师和做学生都不容易。这么大的教室,有时“老师”的声音稍稍低一些,后面的学生就听不到了;有时“老师”备课不够细致深入,后面的学生就跟不上了。
每一节课下课前,我都会对这一组学生的备课、上课情况进行评点,从研读文本、问题设计、教学安排、教法选择、课件制作等诸多方面进行指导,对个别的错误也要及时指正。
在这个机制之下,我在全班范围内成立了“语文学习发展共同体”,将与语文学习有关的任务、活动、管理分为多个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项参加。共同体下设预习组、默写组、阅读组、测评册组、图书管理组、周刊编辑部、阅读推进会、资料下载组,涉及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个学生写的教学后记。
《海燕》执教反思
初二(10)班 张谦
上周我们组执教的是《海燕》,组长把40分钟的一半都交给了我,可见对我的足够信任。不过课上的那20分钟,却没有在想象之中。课堂效果并不是很好,之前的设计也没有在讲解的过程中完全体现。
之后在观摩另一组的上课时,我感叹他们讲解课文的方式真的很好,比如为了怕冷场,没有用“计算器随机”的方法,而是“W”型的顺序回答;再比如,他们在PPT上留下的笔记很简洁明了。组长却不以为然,我们俩下课为此展开了讨论。组长和我的观点不同,他觉得这一组有着很多的问题。
把他所提出的问题都罗列了一遍,发现都是我所认为的优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再一次回想了一遍上课时的场景。
讲解课文的几个方案:1.找出文中的写背景的句子,接着找出描写海燕的句子,最后的重点是最后三段海燕的疾呼,表现出了全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用“我读到了这是一只______的海燕”赏析文章中的句子。当然赏析作业不指望全班的同学都做了,但是课堂上的冷场我还是遇到了。我想原因在于这种设计的不完善与我的紧张。打造完美课堂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我想在之后的讲课中可以改进很多。
我曾经想过用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来串起全文,可是在想了一会儿之后放弃了,因为从预习本上的问题来看,还不足以能够串起全文,而且不保证我在台上能够很自然地把问题给连起来。其中不乏有一些“弱智”问题,却也是我印象最深的问题。我把“弱智”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提了出来,是不是也是失败呢?
如果下一次上课的话,就要吸取这一次的教训。
当老师很难,这是我体会到的。
拉学生进教学现场
课外阅读,作为一项常规作业,我们坚持了十多年。记得第一届学生时,要求每天一篇,写阅读作业。读什么?我不太引导学生读名著,更希望他们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千字短文。后来,文章内容不做限制,只要学生自己认为好,都在“阅读本”上保留下来。
我鼓励学生用剪贴的方式将原文保存下来。在阅读本上按照文题、出处、日期、文章梗概、主旨、读后感、亮点等项目写出。学生到了初二、初三,增加了新学科,于是我就在阅读的量上作调整,初二改为五篇,初三改为三篇。这样,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积累了数百篇美文。这是自己搜集、整理的美文集子,是任何文集都代替不了的。
关于写作,原先都是每周写随笔,交上来,评改后稍作评讲就发回了,没有交流。这样的效率并不高。
后来想到交电子稿,这样就将随笔打印出来,用专用的文件夹装好,在全班传阅。充分发挥随笔的作用,让学生在传阅中了解同班同学的写作内容,相互学习。传阅过程中毕竟也会有不少麻烦,这促使我继续想办法。
于是班级作文公用邮箱诞生了,资源共享。交电子稿的同学在打开邮箱时可以直接阅读到其他同学的文章,这样一来,效率大增。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交流,我在中华语文网上建立了班级语文博客,帮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开阔了交流的时空。学生们既能读到自己班同学的作品,也能阅读到其他学校、其他学生的作品,在阅读中、在比较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交流学习。两个班级的博客在中华语文网年度的评选中分别以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最给力班集体”称号。“妙语博言”博客在评比中再获“十大文学博客”称号。
生动有趣的评讲的方式也会提高孩子们对作文的兴趣。每次批改,除了让学生互批,找错字病句写评语之外,小组推选出至少1篇优秀文章,这些作文将被编入“榜上有名”,呈现在课件上。其中,有的是全文,有的也许只是结构雅致,有的可能是角度独特,还有的或许只是一个句子亮丽……这些文章分门别类便诞生了“闪闪群星”“佳篇有约”“小小评论家”“说长道短”“妙语佳言”“语句门诊”“别字小队”等这些可爱的栏目。
每个假期,我布置学生们把一个学期里所写的文章都编成文集,自拟名称,编上目录,写上前言后记,有的学生很用心,把做成杂志的格式,配上图片,还加上出版社、定价、版次等项目,一副煞有其事的派头,看着这些充满了孩子们的智慧和个性的文集,我常常被他们的投入和创意感动。与我一样,写作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必须的语文生活内容和习惯了。
下面是孩子们一些作文集的名称。
《雪缘文依》《颖约看见》《心灵魔镜》《在路上(on the way)》《为爱开扇门》《千千阙歌》《流转于时光中的墨色》《心路》《水滴》《爱开始的地方》《青春的扉页》《青苗》《心的翅膀》《不褪色的墨香》《让春风吹起》《逸境随想》《“随”是一种境界》《刹那芳华》《雁过留痕》《当风掠过蓝的海岸》《书香依旧》《飞雪集》《心世界》《脚印》《红尘》《海阔天空》《我心飞翔》《成长的足迹》《星雨心程》《彩虹文斋》《文字的魅力》《思路》《舞文弄墨》《窗前的远眺》《寸草小集》《轻叩文扉》《闲情偶得》《一路洒满阳光》……
下面是学生文集的前言。
周澜《星空》的序
我喜欢写作,写作是一种享受。
我喜欢我写出的每一篇文章,它们都记录了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承载了我头脑里所有的念头,是我心灵的结晶。每一篇文章就像一颗星星,有的特别亮,有的特别大,各具风韵。我没有固定的写作风格,也因此铸就了各有风格的“星星”。
这些星星有5种,现在你一定区分不出来。但当你悉数完所有的星星后,就会明白,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
一颗星星独秀空中,虽然显眼,可发出的光十分微弱,两颗星星相濡以沫,可天空依然是空空荡荡。唯独当许多颗星星聚在一起时,天空才变得有光亮。
这就是星空!
我的星空中有很多“星星”。数一数,原来是不多不少的20颗!我很自豪。现在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和你一起分享那些璀璨的星星。
让我们携手走进星空,开始你新的旅途!
看着那作文一篇篇,往日的一幕幕又重现在眼前。好像一曲千千阙歌,浅浅吟唱。
因为语文教学中的这些“小动作”,我的语文成为真正属于全体学生的语文,成为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语文之美、创造语文之美的大语文,日积月累的熏陶和训练,语文塑造出了学生身上最美好的气质。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星教师”所有,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丨田佩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