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捷——《写熟悉人的一件事》 | 名师好课

2016-09-01 星教师 星教师

第2期 


亲爱的老师,欢迎来到“名师好课”。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何捷老师的写作课——《写熟悉人的一件事》,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三年级上的第二单元习作。




何捷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模式,在短短40——60分钟之内将原先各自为政的作前、作中、作后三阶段教学化为一体。

以《写熟悉人的一件事》一课为例,就在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内,囊括了作前的“审题选材”,作中的“当堂习作片段创作”,“方法指导”,以及作后的“习作评议”,“修改再创作”。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内容饱满充实,密不透风,但又高效流畅,并不冗长沉闷。


1起:起势迅速,带至节点


开课环节:

师:今天,我们要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请大家想一想,看到这个主题,你最先想到要写谁呢?

生举手回答。

师:“这个熟悉的人又有什么事,你特别想把它写下来呢?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下这个人的一件事。”

生进行片段创作。

命题“熟悉的人”对孩子们来说,既不难理解,也不存在没有生活经验,因此审题、理解命题,就该快刀斩乱麻,教学节奏短、频、快。将时间节省出来,直接将孩子们带入任务节点——进行片段创作,把宝贵的教学时间留给孩子表达实践,确保了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习作练习时间。这样的“起势”轻松高效,简约而不简单。


2承:生生互教,顺应童心


在孩子们第一次原生态的片段练习写作之后,教师没有进行习作点评和方法指导,而是采用“兵教兵”的方式,变教师“一人教”为儿童“众人”教。

这一环节中,教师让“暂时写不出”的孩子作为主角,采用“小伙伴紧急求助”的游戏,要求同学们“给暂时‘写不出’的小伙伴‘天大特权’,满足其‘三个心愿’。”在“同伴紧急求助”游戏中,孩子们仿佛被打通了打通任督二脉,激发出无限活力。且看游戏的视频过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25nqna6u&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有趣的游戏中,儿童互相帮助、示范,用儿童的语言互相启发,引发共鸣。而同伴的分享、示范,以及集体写作氛围的推动,使得部分“写不出、写不好”的孩子也降低了对写作的畏惧之心,获得被认可和被鼓励的喜悦。

这样的“承接”自然而然,教师隐去自己,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顺应童心,让所有的孩子主动探索、主动互助,这成为儿童写作不竭的动力。


3转:聚焦对话,集中有力


当孩子们尝试集体片段写作,生生互动探索写作方法后,必然会遇到写作困难,产生学习的需要。这时,教师的角色顺势而变——成为了儿童写作的“领航者”:关注儿童写作的疑惑处,给予明确集中的写作技法传授与训练。


因此接下来的环节,教师充分发挥“教”的不可或缺,“聚焦课文,关注对话”,将“对话”作为本次教学的突破口,作文技法指导到位,训练集中,耗时不多,效果却立竿见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25r99t5w&width=500&height=375&auto=0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删繁就简,集中着力在“对话描写”上,使得教学目标简约、明确、集中。

2.围绕“对话描写”,教师整合了三年级上册2单元“名人的故事”的整组课文内容(整组课文都是通过一件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同时每篇课文都大量使用了“对话描写”),学生顺着这些熟悉的对话片段,攀援而上,很快就了悟,学会了通过对话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这样既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又提供了教学支架,让学生有抓手可攀升,教学变得简单易行。


4合:知能糅合,融会延伸


这堂课的最后环节,仍然回到片段训练之中,要求孩子们运用学到的习作技法修改片段,再次创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25n2c0n8&width=500&height=375&auto=0

紧紧围绕“对话描写”再次修改创作,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得方法后的攀升,是知识与能力的有效糅合。从学生的再次修改评议中我们明显看到学生有了显而易见的发展:习作片段中的对话描写明显增多,语言描写能紧紧围绕人物特点,彰显人物个性。

整堂课在指向“对话描写”的片段训练中结束,却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留有余味。结合“语文天地”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布置了课后合作任务:采访身边的名人,和名人对话,写名人故事。这样的结束“向学生生活领域开拓延伸”,由课内到课外融会延展,沟通学校与社会生活,让习作教学从自我封闭转为开放教活,让课堂所学成为有用的活学。


纵观这节课,彰显了“写作教学‘进行时’”的精髓:

①变“教一时”为“教全程”,将“作前”“作中”“作后”的全程指导融入一课,环节上却删繁就简,当堂练习,化难为易;

②“教”“练”融合,通过高频片段教学,使得“教”“练”穿插融合,教得小而精,教后就练,练后就评,评后就改,改后再议,学后就运用拓展;

③重视写作技法的传授,让学生在微观、精准、指向明确的片段训练中,写作能力得到显而易见的锻炼。


长按二维码,获取完整课堂实录





           何捷          

福建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福建名师


内容分享:黄莺(成都花园<国际>小学)



如果喜欢今天的分享,记得点赞支持。

欢迎您留言互动





往期回顾:

张祖庆——书影导读课《灵犬莱西》 | 名师好课


声明:本文素材已获授权,感谢作者和分享者,转载请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邹雪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