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英语?这位特级老师给出了超赞的答案
上海市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建平中学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使他的英语课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
文章 | 徐子祥
编辑|田 佩
图片|花瓣网
世界上有许多问题如果我们不去追究,不加思考,习以为常了,于是觉得不是问题,或者觉得这问题已经不存在了。然当有人一旦追究了,我们却又都说不清楚,或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二十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我觉得有些看起来很原始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不得不深究的本质性问题,如:英语学科的性质与任务究竟应如何去认识?为什么要学英语?人们似乎都能回答。但我觉得:外语学习的根本目是你的思维能与国际交流,与世界对话。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多掌握一门语言,而是基于生活中的应用与跨文化的对话。
所以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交往教学理论作为指导,采用了“SMT”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实践语言交往,学习言语重构,小有收获。
“SMT”是英文语境重建(Situation-reconstruction),多元联系、文化铺垫(Multiple-touch )和小组活动(Teamwork-system)的简称。
Situation-reconstruction:语境如何重构?广开言路
单词孤立地教,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很注重语言知识以外的背景创造,让学生可以在一个特定情境进行交际。
以牛津教材高一上半学期第4课《Surprises at the studio》为例,本课课文的内容是Angela和Mandy去观看一次学生的电视智力竞赛,由于其中一名选手心理紧张而当场昏厥,Angela在关键时刻上场成为替补,并且赢得大奖。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步,把课文与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先观看一场英语智力竞赛录像。以紧张的气氛、幽默的表情和纯正的语言吸引学生。接着,画面定格,要求学生说出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观察,学生说出了下列名词:studio、stage、quiz、lighting、contestant、cameraman、director、seat等。这些名词正是本课的主要生词,情境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学会这些重点词汇,而且学生获得的不是零碎、分割的单词,而是在一个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中获得的生动、有联系的语言材料,不仅利于学习的记忆,而且还为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进入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听录音,听完课文录音以后,借助智力竞赛的情境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中的三个人物:1.director 2.Angela 3.Mandy为主线,从动词开始,寻找与他们有关的信息,把找到的信息列表,见表一:
第三步,要求学生根据表中1—3行提供的信息内容用形容词归纳出三个人物的心理状态,把具体的情境抽象化。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归纳的词汇与课文的内容融合一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见表一第4行。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的所有语境都与课文主题Surprises at the Studio紧密相连,过程环环相扣。学生从情境内容自然过渡到目标词汇的学习,并且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思维活动和体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英语阅读中,不少学生仍存在着独立应对生词的现象。而利用上下文语境(contextual clues)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上下文语境(contextual clues)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句中生词或者词组前后线索来激活相应的语境,达到确定另一个词或者词组、句子的含义的目的。这种方法包括对一个词或者一个词组的词义的解释,对一个词的词性及词义的确定,或者归纳、推理目标词的含义。
例如1:A fish breathes in water with gills.根据常识和语境,gill的意思是“鱼鳃”。
例如2:The snake slithered across the grass and vanished under a big rock.根据前后的信息,不难得出”slither”是“游动”、“vanish”是“消失”的意思。
以上的例子说明语境重建、情景创设教学是拓宽语言学习、应用的路径,多角度、多领域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好方法,这些方法能使课堂教学发挥出最佳效果。
Multiple-touch:英文如何能多元联系?文化铺垫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需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他们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离不开文化铺垫和文化影响。
因此,我在教学中力图创设“文化语境”,让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这样使他们的英语更加规范、得体。
比如,中华民族在传统上崇黄尚红,轻黑忌白。以牛津教材高二下半学期Unit 3 Colors为例,不同的颜色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的内涵和思想并不一样。在教颜色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民族对各种颜色的不同含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先设计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开展讨论,找出中西方文化在颜色含义上的不同价值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它们的含义及区别:
通过归纳对比发现,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对颜色的理解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对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也是大不相同的。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大多偏爱红色,但凡有喜庆、节日,都要以红色装饰,象征着幸福、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却代表着血腥、灾难和危险。
这个教学片段告诉我们,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
Teamwork-system:如何研究性学习?团队互助开展
在组织“GM Food”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教学活动:
1.分组——我把班级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拥有7—8成员,把英语基础好的和比较困难的学生作适当的调整,定好小组长,小组长进行任务分工,以确保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任务。
2.问题引入——先学习原文“GM Food”。转基因食物的作者认为转基因大豆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还为解决粮食短缺等问题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转基因食品还能提高食物品质等。
但是,文章的结论科学吗?有事实根据吗?作为老师,我开始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论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3. 团队学习——带着以上的疑问,各个小组确立了本组的研究任务。在研究过程中,每个组员分工协助。整个过程是开放的、民主的过程。各学生们在问题讨论、材料筛选、措辞行文的过程中认真、有序、严谨。
4. 研究与发现——经过研究,学生对转基因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一些学生认为:“把一种非本物种的基因植入另外一种植物以提高它的产量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潜在的危险,如果食用了这种食物,部分人们可能由于对新的基因的过敏反应而对健康造成风险。”
有的小组认为,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5.成果展示——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对“GM Food”一文的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的形式包括:
(1)PPT制作,通过图片和文字突出文章的主题,并且还要体现本课的语言重点;
(2)材料分发,然后全组成员分角色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通过论点的提出,与其他小组进行小组辩论。
整个展示过程就像各个组的学生集体给大家上了一节“微型课”展示课。在进行展示的时候,其他小组的成员不仅仅是坐在位置上聆听学习,参与讨论,还要为展示的小组进行评分。
6.总结评议——在这个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每个人的表现作出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总是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的、顺从的地位,造成学生缺乏提问质疑的能力。通过这样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Teamwork-system),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他们大胆地去探索、去思考。
另外,重构了师生关系,通过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研究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声明:本文整理自作者《我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等文章,欢迎朋友圈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
商务合作丨023-67515741
相关链接
·END·
/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包/
点击下图,一键订购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