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我为什么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差错作为“荣耀”
什么是“化错教育”呢?
首先来解释一下“化”。
“化”字的甲骨文是两个人背靠背站立,一个人正立,一个人倒立。可见“化”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就是“变化”。因此,华应龙提出的“化错”就是“颠倒”差错帮助学生走向正确。
对于“差错”,我们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差错就是不正确。如果仅仅这样看待差错,那是不可能化错的。华应龙认为差错是“就差一点错了”。学生的差错往往都是如此。这一说法暗含的就是差错中有很多正确、积极的地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差错是其关于数学知识的自主的、大胆的、真实的、常常又是独特的建构、创造、迁移。“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说成功是失败生出来的,我们让差错往前再多走一步就会走向正确。
那什么是化错教育?华应龙说, “化错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生的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进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化错教育不是刻意安排,而是自然生成;不是纠错中之“错”,而是发现错中之“对”;不给学生带来消极感受,而使其获得思考之乐;不仅关注认知的发展,而且促进求真人格的形成。
因此,别的老师课堂上唯恐避之不及的教学“事故”成为他教学中的资源和财富,并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别的学生在上课时不敢开口,生怕说错话被同学嘲笑,他在课堂上却让学生感谢这些敢于出错的同学,正是这些差错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
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曾高度评价华应龙“求化”的教学思想,“他把人文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自己领悟了的东西,‘化’到他的学科教学当中,使他的数学教学呈现一种人文的关怀。”
化错包括“容—融—荣”等三个阶段,具体地说,第一,错是错,要温暖地容;第二,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第三,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这也是化错教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个阶段,错是错,要温暖地“容”。
一错当头,能否容纳,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和胸怀!
首先,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善待差错,不是鼓励出错,不是要纵容学生不负责任,“草率行事”,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激发学生挑战的精神,保持学生创新的激情。苛求正确与准确,过分讲究“严谨性”,无异于给学生戴上“紧箍咒”,在无形中形成对创新的压力。
其次,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错误的,教师普遍对错误的简单化处理更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认识。组织学生利用“课前精彩两分钟”轮流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是创造的开始”。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们明白: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个肯于思索的头脑,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中正确之处的明亮眼睛。
再次,顺其自然,暴露差错。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学生认知在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辨析、判断、推理的机会。这是我们过去因为追求“效率”而被压制的空间,也折射出了“堵错教学”的致命缺陷。
第二个阶段,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
把错误化为一种资源,从外在的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首先,探明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明白人明白的数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所在,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要准确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就得倾听学生,望闻问切。
其次,让正确在差错中生长。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这一价值判断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当阳光亲吻乌云,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向正确的结果,使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体悟到的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堵错教学”种下的是“成功是失败之母”。
再次,要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华罗庚语)当自身出现失误时,教师要冷静,及时做出分析、判断,调整活动方案,采取补救措施,让失误成为发展学生思维不可多得的契机,让教师处理失误的言行成为学生对待差错的榜样。
第三个阶段,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
这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不是以出错为荣,而是以能包容差错、融化差错为荣。
首先是拾错。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一名学生出错,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进程来说是很光荣的贡献,对于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段很荣幸的经历——“我曾经这样错过”。可以倡导学生写《拾错集》,将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差错记下来,“留得残荷听雨声”,就像是在沙滩边捡起美丽的贝壳,便于自己再听“大海的声音”。
其次是分享。在我们的课堂里,您会听到学生踊跃地介绍与众不同的想法,您也会听到有学生大气地站起来说:“刚才,我是这么错的……”学生直面差错,甘愿分享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妙。他们不怕失败,敢于创新,因此我们能够“听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教学效果令人欣慰,学生喜欢学,不愿意下课,会学,学得棒。
再次是感谢。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成功是长叶的时候,而失败却是长根的时候。这样“化错”教学生学,帮助学生生长的是学习之根,将来的工作之根,恒久的人生之根。
说了这么多,一堂“化错”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在第二届华应龙和化错教育研讨会上,华应龙专门上了一堂《找次品》的数学课,这里特意精选了两段视频,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88jh80bj&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华应龙《找次品》教学视频片段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8757ao9j&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华应龙《找次品》教学视频片段二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视频来源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教研员仲海峰提供
责任编辑:张丹丹
“星教师”微信商务合作|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END·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