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 资深老师教学资源独家分享,99%的学生都无法抗拒这样的课堂
周一(其他学科)丨周二(英语)
周三(数学)丨周四(语文)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刊)丨周日(好文精选)
大学毕业时,因为教初二《动物》,被学生喊做“动物老师”,后来改成生物学,就被学生喊“生物老师”,虽觉不雅,但也无奈,谁让我就是一个传递生物知识的老师呢!那时候,想得最多的,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该给学生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随着教学技术越来越娴熟,知识的传递越来越得心应手,我开始思考如何让教学过程更生动、趣味,能不能在活化知识的同时也关注那些接受知识的学生?能不能在教学中给那些鲜活的生命个体以呵护与帮助,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让我眼前一亮,深入阅读发现我苦苦思索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走进生命化教育,让我懂得了“生命在场”的含义,体悟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上课,我要面对的不是生物知识,而是要思考怎么教学生。原来只是传授知识的课堂,逐渐成长为今天的生命课堂,慢慢地实现了由知识教学到生命教育的蜕变。
生命课堂的建构应该以鲜活的知识为载体,以过程方法为手段,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真正让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对话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文化的课堂。如何解读生命课堂的内涵,下面对其中生活的课堂和生成的课堂两个板块举例来说明。
远离生活的课堂,往往只剩下应考的知识点,是没有温度的。既然知识源自生活,教学就应该贴近生活。只有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让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而是生活本身。
如青春期的内容,假如只是简单记住青春期的特点——身高、体重、生理变化等知识应付考试,这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自然也不感兴趣。
我尝试让学生就自己上初中后发生的各种变化与小学五年级作比较,学生的学习一下子就变得主动起来,愿意参与其中。
一位女生写到:“十岁以后,没觉得自己长得多快,只发现衣服小得厉害,身边的女同学更是一个个亭亭玉立。许多女生开始出现了月经,我则觉得这种现象特别麻烦,苦恼于自己为何不是一名男生。可渐渐地,我明白,这可是女生特有的魅力啊,是每一个女生的财富,我们都应该善待自己。”
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变化不再感到惶恐不安,而是很坦然面对,甚至有的学生跟家长之间的逆反现象以及个人感情问题也愿意主动找老师交流,听取老师的建议。还有的学生回家指导妈妈经期应注意的卫生、饮食问题。
曾有位单亲妈妈特意打电话来:“过去一直发愁儿子进入青春期了怎么告诉他类似遗精等生理现象,现在好了,生物课全解决了,谢谢老师。”
教学不是简单重复的知识搬家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智慧不断生发的过程。虽然还是那些烂熟于心的知识,但生命是鲜活的、灵动的、生长的。每堂课必然是新的,随时都会有新问题发生,预设的程序就会被打破,老师就应该将各种突发事件变成教学的一部分。
比如,在教学“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时,我提前上网收集了大量因干旱导致庄稼欠收或因干旱导致树木枯死、动物干渴的图片做成PPT,准备上课时用来引入新课,并让学生由此认识水对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但上课时出现了意外的状况。
学生因上一节刚上完体育课,个个满头大汗在饮水机前接水喝,直到上课铃响,还有学生没喝到水,班长急忙喊“上课了,不要喝水了!”看着学生口渴难耐的样子, 我说,“给大家点时间先喝水,喝完水再上课”,学生的表情马上放松了,有序地接水、喝水。这突然给了我灵感,何不换一种方式引入新课?
上课时我问学生:“为什么刚才大家都急着喝水?”“因刚上完体育课,出了很多汗,很渴。”“不喝水行不行?”“忍一忍也能过去吧。”“要是让你忍一下午行不行?一天呢?”“不行不行!”我接着告诉学生:“我们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据资料记载,一个人72个小时不进水就可能脱水而死,那你知道植物离开水会怎样?水对植物有什么重要作用?”由此,再给学生观看我查到的图片资料,直接进入“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学习,自然而顺畅。
课本上的知识是固化的文字和符号,而教学应给予学生鲜活的、有生命的知识,这就是如何将知识活化的问题。活化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将知识与生活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结合,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要做到这一点,关键的就是能开发、利用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有一年春节外出,我不小心摔伤了腿,开学时腿上还留着没痊愈的伤痕。想到放假时给学生的作业“留心春节生活中与生物知识有关的现象或事件,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这不正是典型的案例?
我用相机拍下腿上的伤疤,备课时做成PPT课件,告诉学生这是我受伤的腿,然后提出问题:“我摔倒受伤时,膝盖中间擦破了皮,鲜血直流还伴随着剧痛——这是伤到我皮肤的哪一层?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伤口周围虽然流血不多,但也有大量液体渗出,这是伤到皮肤哪一层?现在伤口正在愈合,再过一两个周就能完全康复了,这是什么结构在起作用?”学生一方面在心疼老师受伤,一方面认真思考问题,我的受伤事故竟然变成了教学的资源。
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知识,遇到这样一道问题:“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色的?”学生可以回答是“水土流失造成的”,但不少学生从没到过黄河岸边,自然也没见过黄河的水是什么样的,怎么理解“水土流失”?
我想到我曾到过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并拍下的照片,就找出照片做成投影给学生讲:
“这是我站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东营。照片中,我背后就是即将入海的黄河,那河水,用泥浆来形容更恰当。就在我身后左侧不远处有一台机器,你猜是干什么用的?是专门用来抽取黄河水的。而抽取的黄河水不是灌溉农田,而是盖房子打地基。不仅农民盖房子用来打地基,附近学校的操场也是用黄河水给垫高的——抽上来的水,流入挖好的地基区域后,就慢慢流走了,沉淀下大量泥土,结结实实的地基就形成了。你知道吗,东营每年会形成30多平方公里新土地,海岸线会向大海伸进390米。请问:这大量的新土地从哪里来的?”
这样,就很生动、真实地让学生体会到黄河沿途森林资源减少所带来的水土流失现象。
所谓学生资源,就是来源于学生家庭、生活、课堂表现,乃至自身素质等,很多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有助于最大挖掘自身潜力、提升对学科知识理解和能力提高的资源。
如我在教学“食物营养与消化”一章,涉及到营养物质的成分、消化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功能,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正值国庆节之后学习,我就利用国庆假期给学生提前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利用假期的某一天亲自买菜卖肉为家人做上一顿营养丰富、美味可否的饭菜(不少于4个菜哦),记得营养要全面。请将你从买菜到洗菜、做菜的经过以及你做的成品拍照,最好还有一张全家人幸福的品尝你的手艺的照片。结合照片,配上你的文字说明(或以文章的形式展示,配上图片说明),并解释你做的午餐(或晚餐)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和对人体的作用。
2.调查街头(商店)有哪些垃圾食品吃多了对人体不利,就此给青少年朋友一些饮食方面的建议。
学生实际上不可能独立完成,就需要父母的帮助和配合。从上交的作业中我了解到,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买菜做饭,少数独立去完成,但更多是父母陪同一起去市场,在买菜中学习到了如何挑选蔬菜、水果、肉鱼等食品。在加工制作成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包括如何切菜,如何炒菜。
大部分学生的作业是文字和图片,也有少数是视频,从视频中就呈现了学生妈妈在一旁指导做菜的镜头,成品中则有爸爸、妈妈品尝菜肴的镜头。学生在动手做中,不仅仅学到了生物知识,查阅资料了解事物中的营养成分,还在做中体验了父母的辛苦和浓浓的爱。
有的学生在作业中写道:“别看做米饭很简单,可真的做起来也挺麻烦”;“过去一直以为西红柿炒鸡蛋是最好做的菜,但我真的做却发现不那么容易,而妈妈每天都变着花样给我做菜吃,多辛苦啊”。家庭不仅是生活的场所,也自然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再如学习“生殖发育”一节,在完成了人的生殖器官和胚胎发育的教学之后,我给学生留下这样一道调查作业:
访问自己的妈妈(或爸爸)——
(1)在妈妈怀孕前有着怎样的心理?
(2)妈妈怀你以后各个时期的生理和心理上有什么变化?后期体重增加的变化带来哪些身体的不时,心理上有什么变化?妈妈怎么处理的?
(3)你是妈妈顺产还是剖腹产的?出生时体是多少?爸爸妈妈心理是怎样的?
根据以上调查写一篇小的调查报告(可配上自己出生时的照片)。
学生的作业很让我惊喜,他们不仅认真做了调查记录,了解到自己出生的过程,还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这是很意外的收获。不少学生就在调查的最后写道:
“虽然我出生的时候是顺产,但对于母亲来说却很痛苦,我要孝敬母亲。”
“过去在生日时只知道有蛋糕吃,有礼物,现在就会在生日那天想到母亲的辛苦了。”
这个过程中,妈妈的孕期和自己的出生就变成了重要的课程资源。
此外,学生身边的朋友,他所生活的社区,以及他们自身的学习态度都可能成为课堂的教学资源,关键是老师能不能及时发现、捕捉到,让一些原本和课堂无关的事件都变成课堂资源。
课堂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应该随着知识的传递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情感和综合素养,关注生命成长,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教师的生命质量也会得到提升、人生价值得以实现。踏上这条课改之路,尽管我走得很慢、很艰难,但不曾停止,不忘初心。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本文摘编自《星教师》杂志《2017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年度创新教学设计》,已获作者授权
作者丨孙明霞(山东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生物高级教师,致力于生命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课堂)
图片丨优美图
责编丨任海洋
“星教师”广告合作请联系:023-67450968
投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更多“理化生”相关内容
/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程联盟 /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精彩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