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指导学生做清洁?这5招特别管用!| 一班一世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2号天空 Author 陈琼老师
我们常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什么样的班”。的确如此,你看做事井井有条、生活讲究、热爱生活的老师,走进他的教室,一定是雅致、温馨、和美、舒适的。
孩子们在教室和班主任生活时间最长,其次是学科老师,作为师生共同生活的教室,最基础的就是要让教室干净、整洁、舒适。
现在一年级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入小学了还有大部分孩子不会扫地,劳动教育这一课在家庭教育中有显缺失。如果起始年级老师再一疏忽,那么孩子做教室清洁卫生的劳动教育就会不落实,造成到了中高段孩子们做的教室清洁是完全不过关。
我发现,那些做清洁又快又干净保持较好的班级,追因发现有一个共性:一定是班主任老师在起始年级时,把劳动教育放在了首位,手把手教一年级孩子做清洁,整理书包、打午餐等力所能及的劳动。
关于每天都要做的教室清洁这一常规教育,起始年级学生做清洁的指导和训练是如此重要,那么,班主任到底如何指导才有效呢?今天我就聚焦于班级常规——清洁卫生,来和大家聊一聊。
组建清洁小组
一年级的同学才入学,彼此还在熟悉了解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在教学上关注个体的专注、倾听习惯培养;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训练一对一伙伴交流的管理培训;有的老师经验丰富一些的老师,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训;还有的才刚入职,对于一年级的同学教育还在适应过程,还没有实施新想法的魄力。
无论你是处于哪个层次,对于班级同学做清洁建立小组都好办。下面这些方式可以帮助你迅速建立清洁小组。
第一种:分层法
根据对班级对学生劳动情况摸底而定,这个摸底也要讲究策略,一方面是在班上直接问孩子:平常会扫地的、在家要劳动的孩子,请举手,然后你做一个统计。另一方面,设计一份调查表,向家长进行了解孩子劳动情况,如下表(建议在表前面有一段班主任的引语):
根据以上现场问学生和家长调查表统计,班主任进行一个全面的汇总,对这些孩子进行分组,然后按照周次轮流进行做清洁。让暂时不会做的孩子,在旁边看一看,和家长联手,让孩子在家加强锻炼,迅速进入这些清洁小组,让先会的孩子带动后会的孩子,在学校为班集体做清洁过程中再次锻炼自己,形成劳动技能,最终达到全员参与、全员会技能的目标。
第二种:自然法
根据班级目前座位单位,可能是按竖排一列为小组单位,可能是前后四人为小组单位,也可能按已经组合的小组为单位,形成值周清洁小组。优势在于自然,不管会与不会,同学都要参与学习做清洁,不像第一种有一个学习实践练习的缓冲时间。
弊端在于每一组值周清洁小组轮值时,老师都要手把手教,比较费时,效果还不一定好,可能一周还没有把小组完全教会,又轮到下一组。
第三种:亲子法
此法是班主任老师根据家长和班级的实际情况,主动向家长们征集意愿,在下午放学后,请家长作为志愿者来陪伴孩子一起做教室清洁,这样做有三方面价值:
一是增进亲子情感,让家长给孩子做榜样;
二是给开学第一学月非常辛苦的老师分担一些工作,当家长到班和孩子一起做清洁时,也增强了家长和老师间的互动与沟通;
三是增加了班级家长间、家庭间、孩子间的互动,有利于在班内迅速和班级家长、孩子建立链接。
但用这种方法需要请大家注意,切忌“片面、武断”。我曾经接过一年投诉案子:一位年轻班主任,本是一片好心,希望家长放学后陪着孩子一起在教室做清洁,提供一个真实亲子体验场域,增强亲子情感,树立家长榜样。
于是按照班级孩子的学号,依次把全班家长安排完了。这一好心的安排,只站在自己、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做工作,却忘记站在家长角度思考工作。
遭到家长投诉的根源在于,家长认为这是学校老师霸占了家长的休息时间,孩子的劳动时间不应该让家长来陪伴,而应该是孩子在学校应该接受的技能训练,不应该让家长来陪。
因此,班主任老师如果要用这个方法,如我在前面说到一定要“征求家长意愿”,自愿参加为原则,这样以来,班级这一部分家长志愿者就可以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边做清洁,一边指导了做清洁,你在现场就给予家长和孩子表现的评价和鼓励就行。
这样,你就不会把“好事”办成了“坏事”,相信家长们也是理解和支持的。
以上是关于起始年级阶段,组建班级清洁值周小组的一些方法,你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创新。
落实岗前培训
在日本的小学教育中,劳动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并且在学校、社会和家庭都会创造机会让孩子劳动。他们的“劳动”不是花架子,是种植花草蔬菜,学习用天然食材进行烹饪,更好地整理空间等。
如他们的“家政课”,具体学什么、是写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内容,如缝衣服、清扫走廊、养育小兔子等。
日本特别注重“不给别人添麻烦”,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日本小学的劳动中,有一项非常特殊意义的内容“给食”,就是我们常说的“配餐”,孩子们分成几组,穿戴干净的制服,用专门的洗手液消毒,然后去厨房排队领餐,找到自己班级的餐车,把食物抬出去。餐后还有打扫活动,需要孩子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试想以上的画面,如果在我们小学教育中试行,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家长们一定会有种种担心,学校一定会有种种安全忧虑,于是让孩子的“劳动”机会就这样悄悄溜走了。
在中国的孩子,有一部分孩子在家被家长宠爱惯了,生怕孩子做劳动会伤着,累着,于是理应让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就这样轻易被家长“剥夺”了。长此以往,好些孩子进入了一年级,很多简单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都没有。
所以,起始年级班主任还得对清洁值周小组岗位进行划分,需要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分批带动学生,对做清洁的方法技能进行细致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实际体验操作中有效果。
建议班主任对清洁值周小组工作分为这样几个内容:(以每天中午每组6人为例),建议第一次做清洁时,这一周同一岗位同学就做一周,强化自己的这一岗位技能,同时向组内同学学习其他岗位技能,轮到小组下一次做清洁值周小组时,里面的人员就可以依次轮换,以此类推,让每一位孩子都把“SSTBM”清洁五技能轮岗一次体验。
以上的安排仅供你参考。在明确以上人员安排后,作为班主任就要从“洒、扫、拖、摆、抹”(根据拼音第一个字母,我简称这为扫地“SSTBM”五技能)五方面进行手把手指导。
教孩子如何接水洒水,都要亲自带孩子试一次;如何扫地,从拿扫帚的手握姿势,扫地的姿势,扫地的顺序方面进行指导。
教孩子如何拖地,从洗拖布、用拖布的细节进行示范讲解;如何摆桌椅才能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线呢,要教孩子找参照物,找规律,慢慢找到摆出整齐桌椅的方法;教孩子如何洗抹布、折叠抹布、擦拭技能都要手把手教(建议老师们可以去网上看看日本一个关于教孩子用毛巾的诀窍内容)。
当起始年级班主任,把这个“教”清洁技巧的工作(“SSTBM”五技能)做扎实了,孩子掌握了这个技能,做出的清洁就一定会有效果。建议在指导第一组的清洁技巧指导时,请你的副班主任协作你,把这些指导内容录成微课,在教室集中学习,或者发在自己班级的公号上,请家长在家指导孩子掌握这“SSTBM”清洁五技能。
相信,做了这些岗前培训,即使是起始年级的小朋友,也会在做清洁时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跟进过程指导
上一个环节的内容,是对小组成员进行“纸上谈兵”的工作要多一些。那么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不怕麻烦,每天中午只要孩子们做清洁,就要在劳动现场观察、发现、指导、跟进。
清洁值周小组的同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努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同时关注孩子或小组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指导,加强过程的跟进。
这样做,一是让一年级的同学觉得参加班级清洁劳动工作的环境是安全的,有老师在陪伴和指导;二是班主任现场对团队的鼓励和表扬,容易让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慢慢形成团队意识;
三是班主任在清洁工作现场,最容易发现问题,便于对小组清洁劳动技巧或小组团队建设进行指导,掌握一线素材和资料,有利于对全班其他小组进行相关指导,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家校沟通
孩子参加劳动活动,不只是学校或老师的事情,而应该是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共同的事情。
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多和家长沟通,将孩子在校参加清洁值周小组的情况及时给家长反馈,同时请家长在家也要督促指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家校共同努力做好孩子的劳动教育。
做好班级的清洁卫生只是孩子劳动教育的一个点,我们还要结合家长、学校、社区、社会等资源,和家长一起开发设计一些与“劳动”主题相关的班本课程。
及时总结评价
任何一项活动都要及时评价,尤其是对于起始年级的同学,如果没有及时的点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得质量及情况如何,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空出专门时间、进行专题总结评价,只有评价落实了、落地了,这一清洁工作才会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品质化的轨道。
根据自己作班主任时的经验,针对班级清洁劳动的总结评价,采取了分散与集中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过程和终结性的评价。每天做清洁结束,午休时,我都会用10分钟时间,请劳动委员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参见下表:
然后,周五利用班会,前十分钟,请清洁值周小组组长带领同学上台,用PPT图文音乐综合方式进行本周值周做清洁工作的总结陈述,分为组内优点、组内问题、组内感动瞬间三方面进行。
然后是全班同学对他们组的工作进行点评,一个优点赠送,一个建议帮助,如果这一组能顺利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则这一周圆满完成工作;若同学们对本团队清洁工作有较大意见,则民主表决可能会再做一周清洁工作。
长此以往,班内做清洁的工作就是不会让老师操心,每一次都是完美、每一次都是享受。师生在这个教室学习生活就是一种家的温馨和舒适。如此简单,但是功在平时,功在细节。
以上这些只是我在带班时的经验分享,希望对起始年级的班主任或其他年级老师指导孩子做清洁这一常规训练时,有实效。
作者:陈琼,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助理兼德育主任。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区优秀班主任、区优秀德育工作者、成都市未来教育家联盟基地校指导专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