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课程指向未来,劳动教育应该学什么?

袁帅 星教师 2021-12-24


作者 | 袁帅(青岛中学)
指导 | 王云(南京赫贤学校中方校长)编辑 | 陈薇

从一次垃圾分类的探究课开始


垃圾分类该怎么做?在青岛中学石头教室,我们将其作为探究课程和孩子们一同学习。
这一周中,孩子们将面临很多问题的挑战,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最懒的人也愿意垃圾分类?”
让人愿意做,这是一个需要动脑的问题。强制的规定可以让人去做,但未必让人愿意去做。要想真正地让每个人都乐意做这件事,必须从便捷性、分类的回报、内心的认同这三点去思考和操作。
石头教室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真的愿意分类,毕竟,原本他们连倒垃圾都是不愿意的。
那么,先从垃圾分类的麻烦开始讨论。每个人都先尝试在家中负责一周的垃圾清理,做好记录,寻找分类带来的麻烦问题。
问题出现了很多很多,一一列出来。讨论:有必要这么麻烦吗?我们可以不做吗?如果做,如何便捷地实施。

做和不做,可以去了解垃圾处理的流程和危害。每个孩子都要在观看相关记录片的同时,记录家一年之中世界产生垃圾的数据,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说明白这些垃圾的流向以及带来的危害。
学生看见了海洋污染,看见了焚烧垃圾带来的大气污染,看见了人工处理垃圾带来的各种疾病,落后国家因为垃圾的进口形成的问题。
于是,垃圾分类必须做,就成了共识。
接下来,孩子们需要设计垃圾分类的方案。现有的方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有什么新奇的设计吗?每个小组都拥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用表格,用图形,用思维导图,用文字报告的方式来一一呈现。
每个小组用自己的方案在家实行两到三天,再做一次讨论。重点是让所有人在垃圾分类的时候拥有最便利,最经济的方案。孩子们要意识到,如何做,才能让最懒的人也愿意参与其中。为了服务于这个核心问题,爱发明爱设计的孩子还需要去想想,做哪些劳动工具的改变才能更加方便垃圾分类。
这一周,最后的考试题目是:一间教室的垃圾分类怎么处理才最简单?
我们选取最好的方案,让值日生尝试去做,并且提出意见。
这一周,不可能得出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每个人都尝试参与其中,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劳动技能的学习,完成一次社会问题的探究。
以上,是青岛中学石头班劳动课程的一次简要记录。

劳动教育教什么?
在传统印象中,应该是和田地庄稼、纺织种植等一干劳动技能相关联。但是今天的社会已经逐渐城镇化,生活方式正在逐渐远离土地,朝向信息网络。教育更注重思维人格的发展,以适应未来时代。
在这样的形态之下,劳动教育,意义何在,实践方式如何安排呢?
在《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劳动教育提出了三类目标:
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
在生产劳动教育方面,要让学生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
在服务性劳动教育方面,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从目标来看,我们有以下发现:
其一,劳动教育并非仅仅培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借助劳动实践指向习惯、意识、责任感。
其二、劳动教育不是针对个体的劳动能力,而是与集体、生活,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协作精神,服务意识,都和当下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
其三、劳动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发展的历史,强调直接可以使用的工具的学习,即回溯从前,又直接作用于当下。


围绕着这几种认识,石头教室根据青岛中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安排,以班级学生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尝试从三个维度设置劳动教育——技能、意识、文化。

● 技能
技能是可以直接运用的生活技巧。
“如何一年级新生学会分类整理个人物品,”成为石头教室开学第一周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1.认识事物的名称及其属性;2.能对事物进行分类;3.学习有效整理物品的基本规则。
一早,当学生来到班级后,作为考察任务,我给了30分钟时间,让其在规定的橱柜中收拾自己的物品,少数几个孩子非常迅速的收拾整齐,并回到位置看书,大部分学生犯了愁,因为所有的物品都推在了一起,杂乱无比,经历着整理——毁坏——整理——毁坏的循环。
接下来,我让学生回到座位,经由游戏开始破冰,让学生从柜子里不断找出需要的物品。有的学生可以很快找出,而部分学生则需要寻找很久,橱柜也变得凌乱无比,甚至有学生因忘记橱柜的位置发生争执……
这时候,一个需求在孩子的心里诞生——怎样整理橱柜,才能又快又好的收拿物品。
基于对问题解决的认同后,学生开始相互介绍自己整理的过程,及其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学生发现:

想要最快时间找到橱柜,可以贴名片、贴上独特的标志。
想要整理清晰,就要对进行物品分类。
整理的方式多样,无外乎三种,横着叠放,竖着列放、横竖结合。


故事结束,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物品,进行介绍和分类——根据功用分类、根据颜色分类、根据大小分类、根据形状分类等,这是不同孩子的分类标准。

随后,通过观看收纳视频,学生学习整理橱柜的多种方法,并继续对橱柜进行整理。
至于哪种分类标准和整理方式最适合于教室生活,能最迅速的收拿物品,我们不急于当下,而是让孩子用一周的时间去感受。
一周后,在完整教室生活的体验下,学生坐下来讨论,有了新的认识:
a.竖向的叠放要比横向的叠放更便捷,更容易收取物品,且不容易毁坏柜子里的物品。b.重的放两侧或下面、轻的放上边或中间,从轻到重,从大到小依次而放。c.可以购买分区工具、或制作分区道具,进行分格、分类整理。……
于是,学生们再次调整。第二周,每个橱柜不仅有了名字,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学生在个人物品整理方面有了巨大的飞跃,到班上课的老师无不赞叹,家长也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在家里从不收拾物品、也不懂收拾物品的孩子,来到教室半个多月,竟然有了规矩,所有的物品管理的井井有条。

不仅是物品整理的学习,在石头教室三年的课程学习中,我带着孩子,学习如何设定旅游路线、如何使用基本劳动工具、学习如何整理房间,如何下厨房,制作美食……经由课程与生活的练习,逐渐成为习惯。
● 意识
意识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形成的承担责任与协作沟通的能力。三年里,我们引导学生经由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参与家庭的日常工作——和爸爸妈妈一起购物,学会计算家庭的开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学会关注地铁、公交路线的设定,学会垃圾分类,维护公共卫生;帮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工作——学会和同伴、教师,共同打理种植园(青青农场)、解决校园问题等。
案例1:和父母去超市购物
家庭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习承担责任,沟通协作,学会生活的首要教育场所。每逢假期,石头教室都会布置一项任务——和父母去超市购物。
不要小看这项任务,这涉及:1.与父母前期沟通,了解购买需求;2.借助表单,规划时间、路线,所需工具、预计支出费用;3.寻找物品的最佳路径;4.结算并审核;5.借助小票,回班分享购物经过。


案例2:节约与浪费粮食

去年开学,学生发现了餐厅众多的浪费粮食现象。缺失了对餐厅人员及其成果的尊重,忽视了节俭的美德。
因此,就“节约与浪费粮食”这一现实事件,石头教室开发课程,展开劳动教育。
在一张调查问卷的推动下,学生们用两天时间,寻找同伴丢弃粮食的原因及其后果。
通过提出事件、辩论分析,学生发现:1.丢弃食物的原因:打多了、吃不下、吃多了被嘲笑、剩菜是时尚。2.产生的后果:增加了餐厅人员的后期工作、厨师感到难过、节俭节约美德的消失……

在确定将“演讲和写作”作为完成任务的方式后,学生就此展开讨论,从法律、生理、道德等角度,探寻现象背后的观点,并通过厨房帮厨体验、调查世界饥饿现状,进行写作与修改,在班级中尝试进行演讲训练。

学生对食物的正确接纳,包含了学生群体和餐厅群体两个部分,为此,学生一方面搜集学生建议,为餐厅提出合理的建议,一方面从餐厅、升旗仪式、教室、公众号、报纸刊物等途径入手,进行演讲宣传。
学生们主动担负责任,成为校园的主人翁,用实际行动改变现状,架起学生与餐厅交流互动的桥梁;在活动的分工合作中,学生需要发挥了个性长处,提供创意,同时也需要彼此沟通、相互理解、懂得合理退让,使团队工作在协作中有效开展。

● 文化
文化是每个孩子需要接受的民族传统和现代观念。
石头教室通过开展“春天课程”和“秋天课程”,促使学生亲近自然,认识一株草,一朵花;通过开展课程“有活力的小池塘”主题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学会如何保护海洋,关注青岛蓝藻的危害;通过二十四节气课程,学习农作习俗,亲身参与农作,吟诵节气诗歌。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学习方式,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的目标而服务。

劳动教育的价值并非劳动本身
劳动教育的价值并非劳动本身。这是我在课程实施中最重要的体验。
如上所言,它的目标应该指向技能,指向意识,指向文化。而这背后,是儿童学习方式的重构,是协作精神的培养,是责任意识的塑造。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倘若当爱弥儿发现别人将木板钉成箱子时,他就想弄明白树木是如何被砍伐的,当他自己工作的时候,他拿到他所用的任何一样工具时他都要这样说。”
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以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符合需求,儿童的成长亘古要实际的探究,操作,以生活为背景进行大量的劳作实践。唯有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探索中,形成对于经验的积累,转化知识,建构思维,才能符合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
劳动教育的提出,恰恰符合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石头教室的“农耕课程”中,学生借助诗词,感受不同时代,人们对农事的热爱。
借助诗经《载芟》的学习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借助《大田》的学习“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我们将学生带入古人开垦、耕种、管理农田、把酒祭祀”的整体劳动生活中。
借助《芣苢》的学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带领学生感受劳动人民,采集车前子的喜悦心情,理解经由劳动创造幸福的意义感。
通过白居易的《观刈麦》、李绅的《悯农》、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帮助学生体会古人劳作的艰辛付出,结合现代社会的职业角色,获得对不同职业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之心。

图画是反映时代特点的一面镜子,通过对古今农事画作、图片的欣赏比较,如唐《捣练图》、清《胤禛耕织图册·经》、宋《货郎》、和当下机械化、流水化的工业生产等。学生需要绘制表格、思维导图,书写文章,寻找并说明农业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劳动差异:
农业时代,人们更多从事体力劳动,现代社会飞速进步,人们更多参与脑力劳动,借助科学技术、网络平台就可以分享智慧,参与活动。

当下人类参与劳动技能的水平较之下降了很多。
经由前期劳动的积淀推动了技术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性。

在石头教室的家务课程中,重点放在时间规划,事务流程的学习上。
孩子们需要记录自己做家务的时间,做事的顺序,涉及的工具,然后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流程,合理的安排时间。
他们要尝试使用番茄闹钟,使用手机上的行事历,计时表,提醒来安排具体的家务计划,一天,一周。还要学会根据爸爸妈妈的生活习惯来进行调整。
在实际汇报的时候,需要运用相机,PPT,Xmind思维导图、word等现代媒体配合自己的介绍。
在这样的学习中,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有的只是基本的设置原则以及具有创造性的行事方法。但是,他们所学到的,所实践的经验却远远超过说教的效果。
在石头教室的课程里,很多活动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发展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长,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对于他人的关注和需要。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 “关心” ( care) 视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他认为,“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劳动教育涉及的诸多话题都是必须通过协作方能完成的,这就提供了一种更好的体验团队精神,学会协作的路径。
未来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每个人都将成为“世界公民”。任何一块土地,一个社会的变动都将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劳动教育所体现的“责任”更为重要。
劳动教育终将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命题,需要更多的时间方能去真正理解。在未来的课程探索中,无论是一间小小的教室,而是中国教育,都将经过多种方向的实践,让劳动教育服务现在,属于未来。


本文为原创投稿,转载请联系授权



xingjiaoshi@dett.cn





☟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