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会进行中,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参与远程学习
众所周知,教育质量在教师,教师水平在教研。教研是“强师提质”的法宝,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教研的力量密不可分。毫不夸张地说,教研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开心的是,本次教育创新年会将这一主题作为一个专题版块推进,足以说明蒲公英智库对当下教育把脉之准。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准确理解办学文化,制定有效的教研标准。分享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看完这个短片,我们一起来思考两个问题:1.这是不是教研?2.如果是教研,那这是不是有效的教研?今天我想就这两个问题的进一步追问来展开我的分享:这是不是教研?那我们首先要厘清“教研是什么?”其次,这是不是有效教研,我们要弄清楚有效教研的标准是什么?
韩江萍在《校本教研的制度与趋势》一书中指出: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片中的活动是不是教研?我想他应该是的,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德育教研。因此,教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种教育研究活动,狭义专指教学研究的研讨。
说到教研标准?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跳出一些关键词,比如“制度”“考核”“保障”“条目”“流程”等等,其实日常教研中我们都有涉及,只不过是它们像散落的珍珠一样,大多是零散的、独立的。很少会像校长站在办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的顶层架构,很少会从文化层面将教研进行系统规划。而这种形式就像我们购物一样,专家只是负责“送货上门”,传授“使用方法”,但不负责“维护保养”。很多时候是“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走出大门蠢蠢欲动,回到班级一动不动”。
那么,怎样的标准才是有效的呢?今天分享的题目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有效的教研标准一定是基于办学文化的,一定是具有学校独有气质、独有特点的。以我们学校为例,在我们的办学文化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始于规范,行于精细,立于团队,成于文化。我们是如何理解并将这样的文化融入到教研标准中,从而让教研变得有效呢?我们是这么做的:所谓规范,则是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办事,从而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规范的管理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运作更加协调高效。我们明确两个体系:一个是学校的师资校本培训体系,一个是学校的教研体系。这两个体系相互补充,互不冲突。师资校本培训体系为每一位教师规划了培训图谱,我们把培训分成三个部分,即由人力资源中心负责的“全员培训”,课程教学中心负责的“教学业务培训”,学生发展中心负责的“导师业务培训”。而教研体系中,每位教师在蓝青小学每学期要经历“德育”“学科”两个层面的教研,让每个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多方位的支持,也让学生的发展能够得到多方面的保障。
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将教研进行制度定位。在办学的指导性纲要《蓝本》中明确了《蓝青小学学科教研制度》《蓝青小学德育教研实施要求》《蓝青小学教研公约》等制度。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形式等多方面对教研都做了具体的要求。规定了每月一次的德育教研,每月一次的学科主题大教研,每周一次的常规教研。管理团队也分别每月、每周蹲点学科集体备课,促进教研有效进行。同时,学校对学科部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段长等教育教学研究的管理者,建立了明确规范的管理制度。我们通过优化管理文化来“催生”良好的教研文化。
教研制度的核心意义在于形成研究共识,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我们出台的流程是从部门制订到工会征求意见,再到发文,再要求教师依规执行。当然,我们设想办学初期通过制度或标准“由外而内”,促进文化的形成,后期形成文化后,可以相对弱化。每月一次的德育教研都是立足班级管理、习惯教育提炼出来的难点、痛点,通过集体教研,群策群力,一同寻求解决方案。学科教研主题则是立足“全学科全程作业改革”,以此统领全校所有学科的“教研”,围绕“全程”,探讨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课外作业一体化。各学科协同探究跨学科、全学科作业。探讨作业分层,推进多维评价。目的是通过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题,引领教师教学发展。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农业上讲“精耕细作”,生活上讲"精打细算",军事上讲"精兵简政",企业管理讲究"精益求精"。在教研上也要讲究精细管理。1.方案精细。每次活动必须出具方案,方案必须精细。提前一周下发方案,明确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制定工作推进表,明确教师在教研各环节中的具体任务。
2.流程精细。每一次的德育教研必须提前备课,形成活动文案。
3.成果精细。每次研讨活动,学科部长必须要有物化材料规整意识。每次研讨活动结束后,要及汇总活动材料。材料包括:活动方案、签到表、教案、PPT、教师反思、活动小结(报道)、照片等。每学期末,所有学科部要向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述职,述职围绕“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按“本学期重点工作罗列、三个优秀案例、三个不足案例、工作中的感悟、下学期工作展望”几个部分展开,所有汇报人必须做好PPT,脱稿上台讲演40分钟。这种“讲出来、晒出来”的机制让教研过程和教研成果可视,大大促进了学科教研的推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教研。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教育的改变需要开放的教研,需要建立交互式的教研互助及监督机制。”这就是说,现代教研不再只是依靠教研组学科带头人的力量来引领教研工作的开展,不再只是以学科带头人分享为主要范式,不再只是多数成员处于接受获得的状态……因此,我们主要推进的是“THT”(Teachers Help Teachers)教研形式,这是一种团队成长式的教研方式,让每位教师都是活动的参与者,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个人都是教研活动的观察者、思考者。
以每周一次的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为例,我们将这种形式定位为常规形式。这个活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你说我说大家说;第二板块,我们听你说;第三板块,大家都说说。第一板块的目的是大家针对上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第二板块是由主备人针对本周教学进行汇报,主备人一般为年轻教师,这里的环节有几种形式:一是主备人结合作业设计,针对相关教学进行说明;二是由备课组长临时抽取有关“作业设计”的片段,由主备人现场试讲。第三板块大家结合之前的准备,针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活动结束后,主备人针对讨论的情况修改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语文学科部,数学、英语、体育、美术……所有的学科部都是立足团队进行团队互助式集体备课,每一位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人,都有各自的要求和任务。这样立足家常的研讨,问题更聚焦、参与度和面更高更广,更具实效性。
在学期考核中,我们学校的原则是“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团队为主”,特别注重对团队的考核,特别是学科部团队、备课组团队、年级段团队的考核,通过问卷调查、管理团队打分等方式分别进行考核。最后评出“最佳学科部、最佳备课组、最佳年级段”,利用校长基金在年会上进行专项奖励。为了能够让团队更具有凝聚力,学校给每个学科部按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下发团建经费,促进团队氛围。我们学科部有一句调侃的话是:“逢会必吃,活动必精”。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
蓝青小学办学四年来,规范的教研,精细的教研,立足于团队的教研,渐渐成为了我们的教研标准,也成为了我们的教研文化,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办学文化。有效教研标准不是孤立的,它身体里应该流淌着办学文化的血液。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来源:本文是刘充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整理
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