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2020,学校教育过大关 | 头条

李斌 星教师 2022-03-28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现场和远程的教育同仁:


周末好!我代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组委会全体同事,感谢您光临大会的闭幕式,也感谢这一个月以来,陪伴我们走过每一个议题的合作伙伴、演讲嘉宾、参会代表!


会议即将闭幕,但2020的总结与展望刚刚开始。年度风向标,就是每年12月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对中外基础教育发展态势的一次总结与展望。




年度风向标的目的是什么?它首要的意义,是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去“想点大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比自己大得多的地球上,每所学校都处在比占地面积大得多的社会里,每位教育人都不得不面对超出自身感受的事件和趋势,每堂课都需要在更大的社会意义中去寻找坐标……站在主办方的立场,这些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大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格局,才是教育管理者、研究者、探索者,去捕捉学校变革核心问题的前提。


2020新冠之年,对教育而言,如果以一个关键词来定义和形容,应该是:“过大关”。从来没有哪一年,国家、社会及教育现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猝不及防的灾难前,对教育人提出了如此高密度、高要求、高变量的“时代难题和转型考纲”。


我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过大关”?我将从五个方面,和你一起“想点大事”。


2020这一年,那些与教育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

-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跨年蔓延,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经历“过山车”。

这场疫情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必将深刻影响现代文明的进程与底色:封城、甩锅、脱钩、退群、经济倒退、种族冲突、感染恐惧、死亡新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观念选择、幸福指数的变化……全球危机、重大格局在2020年堪称瞬息万变。

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这一年,也是文明倒退的力量和守护进步的力量激烈拉锯的一年。直到今天,最终走向也没有尘埃落定,敲钉转角。但教育人的天职,永远是守护。


- 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控制疫情,并保持正增长的国家。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GDP已经由负转正,获得0.7%的增长,全球唯一;有机构最新预测,中国经济全年增速将达到2-2.5%。另一方面,2020全球经济走向历史性萎缩,平均下滑4.9%,发达经济体下降比例达到6-10%。

有人说也许这就是国运——中国又一次赢得了全球经济地位和发展势能相对提升的历史机遇。

- 美国大选:坚持全球合作的一方以微弱优势获胜。


今年的拜登特朗普之争,激烈程度史无前例。1.54亿选民参与投票,坚持全球合作的民主党比走向全球撤退的共和党多获得不到600万张选票。特朗普成为美国三十年来唯一没有胜选的在任总统;

当然,疫情在美国泛滥,特朗普仍然获得超过7400万人的“坚定支持”,对世界也是一个警讯:文明竞争的“丛林法则”从未远去。


- 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小康温饱问题已经越过,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成为下一步的社会期待。


10000美元意味着什么?从全球经济规律来看,人均GDP越过这个门槛,公众的消费需求将从追求物质需要,转向追求精神满足,人文、艺术、娱乐、旅游等消费加速;国民的关注重心从衣食住行安全感,转向情感、道德、关系、审美、意义。

公众的真实需求,才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气象的根本动力,也是教育从“找一个好工作”,走向“孵化一个好人生”的转型时刻。


- 国家战略呈现“双趋势”并行不悖的特点:全球化还在推进,内循环已经加速


首先全球化势头不减,有三个指标:一是2020年中国对外出口依然正增长;二是全球资本因为避险及政策原因,大规模流向中国;三是今年11月15日,以中国为火车头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诞生,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正式签署;接下来,中欧贸易协定预计年内签署,中日韩东亚自由贸易区也在加速谈判……

其次,自由贸易的同时要守住根基,打开大门的前提是防范风险,这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所以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战略”,目标正是激活国内市场与发展潜力。这件事我们都应该关心,因为这个战略有一个最根本的指标,就是老百姓手里的钱要增加,购买力要增强,而且必须振兴乡村——相信接下来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将会逐渐落地。

- 大数据、云技术成为全社会身不由己甚至深入人心的广泛应用。


首先是身不由己,然后深入人心。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连最保守的爷爷奶奶都离不开手机买菜了;再比如,我们本届年会,有多达150位的海内外演讲嘉宾,通过在线直播录播进入会场。

- 中国挣扎着走向科技强国,牵动全球神经:5G硝烟未散,芯片成为痛点,量子科技又成为焦点。


2020的大国科技战有三个热点:以华为为代表的全球5G竞争几乎上升到国运之争;以华为为代表的芯片之痛,上升到基础科学与高端制造之痛;决定10年后国家竞争力的量子科技,也已经进入大国视野,幸运的是,“向高地冲锋”的队伍中,中国科学家站在全球第一序列。


- 天才企业家马斯克宣布,“脑机接口”技术实验在小猪身上获得成功。


这个技术是划时代的,意味着未来不久,全部知识都可以通过植入芯片实现对人脑的上传。

所以,此时此刻我们要追问,学校怎么办?学习与成长将发生什么?

可以预见的是,知识的记忆、获取不再是问题,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联通、应用、创造,并以此解决问题将成为重心——学习方式必然从当下的“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创以致学”。

-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教育的第三空间——继家庭、学校之后。


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网络对教育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通路”,更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早已存在,不过2020它算是进入主流教育体系的元年,并且给了学校教育更大的想象与实施空间。

- 中国资本力量分身教育大市场……


本年度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前来洽谈合作的企业不再仅是微软、苹果等海外大企业,还多了国内大企业的身影:阿里的钉钉、腾讯直播、联想直播、华为教育线上端等平台,而过去这些平台对教育并不热衷;再如,两个月前抖音在美国遭遇困境,回头就在国内启动了教育战略;北京一家巨型房地产企业,突然把转型方向定位在农业和教育双轮驱动,就在15天前,他们来重庆和智库洽谈合作。

所以,教育日益成为主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站位,有两个原因:这个领域既关乎企业本身与全球经济的成长空间,同时还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首善之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无论是家国情怀之上的“中华文明复兴”,还是全球视野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的进程总是首先发生在“中小学教师的讲台上”。

我们期待,这些转向不仅仅是商业和资本的逻辑,更是长期主义的,是饱含善意的,和近代民族资本家张謇一样,以实业报国为宗旨的。

第二个大的部分,我们来看看2020年中外各国的“教育新政”。

全球

美国:继续支持STEM教育,确保美国成为STEM素养、创新和就业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芬兰:开展“教育起点公平计划”;

英国:通过政府投资提升教育水平;

新加坡: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

加拿大:推动高质量的在线学习;

日本:新高考改革元年,引导深度学习,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编程教育及
STEM教育——加速培养能解决挑战性问题的精英人才。

中国

2020中国教育的政策力度远超往年,我们简单梳理一下。

关键举措: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是目标,教育均衡、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是前提。

行动特点:今年的教育政策与国家行动有两个特点,一是方向清晰,无杂音;态度坚定,动真格。二是一边反腐一边改革;一边治乱一边激活。


政策设计有三个关注点:

1. 教育均衡动真格:

全国一盘棋:义务教育划片招生,摇号上学,公民同招。

2. 提高质量成共识:

五中全会教育有一个论述,核心在于“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这是历届公报第一次把“高质量”作为核心来表述。

什么是“高质量”?我们的理解是这五个方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老百姓满意——高公平、低成本、轻负担;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教。

3. 整合突破抓关键:

我们截取一个时间段为例:

9月24日,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
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10月15日,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10月15日,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10月18日,主席令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可以看出,关乎核心课题的“教育上位政策”,出台堪称重磅而密集。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政策的指向:升级总目标,抓住“牛鼻子”,走向高位平衡——深度而系统的教育转型,已经不仅仅是以往“中央政策引导,各地量力而行”,而是成为国家战略“必须翻过的山坳”。

第三个部分,我们整理了2020年海内外发布的基础教育趋势学术报告,在这里只呈现和学校变革相关部分。
 
3月
DETT宏观展望:新冠疫情背后,学校教育的新生态正在加速到来

1. “学习型家庭”成为教育的“最基础组织细胞”;
2. 课堂教学大规模实现线上线下交替或同步;
3. 学生走向更大程度的自我管理和自组织;
4. 学习方式加速多元化,并向任务式与挑战式进阶;
5. 学习内容将实现教材与世界的深度串联;
6. 云上学校成为趋势,学校向课程与资源平台转型;
7. “自然与健康”成为贯穿教育始终的基础主题;
8. 全社会追求更有伦理的科学教育;
9. 培养目标真正直面学生解决问题与应对挑战的素养;
10. 教育新评价被国家意志和技术进步推动,告别全民知识应试;
11. 技术工具的熟练运用是教与学能力升级的前提;
12. 学校组织形态走向更灵活、更有效率、更有温度;
13. 区域教育重塑反应能力、统筹能力、研究能力、整合能力、评价能力。
 
4月
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2020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分析

1. 学校教育创新有五大挑战:
扩大和保持创新;数据隐私;教与学变革;教学法和技术差距;数字公平。

2. 学校教学变革有五大趋势:
学习者作为创造者;数据驱动实践;个性化学习;社会情感学习;培养未来领导者。
 
5月
北师大张志勇教授: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六个走向

1. 价值形态的变革;2. 存在形态的变革3. 课程教学形态的变革4. 组织形态的变革5. 技术形态的变革6. 管理形态的变革
  
7月
蓝象资本:2020体制内外教育场景深度融合四大方向

1. 在线直播融合教学服务
2. 移动化重塑学习场景
3. 数字化革新教材教辅
4. 信息化赋能全产业链条
 
9月
OECD最新报告:未来学校生态的四种图景

1. 学校教育扩展:从学习者而言,除了知识和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教师而言,分工将更加专业化。

2. 教育外包:各种形式的私人和社区计划,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甚至替代方案。

3. 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学校将成为更广泛的、动态发展的地方教育生态系统的中心,通过各种形式规划学习机会,支持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学习。

4. 无边界学习: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努力的方向:依托技术与机制的进化,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这个部分是对本届年会全部内容结构和内在逻辑的梳理,构成2020年基础教育重建生态的前沿样本、多维透视和行动建议。


本次年会共召开20余场主题峰会、16个区域论坛,呈现近500份一线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报告。

主办方蒲公英教育智库,一直坚持八个字的文化表达:随风撒种,落地生根。“重建学校生态的11个关键力量”,正是这次会议的关键信息:2020全球教育创新,“风”的方向是什么?“种”的基因有什么?“地”的肥瘠差异何在?“根”的疏密带来怎样不同的生长?


主论坛“重建教育价值”,指向教育的价值支点、核心逻辑和未来走向。


时代的不确定性,首先表现在全社会价值体系的模糊;教师和学习者普遍存在的思维混乱,其根源总是教育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混乱;当这个时代海量的信息如同“择人而噬的洪水”,我们幸运地拥有坚固的河堤,即人类文明的价值系统。

所以,今天的教育人需要去读懂现代社会的基本支柱,去解答生命与成长的核心课题,去看见素养与情感背后的育人选择,去发现灾难带给人类的必要反思与启迪;我们需要站在今天看未来,站在未来看教育,洞见全球教育真实的可能……

价值的力量在于,当一线教育人回到文明与教育的底层逻辑,回到那些最根本的原理和隐于内在原则,就能在学校实践中吹糠见米,举一反三,去伪存真,看见本质。

学生论坛“告诉你我的学习,告诉你我的世界”,指向重新理解学习者。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潜力很少被真正打量,去做科学的分析、深度的理解、有效的调动。教育界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总体上显得扁平、单薄甚至偏颇,我们急需听他们站在不同的“本我”讲述自己,告诉这个世界,下一代最真实的问题、感受、需求和可能在哪里?


正如本次年会演讲嘉宾王崧舟老师所说: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我的,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

我们真的理解学习者已有的深度和广度吗?重新发现儿童,重新理解学生,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最强音,却又是行动的最弱项——原因在于文化的惯性、人性的弱点,甚至还包括资源的不足;但行动其实可以很简单:蹲下来,学会倾听,学会接纳。

家长论坛“建设学习型家庭”,指向教育回归家庭生态的路径、策略与方法。

家庭本来就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我们研究并首倡“学习型家庭”,并认为这才是一个孩子“居家成长”的最好生态,也是一家人终生陪伴的最好状态。

道理很好懂,到底怎么做?蒲公英教育智库归纳了“建设学习型家庭”的七个要点:

1. 家庭管理,把“硬通货”(硬办法)变为“软通货”(智慧的办法);
2. 绝对信任,让家庭总是“透明态”;
3. 家庭成员彼此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4.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人生的“目标感”;
5. 创造一切条件多买书、多读书;
6. 利用一切机会真实相处,彼此介入对方的生活与世界;
7. 在自己最关心的事务上“互相利用”。

区域论坛:改良生态,需要更开阔地洞察区域教育的政策框架与行动样本。

我们发现,近年教育创新的优良成果,教育改进的引领示范,中国基础教育呈现个性与共性兼具的多元立体样态。然而东西南北中,中国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发生“高地效应”,即一个区域内优质教育的集群式涌现,以及“森林景观”,即同城同区不同特质的学校各领风骚。

为什么?原因在于以县市区为单位的“教育生态改良”:当政策、机制、人才、投入、观念、氛围、思路等要素齐头并进,无论学校还是区域,抓住这些要素,展开系统优化,就能重建教育生态的高位平衡,走向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整体办学的高质量。

“中层领导力”主题峰会,指向“学校教育大厦的四梁八柱”如何正确发力。
优秀的中层领导力应该包含三个维度:承接愿景,协同周边,营造势能。承接愿景:学校中层需要密切关注教育时代愿景、学校整体愿景和部门发展愿景;认真分析本部门专业领域的理论动态、实践趋势、学校目标、现实可能;时刻保持和上级的紧密沟通,信息畅达、智慧叠加……

协同周边:中层要善于各部门联动,彼此打通,共享价值;要以职能协同嵌套、资源联动共享、课程一脉相承等方式,放大学校的整体价值。

营造势能:中层要学会以部门为基础,打造学习型组织,提升专业高度,营造“飞轮效应”,提高团队的学习势能、专业势能,不断增强团队的行动势能。


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场景革命”,中外教育正在萌生的这场校园变革,是学校真正走向“学为中心”的场域保障。

人是环境的产物,场景是学生的另一个“老师”,甚至还是越来越吃重的那位“老师”。当学校通过场景空间、场景技术、场景内容、场景与人的整体设计,实现了学习的时空延展、方式多元和效能增幅,它所带来的全新场域生态,必将有力规划整个学校的行动生态,助推全员走向“学习的革命”。

“一班一世界”主题峰会“班级小气候”,指向那些贴近学习现场,关乎生命成长平衡与幸福的,人人有体感的“教育温度、湿度与土壤”。

“问世间,情为何物”,这是《新校长》杂志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课题源于一个日益明显的青少年特征:情荒。即80后到10后这个独生子女的世代,普遍在关乎意义感的公情能力、关乎同理心的共情能力、关乎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能力、关乎心理健康的情绪能力等方面,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原因,面临相对缺失。所以教育有一个迫在眉睫的使命——“还情”于学生,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情甚至浓情”之人。而这个任务,班级,比家庭更有力量;学生时代,比成人之后更有效果。

“国际青年教育者论坛”,指向学习方式的全球变革,也指向青年教师的生命成长与共同学习。

青年教师是创新创造的主体,而“终生学习”才是创新创造的根基。由此带来学习方式的推陈出新,才是教育生态进化的“营养液与催化剂”。

这场会议有两个目标:

一是探讨学习方式的目的,帮助学习者解决真实的问题、学会合作的能力、沉淀优秀的品格,驾驭多样的工具,为生命留下色彩,为教育生态注入细节。

二是期待青年教育人在相互打量、彼此协同中,建构新的教育者生态——世界如何存在,我们就如何学习;我们如何学习,世界就如何存在。

“小学课程周”,“中学课程周”,共计十场学科峰会,呈现了上百位名师紧贴教材与学科逻辑的示范课,以及专家解读。

一线教育人正在向纵深追问,教材与世界是否打通,如何打通?课程与素养是否连接,怎样连接?思维与情感是否流淌,以及流向哪里?

正如演讲嘉宾张宏伟老师所说:我们要帮助孩子看见更丰富、更完整的世界,因为:看见文化,才会成为文化的人;看见完整,才会成为完整的人;看见世界,才会成为世界的人;看见未来,才会成为未来的人;看见美好,才会成为美好的人。

一线教育人还在追问,学校课程如何从基于事实性知识、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基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课程架构,走向统一化和差异化相协调,个体立场、身心体验、开放动态、师生共同研发创生的“课程”?这是谢家湾小学刘希娅校长提出的思考。

“智库发布——2020全球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

智库作为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专业第三方,一定意义上也决定了这个领域行动的准确、通达、繁荣与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协同力量。比如企业组织管理领域的麦肯锡,他们比企业更懂企业;财税领域的安达信,比任何的财务总监更懂财务;法律领域的事务所,比每一个当事人更懂法律;甚至通讯设备领域的华为,也比用户更懂系统设计……智库型的服务机构,很多时候是撬动一个领域卓越发展的支点。

“时代旋律——教育向善,企业向善”。

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也不只是政府和社区的事情。这个时代一个人受影响最大,受教育时间最长的地方,归根结底在社会;而在一个商业主导的社会,受企业所带动的潮流影响最大。教育如何推动企业向善,企业如何帮助教育向善?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涌动的潮流。

这是每一年风向标的惯例,向教育人推荐“年度十本书”。

2020年度十本书,我们希望传递的价值是——“内化时代责任”。


看见时代,看见方向,看见趋势,看见学校生态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我们需要看见自己。10本书10个“理解”,通过对古今文明、天下大势、未来风向的理解与内化,让我们明晰责任,追求可能。

理解世界:理性、科学、人文、进步的观念,是这个世界需要重申的启蒙。


现代社会无数文明坚守者坚守的是什么?教育究竟在教什么?一个国家真正繁荣强盛的基础是什么?这本书告诉我们,是启蒙运动以来全世界共同持守和不断完善的四个文明支柱,也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价值:理性、科学、人文、进步。


读完这本书,整个现代文明的脉络与细节,将被你集约储存;现代人头脑中的无序和混乱被这本书理得清清楚楚,帮助你走出恐惧;我们甚至会重燃对时代的热望:面向未来,个人、家庭、组织、族群、传统、现代、家国、人类、生态……是能够做到兼容与平衡的,只要我们去掌握人类已经发明的那些思维与行动工具,并致力于回应“人类待完成的工作”。


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后,中国的第二次改革高潮,将带我们走向哪里?


中国为什么必须改革,新时代中国改革的逻辑是什么,现状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在党政关系、央地关系、政商关系等方面会走向哪里?在“反腐败”、“脱贫攻坚”、“技术赋权”、“国企边界”、“社会重建”等领域会如何作为,在“一带一路”、“地缘政治”、“中美关系”、“大国外交”、“文明冲突”等方面,我们的价值观与行动是什么?


一本书,补齐了教育人急需的关于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学大课。


理解时代:时代的脆弱性与反脆弱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同步增强。


本书作者还写了一本书:《黑天鹅》,告诉我们时代如此脆弱、不确定和随机;而《反脆弱》进一步告诉我们:风会吹灭蜡烛,也会使火越烧越旺——我们该如何学会利用时代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特征,看见脆弱性的另一面,并从中获益?


在不确定性中,教育的使命正是帮助学生驯化、主宰、征服那些看不见、不透明甚至难以解释的事物,怎么办?期待你读完这书,去学会应用那些原则和方法。


本书对教育治理最有启发的一句话是:解决一个真实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然而一个复杂系统并不需要复杂的管理机制,以及错综复杂的政策。事实上,后者越简单越好。

 

理解教育:以“教育之眼”看永恒,以“永恒之眼”看教育。


这本书可以让你对教育的理解更加纯粹、干净和清晰。作者李政涛,本次年会主论坛的演讲嘉宾。这也是政涛教授他的一本随笔录,以永恒为坐标,关于教育的那些哲学灵思、价值片段与智慧火花。


摘取一段:教育是一种具有生长力的召唤和应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召唤和相互应答。人间的教育,常常听到的是没有应答的召唤和没有召唤的应答,看到的是听不到召唤或应答的焦虑和失落。

 

理解学习:为了增长智慧和本领的学习,成人和孩子如何学而得法?


过去几十年,关于学习科学的研究,已经突飞猛进。然而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还处于未普及阶段。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


学习究竟是什么,有六个维度:


- 学精第一:怎样刻意练习才是好的?

- 学广第二:决定一个人批判性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水平的,取决于你拥有多少“自由技艺”,需要“功夫在诗外,深度对广度”。

- 创造第三:创造的“脚手架”,是发散思维、借鉴能力和连接水平。

- 策略第四:学会自学,才是真正管用的学习。

- 兵器第五:“研究”才是最好的武器,研究的目标是“当前的科学理解”。

- 无为第六:最高水平的学习,如庖丁解牛般自然而然。

 

理解学校:理想的教育,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这是今年出版的最好的学校创新案例书籍。美国萨米特公立学校,这所学校被美国媒体评为最优秀、最具挑战性的高中。校长黛安娜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办学理念:注重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反思,旨在培养所有的学生考上大学,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工作环境,并过上有经济保障的、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他们是如何环环相扣地做到的?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


理解校长:斯坦福大学原校长的领导力讲义。


我读过的“领导力”书籍很多。完全站在校长角度,提炼得如此系统,贴切有力的,这是第一本。


本书围绕“校长领导力十得”展开:


1. 谦逊,有效领导力的基础;2. 本色与信任,有效领导力的核心要素;3. 服务型领导力,理解谁为谁工作;4. 同理心,塑造领导者与组织的秘诀;5. 勇气,为学校与社区挺身而出;6. 合作与团队配合: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7. 创新:打开战略与学术成功之门;8. 求知欲:为什么终身学习至关重要;9. 讲好故事,愿景沟通;10. 关注有意义的人生,留下有价值的遗绩。

理解教师:教师如何才能主动参与学校的变革行动?


学校为什么变而不动?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决定教育”,这才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这本书站在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深度案例为样本,描述了阻碍学校变革的原因:教师没有参与感。怎么办?如何推动教师主动参与并引发“相乘效应”,这本书有系统和细节的阐述。

 

理解未来:为何教育者必须作出改变?


这是一本教育人站在未来去发现的“教育的未来简史”,包括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 数字化一代的九大学习特征;

- 2038年的教育和学习;

- 现代学习者所需的八大能力;

- 教育者的十一个新角色;


这些话题,是不是对教育工作者很有吸引力?因为作者教育内外的跨界身份,所以内容既不局限,还有一种专业的深刻预见。


本书的写作很像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学习设计,也很“未来”:各种小结、梳理,尤其是训练,同时每一个部分附带资源链接。

 

理解人生:从有限思维走向无限思维。


当你认为人生是“有限的游戏”,就会倾向于抓住固定的成果、已有的流程、标准的答案;认为人生是“无限的游戏”,则倾向于持续升级、边界跨越,拥抱未知。有限与无限思维所带来的哲学思考和实践分野,对所有人都是重要的启蒙;对教育人来说,更是迫在眉睫的启示。


当教育在生态的背景下重建,倡导我们融入“无限的游戏”,有着大道至简的真,上善若水的善,生生不息的美。我们的一生,将活得宛如永无终点——正如教师职业的本质特点。


这就是2020年度十本书,让我们一起看见自己的责任。
本次全部的报告内容,既是历史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的教育课题,也是2020年文明演进与教育创新之风所吹拂的方向。
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教育会继续进步,下一代将走得更远;如果没能处理好,一代人就会掉进坑里,成为“被消耗”的一代。
借用今年最具感染力的一句话:时代的尘埃,落在教师和学生身上,就是一座山。教育改革者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抓住和制造时机,减轻改革的阵痛,让历史的车轮,少激起一点尘埃。
面对这样的时代,真正的教育人唯有重温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
-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推诿到未来;- 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



作者:李斌来源:本文整理自作者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演讲



xingjiaoshi@dett.cn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