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为卓越教师的五项修炼

张祖庆 星教师 2024-03-19



讲到语文教师学科研究力的五项修炼,我画了下图的五角星来概括,主要包括: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研究教材,寻找密钥;研究明师,超越自我;研究学科,重构课程;研究表达,分享成果。




研究儿童,发现儿童


我先从小说《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说起,讲的是法国帝乐小学教师罗伯特,在学校教了37年书之后光荣退休。乍一退休,他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学生名册,把学生的名字一个一个圈出来,准备实施酝酿了37年的报复计划。


其中有一个叫勒康的学生,当年让罗伯特出尽洋相。原来罗伯特语文教得不错,可是数学教得特别烂,尤其是7×7,他不知道怎么算。勒康在教育局领导听课的时候,突然举手,问道,老师7×7等于多少?罗伯特瞬间慌了,念道,7×7=7×10=70,7×3=21……一阵紧张之后,把窗台边的金鱼缸都给弄倒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场景:



虽说是小说场景,但现实生活中因为缺乏研究儿童,缺乏研究学科,导致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真的有不少。


所以我觉得一个教师,要想教好书,学科研究力的起点应该是对儿童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对儿童的认识是远远不足的。而日本教育家河合隼雄说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广度和深度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这是一个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的广阔宇宙,甚至把它破坏得无法复原。


  • 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能力


所以,真的要蹲下来,认真地研究儿童。我们可以借助各种著作,心理学、教育哲学以及脑科学研究儿童。再往小里深入,比方说我在新接一个班级的时候,会做这样几件事情:


(1)一分钟词汇量大比拼。一分钟,你能写出多少有意思的词;

(2)一分钟课外书清单大比拼;(3)给你的爸爸妈妈贴三个标签,你会写哪三个词语;

(4)把这一堂课写成一篇文章。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我认为一个儿童词汇量的边界就是他智力的边界。“一分钟课外书清单大比拼”是为了解他的阅读,而“三个标签,形容爸爸、妈妈”可以了解他爸爸妈妈的样子,写文章可以检测语言基本功。这就是我第一堂课,也是我研究儿童的一个起点。



研究教材,寻找密钥


第二个维度是什么呢?研究教材,寻找密钥。每一个教材都是一扇门,教师需要找到这扇门的密钥,通过密钥领着孩子走进文本的深深处。关于寻找密钥,我有三个关键词:


  • 梳理


分类梳理语文要素;分类梳理写作序列。


※   各年级阅读理解与方法的要点


※  关于复述


※  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 理解、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 对比


不同版本对比,对比要求;新旧课文对比,对比编者做了哪些改动;选文原文对比,并追问,深究课文,这一点尤其重要。


  • 细读


抓住课文的矛盾处细读;抓住课文的反复处细读;抓课文易被忽略处细读;抓课文疑惑处细度。


例:《唯一的听众》打假记


我要重点跟大家分享的是抓疑惑处细读。《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写得很小清新,蛮感人的。的是音乐学院的教授,长期扮做耳聋老奶奶,某天见到一个小提琴拉得很糟糕的孩子,却鼓励他拉得好


作者是谁?署名落雪。而落雪是谁呢?我立刻去百度上搜,结果发现所有搜索结果都显示落雪原名郑振铎。当时我就产生了怀疑,郑振铎的文字风格应该不是这样。于是,我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我找到了《唯一的听众》最早出处——上海某个教材,再到温州的郑振铎纪念馆,找到与之相关的文字和书,但都没有找到落雪就是郑振铎的依据。


我还找到了一本有意思的书——《20世纪中文著作者笔名录》,发现郑振铎的所有笔名里没有落雪两个字。


后来,我从一个编辑那里了解到,《唯一的听众》最先发表于2006年的《女友》杂志。于是通过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先生找到这期杂志,里面确实有这篇文章,而且《女友》杂志只刊登原创作品,但这个时候郑振铎先生已经过世多年了。所以,《唯一的听众》一定不是郑振铎写的。


我把整个侦查经过写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结果你猜怎么着?落雪现身了,真正的作者是岳永利先生。一个文艺青年,在北京一家石油公司担任人事高管。于是,在得到本人确认之后,我把百度里《唯一的听众》的作者更名为岳永利。


由此可见,每一个教师都要用心地去研究教材,细读教材,解读教材,走进教材的深处。



研究明师,超越自我


大家可能关注到了明师的明,我写的是明白的明。为什么要研究明师?真正的名师一定是明白之师。


如何去研究明师呢?我认为是有方法和窍门的。


经常会有年轻教师问我,张老师,为什么听了那么多公开课,我的公开课还是上不好?我回答,原因就在于你听了太多的课。为什么?因为你听了1000堂公开课,提升的也许是听课水平,而听课水平跟上课水平有时候不是同一件事情。


公开课应该怎么听呢?三个关键词——盯、关、跟,盯住他,关注他的一切,跟牢他。



我曾经研究过贾志敏,学习他的严谨;研究于永正,学习他的智趣;研究支玉恒,学习他的创造;研究薛法根,研究他的清简。



读他们写的所有文章,听他们所有的课,有选择地模仿。把他们的课堂实录还原成教案,或者放在一起专门研究开头,对话,读写结合……


甚至跟他们进行同课同构。同课同构就是原原本本地模仿他们的课堂,然后录下来,两者进行对比,看看同样的教案为什么我的效果出不来,他的效果这么好,差距在什么地方。


  • 课例研究三字诀


全。全程,从早期成名作开始研究,一直到后期,你会发现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在悄然发生变化;全面,将其讲座、课例、文章全方位地研究。


深。深刻地领会,切记浅尝辄止。


炼。提炼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锤炼。


你对名师的研修力,决定了你能在教学艺术攀登之路上走得有多远。



研究学科,重构课程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上一节又一节精彩的公开课,那么他无法成为卓越的教师。卓越的教师必须要有全局的学科理念,大的学科观。因此,他必须去做课程,唯有课程能够引领着我们走向深处。


那么怎么做课程呢?一个草根教师要先从上好一个个课例开始,慢慢地积累。


我从2004年开始尝试用电影指导作文,发现非常地有意思。于是尝试系统地开发电影课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萌芽状态到课程意识的觉醒,再到系统地开发,最后升级到将电影与整本书整合在一起。



我又开始思考,语文怎么样才能带着孩子们全方位地成长?于是搭建了沉浸式母语课程框架,主要包括诵读、阅读、写作、亲子四大支柱课程,方式是通过云端实现。


未来,我们会做中国城市走读系列课程,还会出版读本。主要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成都、重庆、镇江、绍兴、厦门、福州、徐州、青岛、武汉、洛阳、开封等等文化名城,以文学读本和文化读本加上研学系统架构的形式,给孩子们更好的母语教育。



研究表达,分享成果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把自己的所做写出来,而且要把它说出去,分享给更多人。


曾有年轻教师问我,张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论文题目,让我能够获得一等奖。我问他,你最近在做什么尝试?说不上来。


那写什么?三句话:


写我所做,做我所写。你就用心地去写这一段时间正在做什么,然后把写出来的做好。


写我所想,想我所写。把自己心心念念的东西写出来,写出来之后反反复复地去调整,看有没有写到位。


我写文章,文章写我。表面上看是你在写文章,实际上是文章在成就你。


越剧《班昭》里有一句唱词:


从来学问欺富贵,好文章,出自孤灯下!


后来我想想,托尔斯泰、毛姆,都是学富五车又是个富豪,跟做学问无关,


所以我改成这句:


从来学问欺浮华,好文章出自孤灯下。



五项修炼以外,还需要定力


回到主题学科研究力五项修炼,我觉得除了上文提到的五个维度之外,还要加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作家杰克·凯鲁亚克说——任何时候,都有太多东西要学,太多东西要抛弃,太多东西要参与和反抗。


同样的,台湾哲学家唐君毅先生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有些东西,我们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些世界或中国之名人,我不必求认识;有些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聚会,我不必去参加;有些哗众取宠的讲演,我不必听;有些浮游无据的文章,我不必看。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所为。而有所为是凝聚到心灵的开始。


这是一个充满着诱惑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如果注意力过于分散,你就无法聚焦到自身,所以一定要凝聚到自己的心灵。


无论研究儿童,研究教材,研究明师,研究学科,研究表达,我们都需要定力。唯有定力,你才能够挖出一口井来;唯有定力,你才能够“板凳甘坐10年冷”;唯有定力,你才能够“不管东西南北风,我自坐在语文中”。


这些年,新名词满天飞,常常搞得一线教师不知所措。我说,不要管太多的新名词,语文这门学科只要抓住了大量阅读,痴迷写作,语文便教好了,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扎根的姿态。



本文来源于张祖庆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小学课程周主题日的演讲内容整理

作者 | 张祖庆(杭州·谷里书院创始人)

编辑 | 阿加

排版 | 阿薇



xingjiaoshi@dett.cn尊重原创,请勿一稿多投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