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师备课,请学会先问四个问题

魏智渊 星教师 2024-03-19



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备好一节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用一辈子来修炼。不夸张地说,很多教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摸到备课的门槛,一直在门外徘徊,停留在“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状态。那么,作为一个新教师,怎么让自己从一开始就少走弯路,进入正确的跑道呢?

 

这就需要训练一种能力,对自己纷繁的思绪进行整理,对手头丰富的材料进行梳理。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框架感。框架是一种束缚,然而,正因为框架,我们才能够“放弃漫步,练习舞步”。

 

怎么建立一个简要的框架,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呢?不妨在每一次备课的时候,问自己四个问题。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完整的备课内容。

 

这四个问题是:

1. 教什么?

2. 用什么教?

3. 怎么教?

4. 怎么知道教会了?

 

这不是一个舒适的过程,而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

 


教什么?

 

新教师备课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直接思考“怎么教”。事实上,最重要而且通常最难的,是确定“教什么”。

 

当你教一篇课文的时候,你并不是在教一篇课文,而是在教教材借助课文承载的“知识与能力”。


一篇课文,就像一栋房屋,你不是要把房屋的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记住房屋的每一个细节,而是教房屋的内在结构,以及结构背后的力学原理。


因为学生最终要形成的能力,是自己能够用相似的材料,甚至不同的材料搭建房屋的能力。房屋的内在结构和力学原理,就是我们所谓的“知识与能力”,是真正的“教什么”,或者说教学内容。

 

同样,当你备一节数学课的时候,你以为教什么就清晰了?哪怕你教的是简单的加减法,本质上教的也是加减法的原理和模型,而不是机械的运算程序。一旦忽略了研究“教什么”,就必然地走向机械教学,走向死记硬背。

 

敲黑板,划重点——研读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是备课中最重要的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

 

第一步:根据教材、教参、课后习题、单元说明和单元练习(或语文园地),以及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

 

简单地说,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战略定位,根据教材、单元说明和课后习题进行精确定位,通过教参和单元练习进行补充完善。举个例子,如果你教的是低段语文,那么,在处理课文教学时,课程标准会帮你进行战略定位,明确识字与朗读是核心教学内容,这就避免了你在精确定位时过于聚焦于文本解读。

 

第二步:根据研读结果,清晰地书写教学目标及知识清单(即“确定教学内容”)。在这里,我将教学内容分为教学目标及知识清单。

 

要训练准确地书写教学目标,然后再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知识清单。换句话说,知识清单,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例如,如果教学目标中有一条是“理解秦帝国灭亡的原因”,那么,知识清单中,就不只是将灭亡原因具体化,同时也包含了相关的事实性知识。例如,秦帝国是什么时候灭亡的?诸如此类。知识清单会明确地说明,教材中的知识具体有哪些,掌握到什么程度。

 

有困难是吧?可以先罗列应该掌握的一切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序列化,变成教学目标和知识清单。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对知识清单进行排序。

 

怎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呢?通常建议,参照干国祥老师《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的“有效教学框架”,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A类目标,是学生自己能够通过自学完成的基础目标,除了小学低段外,在语文教学中,一般的字词知识,以及课文基本的朗读和概括,都是基础目标。基础目标,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但不是课堂上的重点。


B类目标,则是一节课真正的核心目标。在语文课中,往往跟语言形式有关;在数学课中,往往跟核心概念有关。例如,“理解外貌描写在人物塑造中的功能”,或“理解加法应用题的四种模型”,都是属于B类目标。


而C类目标,则往往是延伸拓展目标,也不是重点。有时为了延伸拓展或深化,有时是为了与生活生命相关联。在语文课中,与主题相关的思想道德目标,往往就是C类目标。

 

知识清单的分类排序,可以简单地以“需要加以记忆的知识”和“需要加以理解的知识”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某种顺序进行排列,例如优先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或脑图等。

 

“教什么”要确定不容易,上面讲的,已经够烧脑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然而,框架的意义,就在于帮你找到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努力搞清楚。每次搞清楚一点点,就进步一点点。

 


用什么教?

 

如果已经确定了“教什么”,是不是立刻就要教了?不是,还要研究“用什么教”。

 

当你要教学生理解“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这一对概念,该怎么教?你不能只是让学生把概念背诵下来,然后予以解释,再举几个例子,就算教完了(多数人可能还真是这么教的)。


但是,你也可以选择一个两难问题用于课堂上的讨论材料,例如:一枚大规模杀伤性的定时炸弹隐藏在你的居住地并即将爆炸,且导致半个城市的人伤亡,知情者已被你羁押,你是否应该使用酷刑来审讯?

 

通过这种讨论,学生真正地理解了“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概念。那么,这则材料,就是你用来教的材料。你不能把核心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生,以为他就能理解。

 

因此,你得精心选择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也经常被称为问题、情境、场景、资源、经验……

 

对语文来说,它可能是课文、问题、引入的文字材料、情境,在这里关键是“大问题”。对数学来说,它可能是习题设计,是应用场景的设计或现实问题。对文综来说,它可能是相互冲突的材料,可能是大问题。对理综来说,可能是有方向的观察,是精心设计的实验,与常识相悖的现象。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能引发深刻的认知冲突的高价值的资源或经验”。这些资源或经验的目的,是与学生的原有经验形成深刻的冲突,以便使新经验(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建构成为可能。

 

这是不是很难?这甚至是教学设计中最难的部分。新手的典型反应,是直接将知识喂养给学生,结果,只是“穿肠过”,却没有留下东西。而高手,则是通过相关的材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帮学生建构起生动的观念。

 

然而,哪怕是新教师,也可以一开始就努力像高手一样思考问题呀。

 


怎么教?

 

确定下目标,准备好实现目标最好的材料,就可以开始“做饭(教学)”了。

 

书写教学流程或者说“教案”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编程行为,即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编制一套高效的程序,以确保输出符合预期。

 

新授课、练习课,是不同的程序;阅读课、写作课,是不同的程序。高手往往存储了丰富的程序,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程序并进行微调。而且,偏于工具性的语数外学科,偏于知识性的文理综学科,偏于技能性的艺体学科,在程序上是有差异的。


对新教师来说,说明不同的程序可能为时过早,但是,可以建立一个通用的简化程序模型,然后在处境中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这个简化模型,可以称之为“问题解决”模型。

 

问题解决模型很简单,分三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步:提出问题。


正确地提出高品质的问题,是教案设计的起点。而要正确地提出高品质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两点:


1. 问题必须是“真实的”;

2. 问题必须是“大的”。

 

问题必须是“真实的”,不是指问题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而是指问题必须是背景化、场景化,或者说有语境的。也可以说,问题包含或制造了真正的冲突,是原有经验无法解决的。

 

问题必须是“大的”,是说问题必须指向核心知识,或者说,问题跟教学内容是高度相关的,只有理解了教学内容,问题才能被解决。换句话说,一节课,应该提出一两个大问题,着重解决。零碎的知识,都必须被整合到大问题的逻辑里。

 

第二步: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首先是分解问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将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分解为连续的“问题链”。这些问题,有些是信息性的,有些是铺垫性的,有些是关键问题,有些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总之,有秩序地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大问题就解决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分解后的关键问题,经常需要引入或形成一些新知识(观念、概念、定理、公式等),这些新知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掌握的,是真正的学习内容。

 

第三步:解决问题。


问题被分解后,逐一探索解决,最终大问题就被解决了。在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运用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最后一步。

 

这一个过程,也经常被称为“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其中的浪漫阶段,是通过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的阶段,即“为什么”阶段;其中的精确阶段,是通过问题探究,形成知识,或者将知识秩序化的过程,即“是什么”阶段;其中的综合阶段,即解决了问题,将知识化为经验的阶段,即“怎么办”的阶段。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或者上述的问题解决流程,甚至可以在一节课内反复出现,让课堂形成某种节奏感,或者形成模块。一节课,也可能是由几个小的问题解决模块构成的大的问题解决模块。

 


怎么知道教会了?

 

上述几个阶段,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成熟的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及程序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在场了。不过,这种在场,是一种虚拟的在场,是对学情的估计。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

 

因此,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练习与检测,这可以清晰地反馈教学情况。

 

练习和检测本质上是对知识的运用。

 

要借练习和检测弄清楚学生的掌握情况,练习和检测的设计就要比较科学,包括:


1. 尽可能穷尽所教知识的类型;

2. 尽可能设置完整的难度梯度。

 

将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再根据学生的可用时间,就可以设计出题量适中、类型全面、难度有层次的题目了。另外,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增加选做部分,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当然,习题设计不只在课后;实际上,课前也可以有,叫预习单;课中也可以有,叫练习单。

 

这四个问题貌似很简单,但要做到,则是一辈子的事。新教师一开始备课的时候,难免照猫画虎,得其形而难以达其质。这没关系,所有的学习,都源于模仿。按照这个框架反复练习,不断地追问和检索资源,终有一天,会形成专业的备课框架,随心所欲,不逾矩。


来源 | 《星教师》2020年1月刊
作者 | 魏智渊
编辑 | 阿薇
排版 | 阿薇


xingjiaoshi@dett.cn尊重原创,请勿一稿多投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