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双减”后的作业怎么更轻量?他们这样说
Q
到底什么样的作业才是学生认可的作业、老师认可的作业?
刘善娜:有两个特征:一是有底线, 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知识技能的练习“底线”;二是有空间,有比较大的表现(表达)空间,可以个性化地呈现自己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展现,这对孩子而言就多了趣味。
向仕龙:无论是教学还是作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有所认知,当教育变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就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要带来一种全新的气象。我们提倡有效的作业,不做无用功, 老师达到教学目的,学生达到认识目的。基于有效条件再从中发展与延伸,如果连最根基的学习都无法实现,作业自然也成了无效作业。
Q
判断作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什么?
刘善娜:传统作业,判定的指标一定是正确与否。探究性作业,一般有三层指标,一层指标对应一颗“☆”。第一层指标考查的是学生的解答是否提供了一个比较正确的“有一说一”的答案;第二层指标考查的是回答得是否完整,考虑是否全面;第三层指标考查是否有“创意”,有自己的思考,有多样的表达方式等。
向仕龙:我认为最重要的指标是“有效”。有效的作业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与否,更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上升到学习态度、价值观乃至终身发展的意向和程度。
Q
如何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
刘善娜:要提高作业设计能力,简单地说分三步:首先,要有正确的作业观, 认识到作业的价值;其次,要认真解读和解答教材中的习题,把握教材习题的设计意图,并结合学生的解答情况形成一定的习题设计与作业解答的学情预测能力,能够看到一道题,就了解学生大致会出现几种能力层次或者解答方式;最后,是根据作业的“保底线”和“大空间”的原则去一次次尝试作业设计。
向仕龙:学校教育的目标首要的还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当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各种不同的新情境时,最有效的学习就发生了。我们要像研究课堂一样去研究作业,“以学定教”使我们的课堂逐步转型,同样,作业也需要转型。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设计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作业。
Q
如何看待那些非常规作业的形态?
刘善娜:一般我们会说,作业,及时反馈才有效。我觉得,那是针对有明显对错的传统作业而言。其实长作业也好,非常规作业形态也好,一般都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去完成的开放性作业,没有封闭单一的答案,重在体验、重在过程经历。
向仕龙:我们也曾经历过每日一布置的短作业、一周布置一次的项目作业、一学期一次的长作业。无论形式和内容上是怎样的,其实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补充,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在这个理念上对作业进行强化,通过客观的比较,进一步认清每一次作业设计的目的,同时也是让老师们反思以往的作业设计,从而更新作业设计的理念。
Q
“作业不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而是学习的反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刘善娜: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思考我们可以从作业中看见什么?首先,能看见学生作业的习惯,他们是认真抑或敷衍,书写整洁抑或潦草,甚至能在作业计时中看到孩子解答的速度;其次,能看见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率能反映出学生对这一类题的把握水平;另外,如果是探究性作业,还能看到学生的独创性,看到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所表达的个性化的理解。
向仕龙:作业是学习的反馈,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可以说就是“找错误”。作业中的错误,反馈的是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作业找到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取得一次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对的作业是一次“低效”甚至“无效”的作业,是教师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或者说“不恰当”的学习任务。因此对于作业的评价, 应该两“重”一“轻”:“重”学生作业的态度和作业的过程,“重”学生对于错误作业的订正和追踪,“轻”作业对错率。
作者 | 王月芬(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刘善娜(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校)、向仕龙(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编辑 | 花怜排版 | 花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