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国双:当《红楼梦》“撞上”数学概率,会擦出什么火花?

2015-11-12 潘国双 星教师

潘国双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任教于北京市十一学校。他将大学数学知识融入中学课堂,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深受学生喜欢。曾分别指导两名同学在2011年与2012年获得“丘成桐数学奖”。


”才能从中舀

老师要有“一缸水”才能舀出“一碗水”给学生

出“一碗水”给学生

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三角函数?”

老师:“因为要考。”

学生:“学了有什么用?”

老师:“学了可以应付考试。”

这是我在上学时斗胆问过老师的一段话,当然,我现在还想起当时老师回答我的时候非常诚恳,即便这样我心里还是不太服气。结果,我就让我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去问他的数学老师,结果他被骂回来了。这是发生在20多年前的事情,现在我们如果回答学生这样类似的问题,我想学生可能就不学了,因为他们很有个性,他觉得要学这个东西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去学。所以,鉴于目前学生的状况,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呢?作为老师,我觉得我们不仅要能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而且还要回答得好,让学生迫不急待就想学。

于是,我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从教材作为突破口入手,让他们在教材上能够找到答案。

以我教材中的例子,三角函数可以这样来引

第一个例子是“弹簧作用下小球的振动”。我完全按照物理课的模式,让学生当场做实验。让他们根据进入不同时刻小球的高度这个实验数据,在平行直角做出小球的高度和时间关系的散点图。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小球的高度是周期性变化的;第二个例子,我们又从物理学跳到了天文学知识——大家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是一日,东去春来是一年;第三个例子是地理现象——潮汐现象。解释当海水发生潮汐现象的时候,让学生去考察这个水深与时间的关系,他们会发现水的深度会产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得出潮汐是一种周期现象;第四个例子讲到了化学的元素周期表。科学家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周期性的规律,制定了元素周期表;第五个例子,我们谈到了人的生理现象,比如说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等心理的状况都是呈周期性变化的;第六个是医学上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心房的心室每收缩和扩张一次是一个周期,如果按照每分钟75次来算的话,每一个周期大概是0.8秒······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了解到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理学、医学等等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周期现象。这个时候再抛给他们这样一个问题:“用来描述这些周期现象最重要的函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从而我引出了三角函数。

与传统的教材对比,通过这样多渠道、跨学科的引入,可以让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譬如有些学生一开始并不喜欢数学,他喜欢天文,但是当他想去研究这些天文现象时,他就发现逃不过三角函数。所以,他必须得先把三角函数学好。

因此,当学生的兴趣与数学相联时,我觉得我们的数学教学就算成功了。



经典文学“撞上”数学概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学习概率问题时,我选取了《红楼梦》的一个例子,从《红楼梦》的“巧”字说起:在第62回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大致说的是四个人正好在同一天生日。探春说了这么一句话:“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分析上面这段文字,原本说的是贾府里的人生日相同的问题,但到了数学这里便成为了一个概率问题。曹雪芹在那个时候就发现了这个现象。

我马上向学生提问道:“生日相同真的是像探春说的那样巧合吗?这种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深厚的数学背景?”接下来学生们开始研究:64人中至少有两人是生日相同的概率。经过计算,我们发现64个人中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99.7%。

我又让学生利用我们功能教室的计算机现场进行更多计算,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表格:“比如说100个人,它的小数点后面有6个9;如果是160个人,小数点后就有18个9,这个感觉我们都知道。大观园里面少说也有好几百人,他们中有生日相同的概率可能比小数点后18个9的概率还要多,他们想要不在同一天生日都很难!”

如果作为一个数学知识的传授课,到这里便可告一段落了。但是我接着问,“曹雪芹为什么不懂古典概率?”这个时候班上就热闹了,当然也有一些七嘴八舌的,有的学生说,“曹雪芹是学文科的,理科当然就不好了!”这个说法马上被现场一些文理科都特别好的同学否认。有几个同学直接走到教室后面的电脑旁进行查找,他们查出曹雪芹是1715年到1763年的,但直到1812年法国大数学家才首次对概率做出了古典的定义,1933年概率才真正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就是说,其实曹雪芹很冤,在他的生存年代概率都没有诞生,他怎么可能懂概率呢!

这时,有些学生就开始讨论了,“多好的机会没把握住,哪像我们这个年代,该发明的都被别人发明了,我们哪有这个机会啊。”我马上就反问他们,“如果让你穿越到曹雪芹那个年代,你觉得能做哪些具体的工作?别急着回答我,想清楚再说。”过了一会儿没人说上来,此时,我觉得机会到了,就告诉他们:“科学创造机会固然重要,但是实力更重要。你们现在是打基础的时候,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发明创造,所以感觉没有机会。等你们有一天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的,到那个时候没准机会就出现了,别忘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通过这堂概率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仅学会了概率中的生日问题,还经由曹雪芹为什么不懂概率的探讨引出了概率的发展史,同时也明白了“科学创造光有机会还不行,更需要意识力”的道理。



我们做不了牛顿但可以争取做巴罗(牛顿他老师)

美国知名学校HOCKADAY的数学主任来“十一”交流时,分享过这样一个经验,“若有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每当上数学课的时候,学校都会派校车送他们到附近的一所大学,由学校为他们聘请教授专门授课。”我们的老师问她:“如果只有一个呢?”这位主任毫不犹豫地回答:“一个也派车,这是我们的职责。”

学生需要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平台。就像练体操一样,错过最佳的时机,就永远地错过了。特别优秀的学生,确实发展得比别人早。若没有在合适时机提供给他合适的东西,他也就变成普通人。发现和保护一个天才很难,扼杀他们却很容易。

2011年开始,我开发了“数学V”课程。“数学V”这个课程是数学层级中最高的一级,涉及的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有,大概是15%左右。怎样的学生选择数学V呢?一般是将来从事金融方向,我们就会推荐他学“数学V”。学习“数学V”的学生是一群很聪明的学生,反应快,兴奋点很高、对老师的期望值很高、很有个性。他们对自己的想法有时候非常自信,甚至我觉得他们有时候有一点点固执。



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数学V”比想象的简单

数学是讲逻辑的,没有逻辑就不是数学了。因此,在写数学V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建构适合我们自己的、适合我们数学V学生特点的一个教材,要把这个逻辑重新整合,按照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整合成自己认为的逻辑结构。

我把初中、高中、大学前两年该下放到中学的内容重新整合,把行列式与矩阵二维和三维的部分下放。二元一次方程组队列的就是大学行列式与矩阵,这样就更容易看清它的本质,况且学生接受应该不是困难的。

等我把书发下去的时候,家长就开始给我打电话了,我记得有少数家长当时问我的第一句话是说:“你就把我孩子当成小白鼠在做实验。你现在就把它放到初中,孩子受得了吗?”我说,“你回去不要告诉孩子这是大学的内容,到时候我们再看看结果。”之后我专门把这部分内容抽出来单独考试,和我们本来学的做了一个对比,结果发现这部分的考试分数比传统的要高。

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数学也需要更多“意外”

“准”的第一点是把握知识点,作为老师我们还要跟人打交道,所以我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

“如果我是爱因斯坦,你也就同意我的观点了。”

我来十一学校第一年就被这样一句话震住了,一个学生跟我的观点不一致,我们争执了很久,因为他很相信自己。他说:“如果我是爱因斯坦,你也就同意我的观点了。”虽然那时我已经读完博士,但我却不能用他所接受的方法把他说服。

当然,这个问题没有结束,我后来又想了几天,讲道理真的不难,难的是与不讲道理的、或者说与不懂道理的人讲清楚。经过不断的反思,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结合这个学生当时已有的知识,我说,“我们数学不是老说反证法嘛,我假设你说的是对的,我们继续往下推理······”最后利用我们所谓的“归谬法”得出了很荒唐的结论,从此他就服了。

由这件事情给我一个启发,我把它叫做“寻错探秘”。在总结课堂知识时,课堂上不能总是讲对的,讲对的学生下次还会犯错,因为这是他的第一直觉。所以,我开始用了这样一种方法:我讲正确的,但是也讲错的。后来我干脆不讲对的,就将错就错,顺着他们的错误走,反而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将各学科知识点融合,数学也可以“添油加醋”!

譬如我数学书上有一个例题,第一段叫阅读材料一,是报纸上的一篇新闻稿,大致是讲在1972年的时候在长沙挖掘出了千年女尸。在这个阅读材料后面我放了第二段阅读材料,大致讲述了一下同位数碳十四的一些性质。然后有两个标注,问千年女尸生活的时候大概是在什么年代?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题,但是我为什么这么挖空心思设置?首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非常支持学生学语文,因为我觉得语文的阅读太重要了。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的这个就是要想让学生能够学会阅读。

跳出数学去看数学,可能更容易看出数学的本质。

老师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读到一本怎样的数学教材?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数学课上学到什么。我做数学V的教材时,因为没有参照版,我就自己做。譬如,一块内容在大学教材里有二三十页,厚厚的像一座山,学生通常爬得很吃力。我不让他们这么爬,我尝试把坡度加大,把内容分不同的层级学习,学生走在上面的话就不感觉陡,从而更易于接受。

比如说利率我是这样设定的:我将各大银行的利率表打出来,让大家观察一个信息:一年利率和两年利率有什么区别?大家都说两年利率比一年利率高。如果你是银行的决策者,你怎么来定这个利率?是不是只要保证两年的利率比一年的高就行了?很多同学不加思索地说“是”。其实不是这样的。一年和两年之间有一个利滚利,比如说一年的利率3.3,其实折合为两年就是3.6了,我们知道钱是会增值的,也就是说存两年的3.6和存一年的3.3实际上是等价的。如果你在银行你是一个决策者,你仅仅让两年的利率大于3.3,这样的话就可能会赔本了。当我们多角度给学生灌输,他们就能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并没有那么远。


声明:本文综合整理而成,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平台或其它形式转载请注明出处!



寻找“星教师”

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关注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来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咨询电话:023-67515741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课程 | 班主任 | 学前教育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信息技术 | 音乐 | 生物 | 思品 | 物理 | 心理 | 历史 | 地理 | 化学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