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令:班本课程引力波
王维令
成都市双林小学教科室主任,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历。有9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市区奖,近30篇班主任、德育、科研和学科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50多篇论文获奖。
在一次培训中,偶然听到北京师范大学楚江亭教授的一次讲座《精制编码与学生培养》。讲座中,他引用伯恩斯坦的话说:“家庭文化决定着一个儿童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决定着该儿童的语言,由此影响在学校的学习成绩。”
原来,所谓精制文化编码,其实就是良好的文化背景及其传输,包括语言表达的系统性、逻辑性、文化修养性,以及蕴含其中的民主、宽容、畅顺和文学性;粗糙的文化编码,就是劣质的文化背景及其传输。它对儿童思维方式、语言和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一个班级的孩子,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其“文化编码”也层次不齐。楚教授还告诉我们,校本课程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建构和践行属于学校和班级层面的“精制文化编码”,填补儿童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在美好影响中走向美好。
于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萌发了这样一种冲动:通过班本课程建设,引导儿童在无声浸润中不断进行“积极痕迹”的留存,编制班级层面的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精制文化编码”。
玩,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它能让孩子拥有兴趣,学获知识,受到启发,调整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学而不厌,学有所成。为此,在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最原始的出发点:“好玩”,不求功利,但求好玩。
基于这样的思量,我将自己的班本课程建设的定位于:用玩的方式吸引孩子们参与好玩的班本课程开发,在建构践行中编制班级的“精制文化编码”。
刚接手六年级三班时,班长副班长级别的干部八个转学走了六个,看得出来,大家的心里空荡荡的,有点六神无主。
随着与孩子们不断接触,我发现这个班存在一个现象:部分孩子文质彬彬,文化底蕴深厚;又有部分孩子虽然语文成绩不错,但言行比较粗俗。而家长对我这位从穷乡僻壤来的班主任“后爸”也心存猜疑。
恰逢此时,学校提出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活动要求。我们班怎么办呢?我思忖良久,决定进行“特长放大”——将我写“打油诗”的特长进行放大,结合语文学习,在全班提出了“快乐语文,诗意课堂,学好语文,我心飞扬”的课堂口号,教孩子们利用语文课堂尝试“每课一诗”展示活动,建设属于六三班特质的诗意课程。因为我认为班级教育是没有学科之分的,整合学科课程,渗透教育影响,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理所当然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于是,“每课一诗”活动由我的率先示范下,开始了启航。每篇课文学习的某一环节,我都要腾出10分钟左右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形式,进行课堂指导和创作:或是用诗歌概括课文内容,或是用诗歌提炼课文主题,或是用诗歌抒发学后感受,或是用诗歌填补文本空白,不一而足。
后来,我们的写诗活动,发展到了学生合作尝试创编,发展到学生独立创编,再发展到人人创作争先恐后、展示精彩纷呈——
学习《詹天佑》后,有的用打油诗写作,有的套用词的形式进行了感情抒发。
《詹天佑》
不怕嘲笑不畏苦,
主持修筑京张路。
为国争光创奇迹,
中外游客翘指拇。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后,大家利用课堂中围绕“太可爱了”和“太容易破碎了”两个方面而遴选出来的课文中四字词语,稍加改编,形成了一首《地球家园》:
茫茫宇宙,扁舟一片。人类母亲,生命摇篮。
和蔼可亲,美丽壮观。慷慨提供,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合理利用,长作贡献。
随意毁坏,造成灾难。灾难蔓延,苦果难咽。
人类子孙,牢记永远。精心保护,唯一家园。
后来,我又把它谱上曲子,教唱给全班同学。这首歌曲成为引导孩子们走上“环保教育,行动第一”的启奏曲。
渐渐地,在班级文化熏陶下,孩子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班级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我也逐步融入了六年三班这温暖的集体。而诗,是我和孩子们聊得最多的话题,我和学生交心谈心也总从写诗谈起。
毕业时,我引导孩子们将所写的诗歌进行了整理,遴选了200多首编辑成集,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为这本诗集取名曰《尖尖角诗词选》,作为毕业礼物,赠予了全班同学。
是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以玩的心态进行精制文化编码,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
送走了六三班,我又担任了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有一次,我引导孩子们到学校科技馆之一——生命馆去进行体验。刚踏进馆门,大家就被一株长相奇特的植物吸引了:“这是什么?”我灵机一动,问:“想不想研究一下?”“想!”同学们的回答异口同声。
我马上向学校写借条,当场把这株植物请进了我们的教室,联合科学老师,利用科学课、语文课、班会课的时间,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探究之旅。
我首先迅速和科学老师商量,决定将这次活动做成一次微小课程。首先,我们制定出了简单的课程方案,确定了体验的价值指向:在探究黄金果的秘密的过程中,在不断“激趣——质疑——探究——追问——求证”中,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增强观察意识、质疑意识、追问意识、实证意识,学会用科学思维和方法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感受体验带来的愉悦,提升科学素养。
然后,我们制定了明细的探究总目标: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分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根据老师提供的照片,运用多种方法知道植物的名称。(2)对于黄金果的结构、产地、适宜的环境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知道环境不同植物的生长状况也不同。(3)了解黄金果的功能。(4)黄金果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社会价值。
2.过程与方法:(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解剖等观察方法并结合活动中的体验,了解黄金果内部的结构。(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黄金果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和完善。(3)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黄金果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为完善并纠正自己对黄金果结构的认识。(4)通过日记和便签纸记录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积累。(5)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互相评价,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黄金果感兴趣,感受大自然创造的魅力果实。(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4)能够在对黄金果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5)在与黄金果生活的时间里,能够爱惜植物,与植物交朋友,悉心呵护它们,珍惜它们。
在商讨和制定了为期半个月的具体的体验方案和步骤后,“黄金果的秘密”科学体验正式开始了。孩子们用日记记录探究过程,还民主选举了三位“拍客”,对整个过程进行图片记录。
把黄金果请进教室后,我立刻引导学生观察了三分钟,让孩子们写下这个东西给你的第一感觉,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了230多个问题,很多都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如:“它是什么/它叫什么名字”“它来自什么地方”“它为什么这么奇形怪状”“它能吃吗”“它是真的还是假的”等等。他们猜想“它是不是人参果”“难道是芒果”“不会是热带地区的鸡蛋果吧”“难道是传说中的葫芦娃的后代”“是不是芒果和柠檬嫁接的啊”,甚至有一些同学给它起了名字“猪头果”、“火箭果”等等。
王竟宇的日记中这样描绘:“这个嘉宾长相很奇怪!不知是真是假,又像水果又像气球。甚至还有点像芒果。我还在怀疑是不是《植物大战僵尸》里的豌豆射手!不可能呀!难道是变异品种?还是新品种?也许里面装了水,摘下来一挤还有水喷出去愚弄人呢!”
我们引导问题提出人在全班进行“问题价值推销”:一位同学上台阐述想研究的问题,其他同学如果同样感兴趣,可以自愿加入他(她)的研究小组。经过组内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点,最终确定了若干小问题去进行探究:
第一组:黄金果是一种变异的植物吗?
第二组:黄金果是怎样繁殖的?
第三组:黄金果从树上脱落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第四组:为什么其他小果子大部分是青色的,但黄金果不但不是青色,反而还有黑点?果子上的角是天生的吗?果子为什么长得这么怪异?它为什么叫黄金果?
第五组: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黄金果出售?它有什么实用价值和作用?
第四天小组汇报的时候,让我备受震撼的是,在研究“黄金果从树上脱落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小组的汇报中,有的孩子竟然能够想到从生命学的角度去阐释黄金果的脱落。周灿同学在汇报中感慨地说:“一个生命的结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我没想到一个五年级的孩子,竟然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语。同时,我也为他们的生命意识感到骄傲。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力,爱护每一个生命,是我们都应该去做的。孩子们能有这样的意识,真是很了不得。
这次研究,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次真正的科创体验之旅,他们在其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黄金果的知识,而是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的而又无处不在的科学态度、方法、思维和精神。
从此以后,在我们班的课堂上,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我要补充”、“我要质疑”、“我要反驳”“我要帮助”“我有新发现” ……我知道,这就是黄金果的秘密探究带给孩子们的“精制文化编码”。黄金果,已经永远驻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我在双林小学接手的第三个班级是六年级八班。每期共同精读一至三本书,是我们班的“保留节目”。 至于读哪些书,都由同学们商讨决定。
一天中午,忽然发现班上一个叫周瑞頔的同学正在出神地看一本厚书。我走过去翻看一下,是《三体》小说。我知道,《三体》是中国现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其因丰富的思想内涵、宏伟的想象、生动曲折的科学幻想情节而荣获“雨果奖”。
我眼前一亮,这本书可有巨大的科学素养与创造性人格培育价值。于是我让周瑞頔向全班同学推介一下这本书。推介课上,全班同学都被这本书迷住了。大家一致表决通过:本期就读这套一共3本、近70万字的科幻小说。
于是,开学之初,我就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阅读和分享。为了促进深度阅读,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学素养、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合作”三大能力,我对整个阅读活动进行了“阅读+”系列活动设计。具体如下:
1.导读引趣——《三体》阅读启动仪式
2.整体感知——《三体》故事梗概介绍
3.知识抢答——《三体》故事阅读检测
4.人物起底——《三体》中主要人物故事起底
5.聚焦阅读1——《三体》中科学知识点汇集
6.聚焦阅读2——《三体》中的“不可思议点”
7.聚焦阅读3——《三体》中“三体游戏”的作用
8.聚焦阅读4——数说三体:《三体》中“三”的文化内涵挖掘
9.聚焦阅读5——《三体》中的美文赏析朗读会、情景再现会
10.聚焦阅读6——《三体》中的军事装备大比拼
11.经典对比——《三体》与电影《星球大战》《火星救援》的同与异
12.创作指导——从《三体》看如何写科幻小说
13.头脑风暴——成立创作小组,选择题材,进行循环科创小说创作
14.佳作赏析——对创造的作品进行班级现场展示和微博展示
15.佳作发布——编辑科幻小说集,并举行发布仪式
16.画海撷英——20米画卷画出我心目中的三体世界
17.总结表彰——《三体》“阅读+”结束仪式
这些活动按照每周一个的速度推进,每周的班会活动也全部用于《三体》的阅读、汇报、研究、分享。到第12个活动“创作指导——从《三体》看如何写科幻小说”时,孩子们已经有“磨刀霍霍”的创作欲望了。于是,我顺势而为,开始了第13个活动“头脑风暴——成立创作小组,选择题材,进行循环科创小说创作”。班上42位孩子,按照自愿原则,每7人一组,参加6位自告奋勇的小组长的“创客小分队”,建立创作QQ群,进行每周一次的科幻小说接力创作活动。每天开会一次,对题材选取、章节策划、科学知识的恰当嵌入、故事情节的展开、每天的创作任务分配和创作内容细节,进行构思和讨论。
这一写,好多同学都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都会兴冲冲地跑来对我说:“王老师,写科幻小说真好玩。我一写起来就没完没了。我的小宇宙爆发了!”
2个月过去了,大家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我们把封笔时间定在了2015年圣诞节。那天,我还在北京出差。当读到孩子们从成都发来的六部总字数达到15万字的科幻小说的电子邮件,读着孩子们用心写成的“巨著”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是的,在创作中,孩子们好像是被引爆的一个个小宇宙,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热情和能量,让我刮目相看。孩子们在阅读和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凝聚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动容。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德育专家说过的话:“什么是儿童?儿童就是具有无限可能和无限潜能的未成年人!”
邹嘉怡创客小分队从网络新闻“重庆女作家冷冻遗体,等50年后‘复活’,系中国首例”受到启发,决定以此为题材,以《冰冻思想》为题目,进行创作。每天中午午休时,她都会率领小组成员来到我的办公室进行讨论。看他们写的简介,我就有一股想读下去的冲动:
“蜂鸟和猎人的战争,伴随着那已冰冻的头颅送入冷冻室后开始;混乱不堪的时空,所承载的秘密正慢慢被探索;那一道道让人恍如进入深渊的时空裂缝,让那回忆拼凑成不知是真是假的谎言;月光下的重逢,是否掩藏了那被埋藏已久的真相;精心策划的计划与那邪恶的阴谋交替上演,最终在她复活之时揭开所有的真相……”
郭云昊创客小分队的作品《大脑的遗忘》,我最爱读。他们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王亮的高三学生,因为过度疲劳,导致第一次高考时名落孙山。后来,王亮在别人的帮助下,在大脑中植入了一块芯片,导致大脑中掌管记忆的神经元——突触的数量猛增,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后来,王亮金榜题名,享受到了许多因为记忆力超强带来的甜头。但是,随后烦恼也接踵而至。悲伤烦恼的事情忘不掉,导致他失眠;突触数量的猛增,导致他的脑袋越来越大,被别人视作怪物。后来,王亮不堪烦恼,取掉了植入脑中有特异功能的芯片,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当看到这洋洋洒洒近两万字的作品时,你不会想到,这是他组织班上六位语文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的同学写成的。其中,他们也有人想逃脱,有人想放弃,但是,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最后,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化作了6部科幻小说、总数达15万的文字,镌刻在这一叠厚厚的书稿上,浸润进了孩子们的纯洁心田里。
我和孩子们约定,要把这六部作品制成一本科幻小说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并附上反映他们在阅读和创作中喜怒哀乐的照片、他们创作的小说漫画和图画设计,印制成一本精美的书。我将把这留存着他们的美好痕迹、印制着他们精制文化编码的书集,在孩子们2016年的毕业季,作为毕业礼物发放给他们。世上还有比这更珍贵的礼物吗?
几年前,有人问我,班本课程是为了什么?我们进行了讨论。为德育?它指向习惯养成。为学科?它指向学科素养提升。为班级?它指向班级特色建设。为班主任?它指向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这些,都对又好像都不全。现在,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思考,我茅塞顿开,班本课程,归根结底应该是为学生!它指向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兴趣特长培育,潜能智能开发,指向的是编制属于他们自己的终生受益的“精制文化编码”,从而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和智慧成长!
【原创不易,认可价值,动手指点赞并转发,就是最好的支持与肯定。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