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指路 · 历史篇 | 张榕老师:把练习当作中考,让中考变为练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赢视学府 Author 赢视学府

名师指路

学习与建议

在距离中考越来越近的日子里,老师的心与学生们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为了给更多的中考学子带来真正的帮助,接下来我们将会陆续推出【名师指路】系列。今天是深圳中学历史一级教师——张榕老师,为大家带来中考历史冲刺的学习与建议。



中学时期的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个学生更不能不懂历史。



中考历史在冲刺阶段怎么做?


当距离中考接近一个多月的时候,中考历史备考进入第三轮复习,即最后复习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中心任务是将前两轮复习强化所得的知识与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即答题上。


在这一个多月中,我们会完成许多中考模拟试卷,切记要精选试题,从答题思路,答案书写,时间界限等方面进行实战训练,力图做到“把练习当作中考,让中考变为练习”


无论完成模拟试卷还是中考试卷,我们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 细心审题: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空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千万不能犯低级错误。历史题目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就无从下手。


◐ 规范答题: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2018年新增的材料型论述题,完成一般有三个步骤。

① 表明自己的观点。

② 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要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③ 最后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除了注意不同题型的格式要求,还要注意语言规范:我们应尽可能用历史学的基本术语,运用清晰的逻辑和简单的话语来回答复杂的问题,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大家回答问题的要点,也就是得分点。这样答题的效果远比东拉西扯,长篇大论效果好的多。


◐ 迁移知识:这种迁移能力对同学们来说至关重要, 做选择题时,我们相对容易判断。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书本找答案。如果是“依据材料” 则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归纳。


◐ 掌握技巧: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地反映材料原则。程度式选择题就要学会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方法很多,但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答案力求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当中考历史备考只剩最后半个月时,我建议同学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回归课本和考点上,在这里投入的精力至少要占70%,对于基础较好、自信较足的同学而言,所定位的具体复习目标应是回归课本、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基础相对不太好的同学,目标则是把复习范围变窄,把知识结构简化,更突出主干,保证自己会的内容少扣分,不必过份追求查出和堵住所有的漏洞。


回归课本 = “手翻脑想”的电影放映式复习:


这里要强调快速,以保证效率和思维的提升及知识的线索化。就最后半个月的时间安排:前10天比较细地“放”一遍六本课本,后4天“放”第二遍,临考前天晚上飞速地“放”第三遍。


回归课本的同时,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尝试这种做法:对照考点,逐个对知识点进行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内容、影响、评价全面的地毯式搜查复述;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就要学会取舍,可以把要看的这一部分中你认为重要的问题先找一个出来,如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影响等,注意不能以时间有限为理由跳过复核、记忆这一环节,你可以在复述和记忆时抓中心词、关键词,不一定要求复述成完整的句子。然后再一一落实其他的主要考点。


这最后半个月,余下的30%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放在选择若干份历史模拟试卷试手上,可以不要求量,但是一定要保持持续度,就是每天必须要做,无论对错,你一定要去发现自己知识遗落的点,然后回顾它,如果回忆不起来,就去看书,把这一节的内容全记住。这样的好处是,让你带着目的去读书,效率高,而且容易直击你的薄弱点,切记这个必须每天坚持。


中考历史从来不回避考查热点问题,同学们在最后冲刺阶段特别要关注这一点。所谓热点问题,我认为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 一方面主要是当年时政的热点:如周年纪念,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及二战爆发80周年,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及相关内容,大家就要予以关注,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建国史,一直是中考历史考察的重点内容。



◐ 第二个是时政热点:对于热点的问题,大家一定不要机械地认为当年的时政热点才是热点,热点是近几年都会起作用的,是“现实热点”。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等。



◐ 第三类热点:是我们历史学科的。如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联系与比较、主要国家的近现代发展史、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嬗变等。


由“厚”到“薄”,理清复习思路


华罗庚先生曾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第一轮复习中,我们通过重温课本内容,将“中考考点”相对应的“时、地、事、人、意、图、表、文物”等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抓住历史的本质点、关键点、重难点,进而实现了从“薄”到“厚”,对历史知识叠加积累、再认识的过程。


但历史知识如果只有量的积累,那它是零散的、琐碎的,让我们感到复习起来难理头绪,特别畏惧。那么,如何将看似多而繁杂的历史知识由“厚”到“薄”呢?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它们既是过去历史的发展结果,也受制于时代背景,还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产生影响。


因此,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恰恰有助于我们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我们要擅于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两大素养,将历史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唯物史观能帮助我们更好深化理解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如罗斯福新政反映出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经济政策)调整。欧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说明了并不是先出现资本主义制度、法律法规等等上层建筑的东西,而是先有了自发的资本主义经济,然后为了适应这个经济,才慢慢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法规。即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时空观念更多体现为历史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横向方面。如复习中国史,一定要以世界史为大背景,把中国史作为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注意中西方之间相似事件或者同一时代事件之间的比较,分析出中西方各自的特性以及双方都存在的共性等,认识到中西方何者进步何者落后,进步或落后的原因。而中国史、世界史本身也要时时考虑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和科技文化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思维宝塔。纵向方面,不拘泥于政治史、经济史等传统模式,在每个大专题下面,要进一步细化,形成若干小专题,这对历史考试尤为奏效。因此,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逐渐整理好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复习中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


总之,如果我们在前两轮复习中很好地完成了将历史知识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那么,面对中考历史的最后冲刺备考,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用好复习提纲?


在中考历史备考过程中,老师们都会向大家发放复习提纲,相关复习资料里可能也会配备复习小册子,除了我们要用好以上资料外,我建议同学们不妨考虑自制历史最后复习大纲,这将有助于你进一步加深对于中考考点的认知理解,也更符合你的备考复习需要。


有一些学生自制复习大纲的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针对历史复习题纲内容过多,在最后冲刺阶段反而显得并不实用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做成了精减版,对已掌握的知识予以尽可能简化,对掌握不足的部分加以重点拓展,并以符号做出标注。


◐针对历史复习题纲仅有文字,而忽略了课本中重要的图片信息的问题,学生单独将课本重要图片整理成册,便于专题复习。


◐针对普遍存在的过于被动依赖复习题纲的问题,学生将题纲的重要内容做成了填空版,以便于自己强化复习之用。


◐针对题纲内容繁杂的问题,学生经过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入分析、归纳、理解,制成了图表式或思维导图式的复习题纲。


◐针对应考中常见的错别字问题,我的学生将题纲中的一些易错易混淆字词单独整理成册。



张榕老师寄语

同学们:


中考历史复习并无定法,我希望大家不要只做复习的被动接受者,而要试图“扼住命运的咽喉”,你的中考你做主!


我们要把中考看作提升自身意志和能力的重大机遇,尝试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复习之路,在中考备考中得到的收获远比复习本身及中考分数更多!


本文转自“赢视学府”


往期精彩

在深中,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很精彩

寻先烈之梦,立青春之志

盛洪:做金黄麦田的守望者




爱我,你就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