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中风采】陈亿挺:读《生命的学问》、《中国哲学的特质》有感

陈亿挺 道中书院 2022-05-22

  世间还有另一种值得追求的学问——生命的学问。中国从古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试问今日之大学教育,有哪一门是“明明德”的课程?今之学校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却并无“明明德”之学问。“明明德”的学问,才是真正生命的学问。此次研读还了解到生命的学问不仅只限于个人主观方面的修养之事,而且还包括客观的集团方面的人文世界的事,生命之客观表现方面的事,即生命的学问囊括了诚意、正心、修身的内圣之学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学,是一种合内外之道的完整学问。这种学问我们不去追求,请问人生还有另外一条路可走吗?
  中国有哲学,而且中国的哲学一点也不逊色于西方哲学。以前听说过西方哲学,似乎只有西方有哲学,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康德哲学等等,却鲜闻中国哲学,我的心中也曾经有“中国有没有哲学”这样的疑问。直到看了牟先生的著作《中国哲学的特质》,才初次了解到中国亦有中国的哲学在,而且从源头处就决定了中国哲学是与西方哲学迥异的哲学:中国式或东方式的哲学的重点落在“生命”处,强调生命的实践,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以知识为中心的理智游戏。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人类有两种理性,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生命的哲学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而知识的哲学则属于思辨理性,而且又说到实践理性具有优先性,可见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不是平面的排列,而是立体的排列,生命的学问涵盖知识的学问,东方的学问亦可涵摄西方的学问。在道理的源头处确立中国哲学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中国人将更有信心与底气去学习、吸收、消化西方文化,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相互磨合,终成“儒释道西”四家文化为底色的一种全新文化形态来指引全人类走向一个更加和谐的大同世界。

   读牟先生的著作给我一个很大的体会是他的学问是有所本的,本于中华文化,本于经典圣贤,本于人类理性,再由本开末,学问一以贯之。如果没有继承,谈何发展?如果没有为己,谈何为国?如果没有本民族文化的涵养,又谈何吸收异族文化?近代中国兴起了所谓的“西学热”,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一浪高过一浪,步步深入,然而遗憾的是始终不得其要领与精髓,为何?因为你放弃了你自己,抛弃了祖宗与传统,孔子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吗?不是的!夫子教导我们要“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完全是开放的心胸、包容的心态,古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从魏晋到隋唐,花了将近600年的时间来深度地学习消融印度的佛教文化,最终成功将佛教文化吸收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然而近代的知识分子有几个有古人吸收佛教的大气魄,凤毛麟角,其中当代新儒家第二代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可谓算得上一个,效法古人,从文化的核心——经典处入手,古有玄奘大师翻译佛经,今有牟先生翻译西方哲学集大成者康德的三大批判,透过康德进入西方文化的核心,并放射到其他学问体系,以此来汇通中西方哲学与文化,不得不说是一创举,一典范,为我们吸收西方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大道,我们年轻人应当秉此方向,继续前进!
   初读牟先生的著作的一大强烈感受是逻辑思辨性特别强,哲学用语专业性强,所以对于从未接触过哲学的我而言,读牟先生的哲学著作是很有难度的,虽说是“哲学入门之书”。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也是人生一个不可避免的领域,因为人生需要思辨,需要明理,需要智慧,而哲学恰恰能使人思辨,使人明理,使人智慧。哲学也是一门学问,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客观上它是困难的,主观上它可以是简单的,我们要用主观上的简易来勘破客观上的困难,尽主观上的努力,争取客观上最大的圆满。哲学也好,学问也好,首先不要畏惧它,其次要亲近它,多多接触,多多反复,熟然后始能进入其中,有所玩味,有所收获,有所长进。心法,方法,双管齐下,天下学问无难矣!(2013/9/4)  


延伸阅读:

    1.【道中风采】兰海东:让生命丰盛而美好、灵动而自由

    2.【道中风采】兰海东:你敢不敢面对现实,忠于理想

    3.【道中风采】兰海东:我们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4.【道中风采】兰海东:冥冥中仿佛注定了要走上这条路

    5.【道中风采】兰海东:每天选择累积什么,决定了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

    6.【道中风采】兰海东:读牟著,人生再无堕落之可能

    7.退大学,读经典 | 陈亿挺

    8.【道中风采】陈亿挺:教学以道,管理以术;道术兼备,以道优术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成人读经夏令营公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