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凤 河北邢台
时间像鱼网一样越收越紧,这周又加上了背提纲和演练。除了午诵时间改为演练外,背提纲看范文都要自己抽时间。还有时间吗?只有挤吃饭睡觉洗漱的时间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有的”,在道中,这句话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午休的大块时间,高阶班、牟学班的同学大都不休息,我岁数大,记忆力不好,只能利用午休时间。在八楼的空中花园上,经常看见一个学长在那心无旁鹜、全神贯注地读书,他一动不动,直到打上课铃才离开。后来又见这位学长上楼梯时嘴里还念念有词,好精进啊!从别人话中得知他是高阶的班长,我们碰面的机会并不多,他不结伴撘伙,不嬉笑打闹,每次都是自顾自地学习。有次我去水房洗衣服,另外一位同学问他说:“班长,你怎么天天这么快乐呀?”“人本来如此!”“你那么爱学习,那么精进啊!”“人本来如此!”我不禁感叹,班长的回答好特别,难道是见道之言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寻孔颜乐处,快乐,好学,难道他已有所悟处?难怪他会这样孜孜不倦的学习!走到哪,都能看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的同学——在厕所里有捧着厚书看的;擦餐桌时不忘背书的;上下楼梯、出入宿舍教室时,总有几人拿着小本本在念念有词;打饭排队时拿出纸条来背,就是吃饭时也可看书;几乎每个人都有读经机、录音笔,下了课立马带上耳机,就算是分秒的时间,也可以记上一两条啊!积少成多,时间一长就见分晓了。“读经典是本”,老师也很强调这一点,我就卖力读吧。嗓子哑怕吗?不怕。声音提不上,怎么办?往死里读,使劲读!如果读不死就往死里读,死都不怕,还怕费劲?一种豁出去的劲升起来了,嗓子难受沙哑,不理会,只顾一个劲地大声读,想不到大声读,慢慢竟也不哑了,好舒畅!当声音达到一定高度,就会很轻松的把声音提上来,再也不会回到原来的低音了。而且每堂课都能经声不断地读下来,嘴里还有津液不断地出来。自从有了这个转变,几乎每节课身体都热热的,还会出汗,解开衣扣,捋起袖子,好不痛快!再加上心思纯净,那种读书的愉悦便油然而生了。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教化民众的重要形式。近期看了豫剧《清风亭》,深深体会到孟子的性善论。在这部戏曲中,老夫妻与他们收养的孩子分别代表了社会不同的两种人。一种是非常善良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别人奉献自己的人;一种是自私自利的人。剧中的老夫妻在看到被遗弃野外的婴儿时,并没考虑到自己的贫寒年迈,经济能力与精力等因素,果断收养孩子。而且不计辛苦,十三年如一日,把孩子抚养长大。把最好的食物衣物都给孩子,还给孩子提供去学堂读书的机会。老两口省吃俭用,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了一家的悲剧。反思这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家中最好的物品都是给他的,老两口无论多么辛苦,孩子似乎都是局外人,孩子不知父母的辛苦,父母也没有把生活的艰辛跟孩子讲,不知不觉长养了孩子的动物性,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无论什么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纵观当今社会,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富养孩子的父母越来越多。而对于教育的意识,方向非常模糊,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孩子有高学历,有知识,有技能,但却没有品德。因为我们在教育中没有把握到教育的根本核心,这是我们的教育中应该引起反思和改正的关键环节。人性是善的,但有些人清明些,有些人浑浊些。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就是说,人都有那几希的善性,但这几希之善需要被长养、开发和教育。剧中这个孩子也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忍之心,但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两方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对孩子德性人格的教育,导致孩子一心想升官发财,一心想锦衣玉食,甚至为了这些可以放弃至亲,忘记养育之恩,从而离人生的正途越来越远。教育目的,是每位家长老师在做教育之前一定要想清楚的。要了解教育的道理所在,否则就无法自我教育,也无法正确教育孩子,就如同夜晚蒙着眼睛的行军,不知道往哪里走。所以父母的学习成长非常重要;明白教育的目标非常重要;能够洞察人性的善非常重要。最后,祝天下的父母不断的进德修业,收获精彩人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话不虚,经过道中书院每天九个多小时的大量读经,对经典内容及义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老师说:经典不需要解释,读多了自然理解了,叫边读边解,以经解经。通过《孟子》的诵读,加上对《论语》的体贴,我心中困惑全部消除了。读《论语》的时候,体贴到圣贤教诲。“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告诉我们,做个有仁德的人,而且很容易做到。还有很多其它的话语,也非常的有道理,自己也很愿意去实践。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孔子没有告诉我,但在《孟子》里,我找到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仁德本来我们就有,我们这样去做,才是符合一个人的本性,这样的人才是完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我也,求在我者也!”关于人性,《论语》告诉了我所以然,《孟子》告诉了我之其所以然,心中困惑全消,不亦乐乎?人生不再痛苦迷茫,用人性的光辉照亮现实生活,处处是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