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大势所向,IT民工何去何从?
最近IT民工朋友圈有两个新闻比较热,一个是“小米逃离北京”,一个是“北京首批积分落户6000人公布”,加上贸易战风声鹤唳,中国互联网公司扎堆冲刺上市过冬,不由得又想起当年对户口政策放开的乐观和08年金融危机之后那一拨逃离北上广,再次思考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和IT行业的发展,未来IT从业人员应该何去何从,何处安身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安居乐业的生活选择,涉及变量又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声音占据上风,也许真的没有什么正确答案,因为生活最终只能自己选择。
两个月前本民工加入了脱胎自链家金融业务板块的贝壳金服,为国人提供居住场景的金融服务技术能力。到了新领域得赶紧补课,于是读了本2016年出版的《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豆瓣评分8.8,的确是好书!推荐给关注城市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同学!副标题看起来很宏大,但作者很好的控制了焦点范围,主要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层面,分析了许多接地气的案例。不像朋友圈里诸多热文,动辄贸易战、大国崛起、改革深水区、汇率、税改、房价、芯片、诺贝尔奖、明星偷漏税,其实这些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作为进城务工人员,我更关心的是每天上班能不能时间更短,地铁换乘可不可以少走几步,PM2.5什么时候能35以下,骑自行车上路是否安全,北京是否码农程序员的归宿?读罢此书,虽然有些细节问题没有答案,但大的趋势和逻辑很清晰,忍不住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感想,希望对大家的择业、安身有所帮助。
先列出一些大家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认知点。
1.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体制活力在于对地方官员的考核重在经济发展的政绩,每个地方政府都相当一个公司,衡量标准是GDP。
2.中国人口是个大问题,解决温饱没多少年,人口是负担,城市人口太多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拥堵、污染和犯罪,必须控制,只引进高水平人才。
3.耕地红线是我国粮食产量安全的强力保障,农民们要有耕地才能生活,进城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因为素质低。
4.户口分城镇和农村,代表社会福利和义务资格,生在农村那是命不好,是社会负担,生在会被拆迁的城市郊区除外。
5.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产业向内陆迁移,能降低成本,给当地带来新的生机。
6.因为房价暴涨,大城市已经不能让年轻人实现梦想,主要是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
7.安家立业,要有恒产,简单来讲,就是有自己的房。
8.IT技术从业者可以远程在家SOHO办公,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过高,可以下沉到二线城市研发中心。
9.随着技术发展,AR,超越空间距离的通信将越来越好,人们不需要非在一起工作。
10.中国有自身的特殊性,无论古今中外各国经验和通识,都不能一概而论。
然而呢,但是呢?认知是要升级的。
1.改革开放40年了,当年头疼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现在担心的是中产收入陷阱,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造成无谓的补贴、内耗和重复建设,需要更多的是协同,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分配资源扬长避短找新的增长点,更合理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人均GDP,即便GDP有一天与美国持平,人均GDP仍然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差距还非常大,大国有大的难处,更有大的优势。
2.目前看人口多利大于弊,然而无语的是计划生育终结了人口红利,政策调整反应太慢,还停留在农业时代计划经济的思维,这也是很多政策的根源。城市人口太多是会带来社会问题,但同样城市是文明的象征,越大的城市越有竞争力,也代表了大国的发展水平,大城市的人口层次比例需要合理分布,而不是跟计划生育一样,拍脑袋想当然的规划,结果一次次被现实证明失误,资源配置应该以市场为驱动力而非人为干预,简单讲就是看得见的手不如看不见的手。
3.农村的低收入,恰恰是因为有太多的农业人口,没有实现集约化生产,每个人很少的耕地,锁住了收入的天花板,放开土地流转,并将农村土地权益归属于农民,可以在城市中置换,会解放土地对农民的束缚,让广大农田焕发活力,让农民进城有所依仗,进一步解决城市劳动力短缺问题。
4.长期以来,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创造价值,却难以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公平的市民待遇,实际上城市居民已经亏欠农民很多,更不用提当年农业税的不平等,这些都是基于比欧盟内部成员国国籍还严的户籍政策,极大的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造成了资源错配。说到宏观层面的转移补贴,长期的居民存款低利率,也是一样的。
5.早年东北、西部的工业重镇,更多的是为了国家军事战略层面考虑所建设,事实上东北并不宜居,西部位于胡焕庸线以上的部分缺乏产业优势,向内陆迁移产业并不能降低成本,反而驱使沿海工厂迁移到东南亚国家。西部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比如矿产)、历史文化、旅游观光,沿海港口城市才有工商服务业优势,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城市圈产业群,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当前最大规模的城市是上海。参考发达国家城市化80%的水平,当前中国比例60%,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最大的城市会与其他城市拉开距离。随着城市化进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中人口增量会越来越少,住房将进入存量时代。当然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挑战着政府的治理能力,比如有人说北京堵车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同样后厂村的道路规划问题也影响了互联网产业。
6.随着经济发展,大城市的房产会成为重要的金融资产,不仅仅是居住价值,还附带着其他方面,比如教育资源,任志强说过,人人都有自己的房是不合理的,大城市里会有更多的机会,也有更多彩的生活,而生活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有套房,还有诗和远方。
7.衣食住行是基本需求,请注意这个住是居住,而不是住房,买房不是刚需,居住才是。人的一生可能经历多个公司(单位)、多种职业、甚至多个城市,流动才是常态,“生命就像一条大河”。买房不仅仅是为了居住,还有投资的属性,而投资和居住不一定要合二为一。满足非长期的居住需求,并不一定要购房,有成熟的房屋租赁市场可以更好解决,谁不想在单位附近住,溜达着或者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哼着歌就上班呢?何必挤在地铁里堵在路上。这不正符合政府“租售并举”的导向?当然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之后,需要综合考虑居住位置和工作性质,进行平衡调节。
8.IT产业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无所不在的体量,行业中的企业规模、性质、甚至技术水平都越来越差异化,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以及产业互联网的起步,必然出现IT产业发展的空间,同样,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差异化。相对来说,IT行业对新技术的依赖度更高,从业人员可称为高技能人士,会更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条件,会更倾向于选择生活在大城市。部分企业出于运营成本、行业布局和地方优惠政策考虑,可能会迁移到二线城市,创造出一定的流动倾向。
9.通讯技术、高速的交通网络的发展,并不会让世界更平,相反会导致更强的人群汇集。工作不仅仅是人与人的沟通,还有成长和创造。人力资本外部性能够解释这方面的问题,人类文明的优势不正是在家庭、氏族之上形成了部落、城邦、国家,才远远地超越了动物性。文明史就是社会发展史。
10.社会在发展进步,中国人口天下第一,面对问题前所未见,但有些基本道理不言而喻,不必强调复杂性和特殊性,尊重科学、尊重人性、实事求是、化繁为简方能从容应对。全球化协作(竞争)下,大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摆脱农业社会甚至工业社会的惯性思维,把权力关进笼子,开放民智,相信人民的智慧和选择,避免什么都想管,反而又管不好的“人定胜天”思维模式,让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越大的家业,越需要大智慧来服务人民。超级大国,一定有超级大的城市群,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尽管大城市短期政策导向并不友好,但坚韧的国人还不是奋勇向前,为了美好的生活而拼搏奋斗,道路永远曲折,少有一帆风顺,但前途总是光明的,是人心所向。
以上的观点是我结合《大国大城》这本书的内容所作的思考,有些散有些乱,不成系统,也未必能自圆其说,有许多臆想偏颇之处,一家之言,一时之念,仅供参考。当年还没有来北京的时候,听过郑智化的《蜗牛的家》,“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找不到我的家,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道,浪迹天涯”,如今再看,还能想起另一首姓郑的帅哥唱的歌,“天大地大,何处是我家,大江南北什么都不怕”。当下号称VUCA时代,IT业者身处潮头浪尖,感受更加明显,比如金融行业,也是要让资金充分的流动,才能发挥价值。我刚来贝壳金服的时候,问过年轻有为的邵前辈,难道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贷款借债么?前辈面对这种小儿科问题,谆谆教诲,告诉我,我们也是给有需要的人更多的选择自由,为有资金的人提供投资选择,撮合资源供需,为社会创造价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心中顿时豪情万丈,光明大道就在前方!
点击“阅读原文”,听《大国大城》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