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C2018问答录
日前在2018第十届SACC中国系统架构师大会上做了《磨剑十年,大巧不工》的主题分享,主要回顾了十年来的成长历程和体会。分享后的Q&A环节,被问了三个问题,当时进行了简单的回答,今天回顾一下,作为更正式的回复。
Q1:你换了这么多公司,跳槽有些频繁,忠诚度是个问题,要怎么应对HR的这方面问题?
A:呃,这个,本人真没被问过这个问题,毕竟工作17年,如果不算今年8月入职贝壳金服,只经历了四个公司,在IT技术人员的简历里,属于比较稳定的类型了。提问的同学因为行业差异,认为这也属于不够忠诚,的确可能在一些传统行业,换个工作惊天动地,牵扯到各种利益考量,但IT互联网真的挺自由,本身行业发展快,流动性就比较大,换工作很正常。尤其是初入职场前几年,有不少人几乎每年换个工作,既能快速提高工资,以便适应北京高企的生活成本,又是一种试错,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毕竟现在学校和就业脱节太严重。
但我并不推崇频繁跳槽,换工作应该慎重,首先是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次是最好从职业发展的长远眼光看未来。如今看这个行当干10年20年都很正常,既然选择了,就应该追求达到更高水平,而提高是要拿成果说话的。我倾向于在一个公司沉下来做出成绩之后再看其他更合适的机会,而不是到大公司刷背景,也不是单纯为了涨工资跟上CPI而跳槽。
忠诚度是一种管理视角,我觉得敬业负责热爱工作就可称为忠诚了,换句话说,你是否认可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的业务价值,是否对忠于内心。所以回到如何跟HR解释自己之前换工作的原因,一般比较官方的不外乎为了更好的发展、到更大的平台、学更新的技术、提高自己的能力、换个环境之类的,换位思考,如果HR代表用人单位,可以理解和接受你的理由,不妨坦诚交流。当面沟通只是同步信息的一种渠道,正规一些的公司还会做背景调查的。
Q2:我特别喜欢做架构,架构师是不是终身职业?可不可以一直做下去?
A:这个问题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职业是双向选择。在我看来,架构师是更高级更资深的工程师,属于专业序列,在某些公司的序列里,架构师到高级架构师,再到资深架构师之上是科学家职级,也有些公司同时有首席工程师、首席架构师和首席科学家这些职位,具体区别我也不好说,总之架构师是一个技术职位,如果你热爱技术,要一直做下去,做成阿里的多隆,当然可以,前提是得有这样的好平台。也不排除随着越来越多的码农们步入中年,行业人才供需有所变化,有更多的“大龄工程师”出现,可以参考美国的情况。
更现实的情况是随着个人成长和行业发展,职位也会变化。拿一个简单的数据样本可以简单明了的看到,比如2009年第一届SACC的讲师和主持人,我找了一些列在下面:
程立 时任支付宝(中国) 首席架构师,现任蚂蚁金服CTO
童剑 时任新浪高级系统架构师、研发中心平台部总监,现任白山云联合创始人兼CTO
岑文初 时任淘宝网开放平台高级架构师,在阿里做到P10,现任乐刻运动合伙人
吴静涛 时任F5中国技术总监,高级架构师,后来加盟了听云任VP,去年又回了F5,现任F5大中华区CTO
章文嵩 当时头衔还是开放源码及Linux内核的开发者,众所周知的LVS作者、淘宝正明,现任滴滴出行技术VP
叶金荣 时任搜狐畅游高级DBA,现任知数堂联合创始人
盖国强 时任Oracle ACE,独立数据库顾问和咨询师,现任云和恩墨创始人
陈吉平 时任淘宝网技术总监、首席DBA,在阿里历任嗨淘CTO、 无线事业部技术负责人、 生活服务事业部总经理,阿里云事业群总裁助理,现任袋鼠云CEO
冯大辉 大会专场主持人,时任支付宝架构师,现任无码科技创始人、CEO
正所谓江湖路远来日方长,对于多数人来说,架构师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阶段,而非人生巅峰。但无论做什么,架构的思维和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化繁为简,把事情做好,受益终生。
Q3:想了解做决策的思维框架和如何避免决策失误。
A:决策这方面我并没有框架层面的体系,一般就类似于穷举遍历,几种方案,展开推测,有点穷举的意思,但不会真的遍历。决策就像是搞人工智能,无论是否直觉神准,都得有信息量支持,如果信息掌握不充分,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哪怕是采用一些基本原则,脱离具体场景,也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般在工作中的决策,职级越高影响越大,但公司也会有合理的机制,不会真的做出后果多么严重的决策,包括删库跑路。相反,一些后果不那么直接明显的决策,有可能影响更大,长期看更严重。当然,谁也不是能掐会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全知全能算无遗策,为了避免个人局限,关键决策应该多征求一些建议。
失误难免会有,既然做了决策就要面对结果。而且如何判断失误呢?有些事情相互关联衔接,如同蝴蝶效应,从不同的时间点以及影响面上看,成败标准可能不同。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成大事者不纠结,看开点好。
点击“阅读原文”看2015年SACC的问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