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从FinTech和TechFin说起
话说去年还没加入贝壳金服的时候,作为金融领域小白,听蚂蚁金服的同仁提过FinTech和TechFin的区别,当时懵懵懂懂,并没听明白。如今入行大半年,参加了51CTO的FinTech CTO 私塾,听了几位老师讲课,终于理清了一些脉络,可以给大家分享下些许浅见。
从网上搜来了FinTech和TechFin名词解释——FinTech代表的是基于现有的金融业务模式通过技术来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而TechFin指的是利用金融技术去创新金融服务。大伙儿看着有点晕吧,根据造词方法后面的才是重点,FinTech的重点是科技,TechFin重点是金融,可这两个词儿貌似是把一句话的主语和宾语凑一起了。还可以这么玩?真是开了眼。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且听本民工分解。
参见维基百科,只能搜到FinTech:Financial technology, often shortened to FinTech or fintech, is the new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hat aims to compete with traditional financial methods in the delivery of financial services.It is an emerging industry that uses technology to improve activities in finance.
可见FinTech这个词是舶来品,而TechFin是我天朝本土原创!没错,英文词汇咱们可以自创的,比如O2O。在国外,并没有FinTech和TechFin傻傻分不清楚的问题,人家只有FinTech,TechFin?不存在噻。FinTech直译是金融科技,也就是Financial Technology,在国外,是做Financial Service Delivery,原则上是“不碰钱”的,只是金融服务的搬运工。而在国内,号称FinTech做互金的几乎个个都碰钱,涵盖支付、借贷、投资、保险四大领域。也就是拧巴了,无怪乎国外的FinTech公司看到天朝同行的各种创新,大跌眼镜。所以FinTech在国内的真实含义是“互联网金融”,嗯,重点是金融。而早在2016年央行条法司副司长刘向民明确指出,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FinTech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并抛开表面属性,从业务模式出发进行穿透式监管。因为前些年监管没跟上,带来了很多风险问题,后来爆了很多雷,引发社会问题,17年开始风向转换,加强了监管。于是许多公司又纷纷声明自己是做“金融科技”的,发明了新词儿TechFin,回归技术本身,甚至还把公司名字改了。可见这TechFin其实才是国外的FinTech!不知各位看官脑筋转明白没有?
至于为何FinTech或者互联网金融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标签,则要从金融的本质说起。初入金融行当,有前辈指点: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套利。后来读了《陈志武金融通识课》,又说:金融的本质是跨期(时间、空间)价值交换(资源配置)。最抽象最没用的说法则是:金融就是价值流通。而黄奇帆对金融的本质理解则是三点:第一,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第二,信用,杠杆、风险、金融说到底就这三个词;第三,金融不能自娱自乐,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不然就是泡沫。说到泡沫,自然会想起金融危机,2008年是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对整个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金融涉及国计民生,体系复杂而脆弱,有非常强的外部性,一旦出现危机,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比如3·15曝光的714高炮超利贷,为国所不容。金融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如此危险,必须在政府监管之下特许持牌经营。以至于有人会说做金融的对手不是其他公司,而是监管。因此在金融的本质维度上,技术关系不大,只是工具,叫FinTech还是TechFin不重要,重要的是合规。前些年金融领域里乱象丛生,民间借贷通过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如今则到了拨乱反正的阶段,大趋势是强监管,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互联网金融是创新,但本质仍然是金融,创新难免在监管红线附近跳舞,但切记不能越线。人性经不起考验,金融说起来都是数以亿计的大生意,看着表面风光,然而多少人在巨额财富面前因为贪婪、侥幸或者鬼迷心窍,动了不该动的钱,身陷囹圄,毁了自己的一生,也毁了很多家庭的幸福。哪怕是搞技术的,也一样可能被抓进去,千万不要以为技术人员不用承担责任。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IT民工提醒您:三百六十行,金融水太深,入行有风险,从业需谨慎。
【外部性】
百度百科词条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维基百科词条
外部性(英语:Externality)是指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对社会或者其他个人部门造成了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
这种外部效应有时产生有利影响(教育和安全提高社会生产力),有时会产生不利影响(污染和犯罪降低社会生产力)。我们可以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把外部效应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外部经济通常是指有益外部性商品的生产。 这类商品的生产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正效应(如教育和安全)。
外部不经济通常是指有害外部性的商品。这类商品的生产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负效应(如污染和犯罪)。
假设私有产权清楚确立,交易费用低至某一水平以及国家政府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补贴或政府干涉,外部性将不会存在。
PS:文中配图皆来自于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看《2018读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