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希腊是伪造的吗:印欧文明简史

兵策儒剑 鹰蛇之夏 2022-06-08


毋庸讳言,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中国人面对“印欧人”(又被称为“西方人”,但“西方人”并不等于印欧人)时,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以苏三为代表,全盘膜(跪)拜(仰)印欧人,“夏商周文明都是印欧人建立的”,“中国人基因不行”;以何新为“统帅”,则干脆发起全盘否定印欧人历史和文明的“运动”,难道现代欧洲文明是无根之源,是从石头缝里突然蹦出来的?何新和其模仿者们把阿Q精神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两个对立的极端,他们的心理却是一样的,就是有极其严重的大写自卑,他们不是以考古事实和历史为依据,而是从主观出发。何新出了本《希腊伪史考》,却又说古希腊文明是西亚人创造,既然不存在古希腊文明,又何来西亚人创造了古希腊文明呢?这种思维的混乱是自卑心态的产物。其实无论是苏三,还是何新,他们对中东文明和印欧人历史都是一知半解,这又构成他们极端言论的谬误基础。本文回顾“印欧人崛起和文明发展”历史,希望能给年轻人传递正确的历史知识和态度。对历史的无知,也必将导致对未来的迷茫和错误行动。




一 中东新石器文化向欧洲的扩张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人从西南亚到欧洲的扩张,标志着欧洲中石器文化的消亡。近东地区新石器农民从安纳托利亚向欧洲方向扩散主要有两条路线(安纳托利亚假说)。一条是陆路,通过希腊半岛北上扩散到欧洲中北部。另一条是海岸传播,主要在地中海地区扩张。

(新石器在欧洲扩张,公元前7th -5th千年,维基地图)

 

欧洲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大约在7000年前后出现在希腊半岛或稍晚点的巴尔干半岛地区。温查文化(Vinča culture)主要位于塞尔维亚境内,小部分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黑山、马其顿和希腊部分地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00-前4500。但是关于温查文化的起源也存在争论,一些人相信温查文化是从安纳托利亚扩散到巴尔干半岛的产物,另有学者假设是从较早前本地的斯塔切沃文化(Starčevo culture,6200-4500BCE)发展而来。1961年考古学家在在罗马尼亚阿尔巴县发现单块粘土板,可以追溯到5500-5300BC,上面有一些契刻符号,早于原始苏美尔象形文字时间,被称为“温查符号”,与贾湖文化契刻符号存在相似性。在塞尔威亚还发现了有刻痕线条的拟人雕像,线条描绘出衣服。

(温查文化的小雕像和符号)

 

一些学者认为温查文化是属于老欧洲的部分。所谓老欧洲(Old Europe)是考古学家金芭塔丝(Marija Gimbutas)创造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她理解的位于欧洲多瑙河东南部的一个相对均匀的前印欧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被称为多瑙河文化(Danubian culture)。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在她的框架内工作,认为证据表明讲印欧语系的人群在青铜时代开始向欧洲地区移民和入侵(库尔干假说),这导致了温查文化的衰落。

 

新时期时期在全球范围内的石室冢墓在地中海岛屿和周边有广泛分布。石室冢墓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垂直巨石支撑一个大的水平顶棚石,有时有更复杂的结构变化。这些石室冢墓大部分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4000-3000BC)开始,相当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时期,是苏美尔虞朝人全球航海遗留和传播新石器农业文化的物证。石室冢墓通常用土或较小的石头覆盖,形成一个土丘。在许多情况下,覆盖层已被风化,只留下石头“骨架”完好无损。石室冢墓也被认为是新石器文产生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欧洲,从波罗的海、北海南部海岸地区(大不列颠到斯堪的纳维亚),到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地中海地区,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都能发现巨石墓葬,大部分属于公元前第四个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些石室冢墓与南亚、东亚等地区的“石棚”在结构上相同。在地中海西西里、马耳他等岛屿上都有石室冢墓遗存。马耳他神庙遗址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地中海西西里岛上的石室墓冢

Dolmenof Monte Bubbonia, Sicily

 


二 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阶段(青铜时代)



欧洲地区青铜器时代始于公元前3200年的爱琴海青铜时代,跨越整个公元前2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它是近东地区青铜文明扩散的结果爱琴海文明是青铜时代文明在爱琴海周围的总称。在这一术语中有三个不同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地理区域:克里特岛、基克拉迪群岛(Cyclades)和希腊半岛。爱琴海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当时的文明首次建立了一个广泛的贸易网络。这个网络向塞浦路斯进口锡和木炭,在那里铜被开采,并与锡合金生产青铜。青铜制品被广泛的出口,并支持贸易。一些地中海青铜制品中的锡同位素分析表明,它们可能来自于英国。航海知识在当时发展得很好,直到1730年发明了精密的经度计之后,航海技术才达到顶峰(除了波利尼西亚的水手)。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的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似乎已经协调并捍卫了青铜时代的贸易。

 

米诺斯文明是在克里特岛和其他爱琴海岛屿上的爱琴海青铜时代文明,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1600年间繁荣发展,直到后来的衰落时期,最终在公元前1100年结束。它先于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这个文明在20世纪初通过英国考古学家阿瑟·埃文斯(Arthur Evans)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称米诺斯人(Minoans)是“欧洲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据荷马说,克里特岛曾经有90个城市。米诺斯时期见证了在克里特岛、爱琴海、地中海定居点和近东地区之间的贸易。一些最好的艺术品保存在圣托里尼岛的阿克罗蒂里市,那里被米诺斯火山爆发摧毁。尽管米诺斯的语言和书写系统(线性A)仍未被破译,并且是学术争论的主题,但它们显然传达了一种与后来的希腊语完全不同的语言。米诺斯文明从公元前1550年开始缓慢衰落,其原因尚不清楚,解释理论包括来自希腊大陆迈锡尼人的入侵和圣托里尼火山爆发。下图是希腊圣托里尼米诺斯阿克罗蒂里Akrotiri遗址壁画第二部分(横看)。 

Fresco of a ship procession from bronze ageexcavation at Akrotiri, on the greece island Santorini, Part 2

 局部:

(希腊圣托里尼米诺斯阿克罗蒂里Akrotiri遗址壁画,描绘青铜时代的舰队、移民和殖民地,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阿瑟•爱文斯在靠近希腊的地中海克里特岛克诺索斯(Knossos)挖掘出古代的王宫遗址,爱文斯将此遗址所代表的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米诺斯人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他们的文化在约公元前1700年之前显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与继后以军事贵族统治为特点的文化迥异。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相信米诺斯人在青铜时期重要的锡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锡与产自塞浦路斯岛的铜的合金被用来制造青铜。此外,米诺斯人还进行番红花的贸易,这是一种产自爱琴海地区的自然基因变种产物。在圣托里尼岛上有一幅著名的壁画“番红花采集者”。米诺斯人饲养牛、羊、猪、山羊,种植小麦、大麦、野豌豆、鹰嘴豆,培育葡萄、无花果、橄榄,知道养蜜蜂,从近东接受了石榴和温柏。农民使用皮革包住把手的木犁,由一对驴或者阉牛拉犁。各地发现的米诺斯制造的物品显示,它有一个与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塞浦路斯岛、叙利亚、小亚细亚、古埃及、伊比利亚半岛及美索不达米亚通商的网络。

(地中海克里特岛米诺斯遗址,欧洲文明开端)


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殿

The Palace of Knossos, thelargest Minoan palace

 

米诺斯最重要的艺术遗存为米诺斯陶器、宫殿建筑与壁画、石雕以及印章。米诺斯早期的装饰陶器品以线状的螺旋、三角、曲线、十字、鱼骨纹等为特征,也明显具有苏美尔彩陶传播特征。米诺斯符号包括有公牛、双面斧、立柱、蛇、太阳圆盘、树、鸟或戴鸟面具的神祗等。显然米诺斯文明是苏美尔-古埃及在地中海地区的衍生文明。克诺索斯建筑中最著名的是建于公元前2000年的克诺索斯宫,由于不断的重修和扩建,克诺索斯宫构造复杂,有迷宫之称。克里特岛的壁画多绘以人物、动植物,并有相当大的妇女形象出现。米诺斯文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们对女性神祀的崇拜,而非男神。出土的壁画和女祭司雕塑显示了男人和妇女参与同一个体育项目,通常是跳牛,因而一些考古学家相信米诺斯社会中男人和女人有着相同的地位,甚至继承权有可能是母系的。壁画有很多是描绘人群的,而性别由颜色来区分:男人的皮肤是红褐色,而女人的则是白色。米诺斯文明的男人穿褶皱短裙和缠腰带,妇女则穿胸部敞开、至肚脐才收束的长袍。克里特岛的女神之结就是苏美尔伊南娜女神之结的翻版。

 

(在克诺索斯发现的跳牛游戏壁画,

Bull-Leaping Fresco found atKnossos)


青铜时代希腊圣托里尼阿克罗蒂里Akrotiri发掘的藏红花壁画。

Fresco of saffron gatherersfrom the bronze age excavations in Akrotiri on the greek island of Santorini,Greece.

 

公元前1420年左右,克里特岛屿被迈锡尼人征服。一个理论指出米诺斯的航海能力因为锡拉火山的喷发而遭到重创。这可能间接导致了迈锡尼的入侵,而后者的管理技能无法维持一个贸易王国。而另一个理论认为爆发引发的火山灰遮蔽了太阳,导致持续数年的饥荒。而迈锡尼人利用这个时机进攻并征服了克里特岛,在这之后,大多数克里特城市走向了衰亡。锡拉火山的喷发对米诺斯文明的影响仍旧在争议中。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Greece)是位于希腊本土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年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大多数的古希腊文学和神话历史设定皆为此时期。在迈锡尼征服了克里特岛之后,迈锡尼人采用了米诺斯人的线性文字来书写他们的原始希腊语。线形文字是一种古代克里特岛上使用的未破解文字,它的破解被认为是考古学上的“圣杯”。从字形上看,线性文字与甲骨文很相似,一些音节符号明显就是古埃及象形符号或简单变化形式。推测线性文字也是把苏美尔-古埃及象形符号文字线条化的结果,与甲骨文类比属于异曲同工。

 


三 迈锡尼文明阶段



迈锡尼艺术与后期米诺斯艺术也十分相似。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时代大量的陶器,其风格与装饰与罗马利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地区的彩陶以及中国马家窑彩陶也很类似。迈锡尼时期的绘画受到米诺斯文明的很大影响,其墓葬形式也是土葬。在整个地中海沿岸都能发现迈锡尼物品,甚至从中欧直到不列颠群岛。在塞浦路斯和黎凡特也发现了迈锡尼人的定居点。迈锡尼文明大约在海上民族入侵中东时期衰落,一种理论认为北方多里安人入侵导致迈锡尼文明结束。驾驶战车的游牧族群,从黑海沿岸草原出发,从巴尔干半岛南下侵入希腊半岛,结合青铜武器和他们的海基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后袭击了地中海东部海岸,先后导致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崩溃。失去家园的迈锡尼人又成为海上民族一分子,非利士人很可能就是迈锡尼人。如果把赫梯和迈锡尼文明的形成看成是第一批印欧人从巴尔干半岛北方迁徙到小亚细亚和希腊地区与原来土著融合而形成,那么赫梯和迈锡尼文明的结束,又可以看成是第二批印欧人入侵的结果。

(迈锡尼时期,公元前1400-前1100年)

Map of Mycenaean Greece1400-1200 BC: Palaces, main cities and other settlements.

 

迈锡尼的人种与米诺斯很相似,可能是公元前1800年印欧人群人群南下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原土著融合而形成。这些南下的多里安人与早期地中海人融合,经过前古典斯巴达和雅典的整合,最终导致“古典希腊”出现。2017年8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基因研究得出结论,米诺斯人与迈锡尼希腊人有着密切的基因联系。它们的基因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同一研究还指出,至少有四分之三的米诺斯人和迈锡尼人的DNA来自于第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农民,他们生活在安纳托利亚西部和爱琴海。研究人员发现,米诺斯遗骨的基因与现代欧洲人非常相似,尤其是接近现代克里特人。他们的基因也与新石器时代的欧洲人相似,但与埃及或利比亚的人口不同。其他遗传学研究也发现,古代的米诺斯人的父系和母系血统都有来自中东的遗传影响。下两图是赫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Archeological Museum of Herakleion)收藏的克诺索斯宫殿壁画,年代在公元前1600-前1450年。“蓝色女士”壁画是根据残片的修复。

(蓝色女士,根据残片修复克诺索斯主宫殿壁画)


(跳舞女孩,克诺索斯宫殿壁画残片)

 

迈锡尼马拉车壁画

Two Mycenaean chariot warriors on a fresco from Pylos (about1350 BC) and two female charioteers from Tiryns (1200 BC)


狮子门,迈锡尼城堡的主要入口,公元前十三世纪

The Lion Gate, the mainentrance of the citadel of Mycenae, 13th century BC

 


四 伊特鲁里亚文明



公元前12世纪至前1世纪在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半岛)出现伊特鲁里亚文明(或叫伊特拉斯坎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

(伊特鲁里亚文明范围和时间,地图包括伊特鲁里亚联盟12个城市和伊特鲁里亚人建立的著名城市)

 

迄今为止,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都没有明确证实伊特鲁里亚人起源于何处。根据2013年的一份线粒体DNA研究,伊特鲁里亚人可能是地中海地区的原住民。笔者推测:因为海上民族入侵,带动地中海地区人群迁徙,近东和爱琴海地区的一些移民迁徙到亚平宁半岛,并与同时期大约公元前1200年南下亚平宁半岛的印欧人群融合而形成伊特拉斯坎人。他们在半岛上建立起兴盛先进的文明,于公元前6世纪达至巅峰,在习俗、文化和建筑等诸多方面对古罗马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罗马曾长期被伊特拉斯坎人所主导。公元前616年—前509年,罗马先后有三位来自伊特鲁里亚的国王。法国卢浮宫藏有一对伊特拉斯坎人夫妻雕像看,从相貌上看或具有明显闪米特系白种人特征,与苏美尔-古埃及人的黄种人相貌雕像明显不同。

(伊特拉斯坎人夫妻雕像)


舞者和音乐家壁画,意大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元前5世纪。

Dancers and musicians, tombof the leopards, Monterozzi necropolis, Tarquinia, Italy. UNESCO World HeritageSite. Fresco a secco.

 


五 印欧人崛起和迁徙



近年来,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欧洲居民是三个史前人群的后代。第一个人群是大约在3.7万年前抵达欧洲的狩猎—采集者;第二个人群是大约9000年前从安纳托利亚移民欧洲的早期农民,这些早期农民大多是携家庭而来;第三个人群是5000年前从欧亚大草原迁徙到欧洲腹地的颜那亚人。颜那亚人是有着青铜文化的游牧人群,学者们认为他们将冶炼青铜和放养牲畜的技能带到了欧洲,此外他们可能也与原始印欧语系有关。颜那亚人到达欧洲后,立刻与当时的欧洲居民混血,几百年后,至少一半中欧居民的血统都与其有关。

 

多数研究者把中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和早期的印度-伊朗语族联系起来。在安德罗诺沃文化发现的青铜时代的遗骸,大部分可能是印度-伊朗人,但也有“东亚”类型人骨(笔者推测是中东苏美尔古埃及人)。DNA鉴定其人群很大一部分都为眼睛蓝色或绿色、浅肤色、浅发色,说明其来源欧洲的可能性很大。同属安德罗诺沃文化、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从哈萨克斯坦发现的遗骸也绝大部分是西亚-欧洲血统。这些结果都对坟冢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坟冢假说,也叫库尔干假设(Kurgan hypothesis)或草原模型,其中Kurgan源自俄语,意为“坟冢”,被认为是“精英者墓葬”,是有关原始印欧语起源问题的假说之一,最早是由玛利亚·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在1950年代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是黑海、高加索和乌拉尔西部的库尔干文化(精英大墓文化)的继承者,印欧人起源于“坟冢文化”,即东欧大草原上颜那亚文化及其前身考古文化,玛利亚试探性地将这种文化命名为“库尔干”,以其独特的土冢命名,并追溯其在欧洲的传播。这一假设对印欧起源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历史逻辑和传播路线看,所谓库尔干精英大墓与新石器时期从中东地区扩散的巨石文化墓葬(道门)是存在联系的,它是巨石墓葬文化在欧亚大陆腹地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的库尔干大墓仍然保留有圆形石阵或石人

 

目前坟冢假说是最为广泛接受的有关印欧起源的模型,与之相对的一个模型是“安纳托利亚假说”(Anatolian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的分散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安纳托利亚。这个假设把印欧语系的历史分布与公元前七、六千年的新石器革命时期的扩张联系起来。安那托利亚假说的主要支持者是科林·伦弗鲁(Colin Renfrew),他在1987年提出,随着人口的扩散(“推进浪潮”)推动农业的发展,安纳托利亚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将欧洲和平的印欧化。因此,新石器时代欧洲的大多数居民都会说印欧语系,而后来的移民充其量也就是用其他印欧语系的变种来取代印欧语系。农业假说的主要力量在于它将印欧语系的传播与一种已知的考古事件(农业的传播)联系在一起,而这一事件通常被认为与重大的人口变动有关。此外,还有印欧人“旧石器时代延续范式”起源假设。很多印欧学者在印欧人起源这个问题上并没有明确的立场。在遗传学证据支持下,库尔干假说看上去更具学术价值。坟冢文化的游牧性质使其得以扩张占据整个大草原地区,这一过程中对马的驯养及后期对战车的使用起重要作用。这些移民最终影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伊朗大部分地区和印度次大陆的文化和语言,随后导致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广泛的印欧语系家族的形成。

(库尔干模型的印欧人扩张迁徙路线图,4000-1000BC)

 


六 赫梯帝国与铁器出现



《资治通鉴纲目》记载:孔甲三年,王命“采铁铸剑”。这是史书上记载的中国最早的采铁记录。近代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一记录是错误的,认为我国大量使用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夏王朝不可能使用铁来铸剑。真实情况是怎么回事呢?

 

铁器是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据考古证据,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炼铁的是居住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年代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前1300-前1100年,冶铁术传入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欧洲的部分地区于前1000年左右也进入铁器时代。但直到中世纪末(1400年左右)欧洲发明水力鼓风炉以后,才出现冶炼生铁。在人工炼铁以前,世界上许多文化发达较早的民族,都有过偶尔利用陨铁制器的历史。古代埃及人称陨铁为神物,在古埃及前王朝墓中,发现过陨铁管状小珠;第十一王朝墓中,曾出土装以银柄的陨铁制护身符。在两河流域乌尔王墓也出土有陨铁碎片。美洲几个古文化中心都使用过陨铁制的箭头、小刀和工具。中国商代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墓中,也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但陨铁是天体陨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性质不同。陨铁制器与人工炼铁的发明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地球上的天然铁是少见的,所以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造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当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之后,铁器时代就到来了。

 

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中国至少在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冶铁技术。公元前800年的西周虢国玉柄铁剑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冶炼铁器,被认为是我国进入铁器时代的标志。齐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术的地区之一。根据出土铁器及东周时代的冶铜技术推测,春秋晚期冶铁应已使用鼓风竖炉。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已发现多处,出土有熔铁炉、鼓风管、炼渣及各种铁器的陶范。在炼炉中冶炼的生铁铸器已出现,为增加其强度和韧性,当时还使用了热处理技术。铁工具远比铜工具锋利,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冶金业在中国的出现虽然晚于西亚和欧洲,但它的发展却比更迅猛,并在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走在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

 

根据库尔干理论或假设(Kurgan hypothesis),印欧人最早兴起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黑海-里海滨海草原,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一部分印欧人从巴尔干色雷斯地区进入小亚细亚。赫梯人(Hittite)是由讲哈梯语的哈梯人和前20世纪迁来的讲印欧语系涅西特语的涅西特人融合而成,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的赫梯国家当初只是若干小国。哈梯人主要成分可能是新石器安纳托利亚农民和流亡于小亚细亚的苏美尔人后裔的混合。公元前17世纪赫梯建国,赫梯国家记载自己的历史从统治者拉巴尔纳时开始。拉巴尔纳征服了小亚东部的地区,使赫梯国家的疆土从地中海扩大到黑海。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攻占并毁坏了亚摩利人建立的巴比伦城,洗劫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古巴比伦王国从此一蹶不振。赫梯又摧毁了由胡里安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攻占了米坦尼王国的首都瓦苏坎尼。而此时亚述人乘机扩张势力。连续扩张使赫梯国家成了当时近东地区的一个大国。但赫梯的王位继承问题常常造成政治上的动乱。赫梯国王铁列平于前16世纪后期进行了改革,解决了赫梯王国的王位继承问题。铁列平确定了王位继承的原则,即首先应由长子继承王位,长子如果不在,由次子继承,依此类推(类似于商朝的“兄终弟及”制度);如果没有王子继承,就让长女选择丈夫做国王。前15世纪末至前13世纪中叶是赫梯历史上的新王国时期,在前15世纪末年,人口达到180万人;在前1300年时人口达到220万人,正值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中东和东地中海,中亚述帝国初期,1392–1056 BC)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人被认为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近年考古发现的证据显示铁器的生产至少可以追溯到前20世纪。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铁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赫梯的铁兵器使其在战争中获得了兵器优势。在战场上,赫梯人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直到前1180年左右赫梯灭亡之后,赫梯铁匠散落各地,才将冶铁技术扩散开来。赫梯文明的历史成就不仅仅在于发现和使用了铁,而且在于它充当了两河流域同西亚西部地区文化交流的中介。某些文化成份也是通过这个中介从美索不达米亚传到迦南人和喜克索斯人中间,可能还传到爱琴海诸岛,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连接的主要链环之一,小亚细亚地区是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爱琴海地区文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赫梯崛起后,为争霸西亚地区,同古埃及帝国进行了多次战争。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末位法老哈伦海布(《发现夏朝》考证是夏桀)和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这些埃及强权法老们都同赫梯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交战双方在卡迭石战役中受到惨重损失,这场战役可能也是史上发生过的最大一次马拉二轮战车战役,双方有5000-6000辆战车参战,双方参战兵力共约4万人。战争结果,公元前1283年,赫梯同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缔结了和约,双方成为军事同盟。前1246年,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采取和亲政策,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后来发现于埃及卡尔纳克神庙墙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绘了当时埃及法老迎娶赫梯公主的情景。赫梯王国灭亡原因现今仍备受争议。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黎凡特),赫梯王国亦被其肢解。有学者还认为突如其来的大瘟疫才是造成赫梯王国衰败的主因。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吞并。

 

通过发现古埃及就是夏朝,解决了中国典籍记载的夏朝孔甲“采铁铸剑”与中国本土考古现实脱节的问题。因为中国典籍记载的孔甲实际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阿玛尔纳时期的法老埃赫那顿,当时他与赫梯国王交往密切,并与赫梯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这样赫梯的冶铁技术在此时传入埃及是完全可能的。记载与考古的脱节是因为文明迁徙造成的。

 

赫梯人的文学神话是根据古代苏美尔人的创世和洪水传说改编而成的作品,赫梯的宗教也照搬美索不达米亚的多神崇拜。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献祭、斋戒和祈祷,而不具备伦理意义。赫梯以楔形文字记述自己印欧语系的语言,他们创造了赫梯楔形文。赫梯还另有一套象形文字,用于铭刻和印章,这可能是受苏美尔原始图画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这些象形文字尚未释读成功。赫梯人的艺术才能十分出色,他们的雕塑作品新颖生动,尤其是石壁上的浮雕作品。城门和王宫门旁,一般都雕有巨大而生动的石狮,在门口竖一对石狮子或也是受埃及影响。赫梯人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当属法律体系。以《赫梯法典》为代表的赫梯人法律,要比古巴比伦的法律更人道,判处死刑的罪过不多,更没有亚述人法律中那些诸如剥皮、宫刑、钉木桩等酷刑。

 

在赫梯帝国(Hittite Empire)消亡后,驾驶战车的印欧族群继续从黑海东西两个方向南下,先后进入伊朗和希腊地区。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后半期,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东西两翼,兴起两个印欧族群的大国,即波斯和希腊,他们将先后以中东为中心建立跨欧亚非的超级大帝国。


 

七 海上民族扫荡中东和青铜时代崩溃



海上民族(The Sea Peoples),是一个历史学名词,是一个传说中的海洋联盟,在晚期青铜时代崩溃(公元前1200-900年)之前和期间袭击了古埃及和东地中海的其他地区,造成晚期青铜时代的崩溃(Late Bronze Age collapse),这也被认为对应邦德事件2(或2.8千年事件)。在19世纪这个概念被创造出来之后,它成为了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篇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一理论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在大多数现代学者看来,海洋民族仍然是未知的,关于各种群体起源的假设是许多猜测的来源,现有的理论多种多样,将它们与几个爱琴海部落、中欧的掠袭者、转向海盗或成为难民的散兵以及地震或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联系起来。人们推测,海上民族在地中海东部航行,这些人是一群海上劫掠者所组成的同盟,他们很可能来自南欧,尤其是爱琴海地区。他们在整个东地中海游弋,并且在青铜时代末期,入侵了安纳托利亚、叙利亚、迦南、塞浦路斯和埃及。但是,这群人的具体身份对现代学者来说依然是一个谜团。现在只能通过一些考古学的证据和古文明的零碎记载来进行推测。海上民族之所以被记录,是因为从埃及第十九王朝晚期起,尤其是在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第8年时,海上民族曾试图进攻占领埃及。麦伦普塔称他们为“外邦人”或“海上的民族”。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人还入侵了塞浦路斯、赫梯和黎凡特地区。海上民族组成复杂,与印欧人扩张推动希腊半岛和东地中海地区的族群迁徙有关。

 

拉姆西斯三世在位时期,海上民族一波波入侵埃及。拉美西斯三世改编军队,使用外族雇佣兵,阻止利比亚和海上民族的入侵。在拉姆西斯三世祭祀庙哈布城记录了他在位第5、8和12年三次反击海上民族入侵的胜利。哈布城有几段长铭文记录海上民族的活动,其中写道:“他们在岛屿上制定阴谋,然后他们突然袭击,所有的土地都被分散战斗,从赫梯、科德( Kode,塞浦路斯)、卡尔凯美什(Carchemish)、阿扎瓦(Arzawa)到阿拉西亚(Alasiya),没有土地能够幸存,他们所到之处就一片废墟,就象从未有人住过。他们正在朝埃及而来,但是火焰已经在他们面前准备好了。他们是Peleset(非利士人)、 Tjeker(特克人)、Shekelesh(谢克莱什人)、 Denyen(丹雅人)和 Weshesh(万舍斯人)的联盟。他们把手伸得很长,他们的心充满自信,以为他们的计划为会成功。”事实上赫梯、迈锡尼、米坦尼文明在公元前1175年前后差不多同时崩溃了,附近的乌加里特(Ugarit)、阿什克伦(Ashkelon)、哈措尔(Hazor)地区也在这个时间左右被毁灭,一般相信这是与海上民族入侵有关,拉姆西斯三世的评论被考古证实。

 

迈锡尼文明是与赫梯同时代的类似性质文明,属于第一波从巴尔干半岛南下扩张的印欧人与希腊地区原土著融合产生的文明。公元前1200年左右,希腊遭受多瑞安人入侵,陷入所谓的黑暗时代(Greek Dark Ages,前1200年–前800年),这段时期的希腊历史记载几乎真空。多瑞安人是印欧族的一支,来源于巴尔干半岛北部,也是古希腊时期四大部族之一。多瑞安对希腊地区的入侵,进而推动了海上民族对中东地区的入侵,这是自公元前4000年印欧人从黑海北开始扩散后对中东文明地区的第二波入侵。考古学者们认为在这一时间段中东地中海区域的文明湮灭了。曾经迈锡尼文明的宏伟宫殿和城市被毁坏或放弃。失去家园的迈锡尼人加入到新的海上民族中,向东举族迁徙。在哈布城浮雕中有许多非利士人的浮雕。非利士人的起源,现代考古学认为与希腊之南爱琴海的迈锡尼文化的早期有文化联结。非利士语的辞汇中,有许多证据证明他们起源于印欧语系。可能来自克里特岛,他们和特克鲁尔(Tkerur)人(可能来自希腊)一起到来,后者是唯一一个之后定居在黎凡特的海上民族主要族群。考古发掘弄清了迈锡尼文明与非利士文明之间的联系,5座非利士人城市中的4座位于迦南,第5座城市是加沙。特别显著的是,早期的非利士人陶器,就是爱琴海迈锡尼青铜文化陶器的当地版本,用褐色或黑色进行装饰。后来在铁器时代发展为独特的非利士陶器,用黑色或红色装饰。有一个发现是3个小青铜轮子和8个轮辐,这样的轮子在这一时期的爱琴海地区用作携带型的祭台。

(海上民族扫荡中东,1200BC)

 

在地中海撒丁岛发现的武器和盔甲与海上民族施尔登人相似,学者们推测部分海上民族被拉姆西斯三世打败之后,迁徙到意大利和撒丁岛。拉姆西斯三世留下的记录声称收留了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埃及、迦南或者地中海其他地方。也重新安置了非利士人(Philistine),允许他们重建起迦南的沿海城镇,并对他们征税。虽然拉姆西斯三世顶住了海上民族的冲击,但是海上民族对西亚地区的扫荡,使得在第十八王朝末期形成的埃及、米坦尼、赫梯和古巴比伦旧大国体系和晚期青铜时代的崩溃,为新的力量崛起制造了空间。而埃及夏朝力量也造到了极大削弱,其国势也已日薄西山,从此再也无力控制黎凡特地区。此后西亚地区新亚述、新巴比伦和波斯的轮番崛起,对埃及形成致命的打击力量,最终在亚述和波斯的数次野蛮入侵之后,埃及先后沦陷于希腊和罗马人的长期统治,古埃及夏朝文明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底比斯拉姆西斯三世祭祀庙哈布城墙的非利士人俘虏浮雕)


 

八 波希战争和希腊化时代



北方多里安人入侵之后,迈锡尼文明衰落,希腊经历了400年左右时间的黑暗时代(Greek Dark Ages),大约从公元前1200年–前800年。从前800年–前480年,希腊艺术、哲学、剧场、诗歌等兴起,这段时间被称为希腊古风时期(Archaic period in Greece)大约从公元前510年雅典人民推翻了最后一位僭主的统治,至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时的公元前323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希腊古典时期,它前承古风时期,后启希腊化时代。古典希腊时期的文明影响了后来的古罗马文明,并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现代政治、艺术、科学、文学、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通常是指希腊黑暗时代(1200-800BC)之后一直到公元60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紧接着这段时期是中世纪早期和拜占庭时期的开始。

 

希腊古典时期,也正是古埃及最后的本土王朝与波斯殊死搏斗时期,埃及先是被波斯征服形成持续121年的波斯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希腊作为兴起的一支新兴力量,也与波斯发生了冲突。公元前499年至前449年之间,波斯与古希腊城邦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波希战争。公元前547年初,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其首个目标为伊奥尼亚地区的各个希腊城邦,伊奥尼亚地区的经济甚为发达,政治采用与波斯帝国不同的民主制。在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伊奥尼亚地区。

 

历史上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就是发生在波希战争期间。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动陆海军共25000人,进攻雅典和埃维厄两国。埃维厄很快便被波斯军队攻陷,并且被血洗及彻底掠夺,所有市民均被贬为奴隶。希腊人开始退让,当波斯人要希腊的水和地时(以示希腊人对波斯的臣服),除雅典和斯巴达以外,其它城邦都答应了,于是波斯人发动了战争。雅典面对波斯大军压境,曾求助于斯巴达,但斯巴达因宗教节日的因素,必须到9月中旬后才能出兵,雅典无奈之下只有孤军作战。雅典派米太亚德(Miltiades)组编一万重装步兵,前赴波斯军的着陆地点马拉松平原与之决战,而雅典则由海军负责防守。波斯军队为雅典军队的两倍,米太亚德因而将全军布阵至与波斯军队一样长度的简单平行战斗序列,并将精锐安插在两翼。交战初期,雅典军中路被波斯军步步进逼,只得向后退却,而波斯军中路则因而突出了。雅典军两侧精锐立即合围中路波斯军,结果波斯陆军被围歼,被完全击败。而由海路偷袭雅典的波斯海军,亦不能打败雅典海军。波斯军只得撤退。在马拉松大战获胜后,一位名叫费里皮德斯(Pheilippides)的士兵跑回雅典报捷,但他因为极速跑了大约40公里,所以在报捷后便倒地身亡,而这亦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在第四届奥运会上马拉松长跑的标准距离被定为42.195公里。雅典军于马拉松战役只有192人阵亡,而波斯军则损失了6400人,波斯人的第一次入侵就此止步,大流士也在前486年死去。但这对于庞大的波斯帝国来说并不是重大的打击,因此波斯帝国在此战后仍时刻寻找机会进攻希腊,结果在十年后,第二次波希战争爆发。

 

前480年,大流士之子薛西斯一世亲率陆军30万及战舰1000艘再度进兵希腊,这是一支古代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军,开始了对希腊的第二次入侵。雅典面对波斯大军再度压境,全城立即进入备战状态,以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为主帅,阿里斯德岱斯(Aristides)为副将迎战。这次波斯号称百万大军压境,使得全希腊各城邦均有着生死存亡已系于一线的感觉,因此结盟起来,共抗波斯,所以斯巴达亦参与了对抗波斯的行动。波斯军队在温泉关战役击败由斯巴达和雅典领导的希腊联军后,曾一度占领了希腊的大部分土地,然而他们的海军却在接下来的萨拉米斯海战中被希腊联合海军击溃。随后希腊人转守为攻,在普拉提亚战役中再次得胜,从而结束了波斯的侵略。以雅典为首的希腊海军反攻波斯,乘胜追击,攻进小亚细亚,在米卡勒战役中扫除波斯海军残部,并在前479年和前478年分别击溃屯于塞斯托斯和拜占庭的波斯守军。在前466年的欧里梅敦战役中同盟军终于解放了伊奥尼亚全境,小亚细亚诸希腊城邦脱离波斯的统治。此后希波战争的战火逐渐冷却。公元前449年,波希战争以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而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并且将其军队撤出爱琴海与黑海地区。

(波希战争中的波斯船,古埃及将帆船翻版)

波希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波斯在这场战争中遭受失败,使其对外扩张的气焰受挫,并逐渐走向衰落。希腊获胜确保了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及安全,使得希腊继续称霸东地中海数百年。雅典更在波希战争后进入黄金时期。希腊在波希战争中取胜,使得中东地区文明加紧向地中海地区转移。希波战争所造成的希腊政治格局,对于后来希腊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前431年到404年,希腊地区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这是南方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北方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雅典此时正处于其文化的顶峰,其政治结构是有财产的男性公民的民主社会。斯巴达传统比较喜欢寡头政治。最终北方联盟获得胜利。斯巴达战胜后立刻在雅典引入了寡头政治,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地区。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战争双方使用了它们所有的手段,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战火从西西里岛到小亚细亚,也牵涉了该地区所有国家。这场战争深刻地影响了希腊和一部分野蛮人,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460 BC - 395 BC)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事件,修昔底德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他的分析对欧洲的历史学具有先驱作用。

 

因为伯罗奔尼撒战争,波斯也获得喘息之机。伯罗奔尼撒战争一结束,埃及本土人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成功,重建本土人王朝(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王朝)。在希腊地区,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在这个时代的终了,北方的马其顿王国在雄心勃勃的腓力二世(前359年-前336年在位)统治下逐渐展现优势。马其顿位于希腊世界的边缘,尽管马其顿王室声称具有希腊血统,希腊人也看不起为半野蛮的马其顿人。不过,马其顿和各希腊城邦相比,马其顿的中央政府较强势,控制的地区也比大多数希腊城邦广大的多。腓力二世利用任何机会扩大马其顿的领土,最终腓力二世成立科林斯同盟,使他可以直接控制大多数希腊城邦,并被选为全同盟的最高统帅。腓力二世统治时期,波斯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短暂的第三十一王朝。腓力二世准备对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发动战争,但他遭到暗杀。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Alexanderthe Great)继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为马其顿国王。在16岁以前他一直由亚里士多德任其导师。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继承父亲的王位,也接手对波斯的战争。在长达数十年的征服中,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通过格拉尼库斯河(Battle of the Granicus)、伊苏斯(Battle of Issus)、高加米拉(Battle of Gaugamela)三大决定性的战役,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征服的土地包括小亚细亚、亚述、黎凡特、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米底、波斯、以及现代部分阿富汗一带与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和中亚草原。公元前334年5月,在小亚细亚西北方靠近特洛伊的格拉尼库斯河,亚历山大击败小亚细亚的波斯帝国的各总督,爱琴海东岸的希腊城邦都被亚历山大从波斯手中解放出来。在亚历山大于格拉尼库斯河战役成功击败波斯总督后,继续进军至小亚细亚西南部,进行了米利都围城战和哈利卡纳索斯围城战。而大流士三世率领从帝国各地招集的大军,进驻索契,但马其顿并没有出击迎战,大流士三世于是进军伊苏斯,从后方切断马其顿联军的补给线,迫使亚历山大回头与波斯军交战,战场在皮纳鲁斯河河口,位于伊苏斯村落的南方。公元前333年11月战斗爆发,大流士三世在战争末段弃甲逃离战场,将士们顿时军心散漫,争相撤退,但在狭长的波斯阵地中难以撤退,被从后追到的马其顿军队屠杀,大流士三世的妻子及母亲皆被俘虏。年轻的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击败数量比他多一倍的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军队,这是亚历山大东征第二场重要战役。

(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重装骑兵对决,在意大利古城庞培发现的公元前1世纪的马赛克画,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藏)

 

伊苏斯战役后,亚历山大率军队沿地中海东岸南下,又发生了泰尔围城战和加沙围城战。埃及人在波斯统治下饱受压迫,公元前332年,波斯统治者马查西斯(Mazaces)将埃及拱手让给了亚历山大大帝,埃及的统治权从波斯易手到希腊人手里。亚历山大大帝在几乎没有遇到波斯人抵抗的情况下,被埃及人当成解放者占领了这片土地。亚历山大开创了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建筑,但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这座城市。他于公元前331年离开了埃及,留下了掌管这片领土的克莱奥梅尼(Cleomenes),这个位置后来被托勒密(Ptolemy)占有。公元前331年,波斯的大流士三世领20万军队、战象15头、刀轮战车200辆,驻扎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加米拉村,企图阻止亚历山大继续东侵。波斯的刀轮战车,大约是在公元467年到前458年左右,从印度传入波斯的,随即被投入到与希腊重装步兵的作战。亚历山大则率步兵4万、骑兵7000赶来迎战。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马其顿与波斯之间爆发了第三场决定性的高加米拉战役。高加米拉的确切位置未有定论,有人认为在今伊拉克摩苏尔以东。拂晓决战开始。亚历山大令其右翼斜向楔入,波斯左翼骑兵迂回迎击远征军右翼,先胜后败,刀轮战车亦未奏效。亚历山大率骑兵直接插入敌军左翼的缺口,直扑大流士三世的指挥营。大流士三世以为败局已定,再度逃跑,波斯军顿时群龙无首,全线溃败。波斯军损失超过10万人,马其顿远征军则仅以数百人的代价赢得了这场重要战役。大流士三世在逃跑的途中被部将贝苏斯刺杀,其之前的领土疆域的大部分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彻底摧毁了波斯的军事力量,注定了波斯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328年,亚历山大大帝分别击败贝苏斯和斯皮塔米尼斯所率领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军队后,在前327年他开始进军印度来扩大疆土。亚历山大的军队估计约有41000名或46000名士兵。他把大军分成两路进军印度,一路是从开伯尔山口进入今日巴基斯坦一带并由赫费斯提翁和佩尔狄卡斯率领,另一路从北方进入并由亚历山大亲自带领。亚历山大在路途中战胜印度许多部族,之后还亲自率领一些部队攻击阿尔诺斯山上的反抗势力。在第二年早春,他与他的部队会合,准备向雄踞希达斯皮斯河岸的波罗斯进攻。希达斯皮斯河战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为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6年希达斯皮斯河附近对抗印度波罗斯的一场战役,地点在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希达斯皮斯河战役是亚历山大最后一场,也是代价相当高昂的一场大型会战。波罗斯和他的大军在这场战役英勇抵抗入侵的马其顿军,尽管最后失败,但赢得亚历山大的赞赏和尊敬。这场战役由亚历山大获胜,但他疲惫的军队之后不久发生哗变,士兵们拒绝亚历山大继续往印度内陆深入的远征计划,亚历山大不得不准备返回巴比伦,亚历山大最后在印度许多地方建立殖民城市来做为日后的据点和贸易中心,便离开了印度。

 

马其顿30岁时,已经创立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他一生未尝败绩,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统帅之一。在长年不停的征服后,亚历山大于前323年去世。亚历山大帝国不仅把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两大古文明区置于统治之下,而且把中东文明辐射影响的东地中海和古印度河流域东西两翼古文明区也纳入了其统治之下。在亚历山大统治埃及时期,卢克索神庙阿蒙霍特普三世圣殿里支撑屋顶的四根柱子被拆除,修建了一个留存到现在的小教堂,教堂内外都装饰着亚历山大崇拜各种埃及神祗的浮雕画像。

(亚历山大埃及象形文字形式的椭圆圈名字浮雕,卢克索神庙)



九 希腊化时代


 

在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之后不久,中东及附近文明地区进入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period),通常起始点视为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逝世开始,并结束于罗马共和国在前146年征服希腊本土,或前31/30年最后继业者王国托勒密王国灭亡为止。这段时期,19世纪后西方史学界认为古希腊文明主宰整个地中海东部沿岸的文明,所以称此地这段时期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被认为是希腊古典时代和罗马文化间的过渡时期。希腊化时期的特点是新的一波的希腊殖民活动,并主要以埃及和西亚的各希腊化王国内建立殖民城市为主。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整个马其顿帝国被各个继业者所分割,并在之后的四十年内战争持续不断,直到前280年才稳定下来,形成四个主要的王国。

  • 卡山德王国→安提帕特王朝,在马其顿和希腊本土;

  • 托勒密王朝在埃及,首都在亚历山大;

  • 塞琉古王朝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首都在安条克;

  • 利西马科斯王国→阿塔罗斯王朝,在安纳托利亚,首都在帕加马。

 

在亚历山大继业者分封协议中,塞琉古当上巴比伦尼亚的总督,并以此地为根据地向外扩张,建立塞琉古帝国,并以公元前311年作为塞琉古纪年开始。塞琉古帝国初期以近东为中心向外发展,最强盛时疆土包括安纳托利亚、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今日的土库曼斯坦、帕米尔和部分巴基斯坦一带,统治旧亚历山大帝国的东部大部分。这一时期伊朗成为东西方的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和印度,佛教从印度孔雀王朝传来,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亚历山大继任者们国家,300BC)

 

巴克特里亚起初为塞琉古帝国的一部分,但这个东部省份与帝国中心距离过于遥远,意味着总督在管理上握有极大的自由,且受中央拘束较小。在大约前250年,巴克特里亚、粟特和马尔吉阿纳的总督狄奥多特自立为国王,建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塞琉古帝国帕提亚总督安德拉戈拉斯也宣布独立,但安德拉戈拉斯无法阻挡北方帕尼游牧民族的酋长阿尔沙克一世入侵,帕提亚终究陷入游牧民族手中并建立安息王国。使得初生的巴克特里亚新王国与塞琉古帝国联系中断。最终在前130年左右巴克特里亚遭到北方游牧民族塞种人四个部落入侵而灭亡。然而,希腊的城市文明似乎在巴克特里亚王国崩解后继续存在,使之后的游牧民族深受希腊化影响。前128年左右,西汉使节张骞来到王国已灭亡的巴克特里亚,并称当地为大夏,一些学者如伯希和、塔恩(W. W. Tarn)、纳拉因(A.K. Narain)等认为,张骞所见到的大夏人是希腊-巴克特里亚残余的臣民,他们挺住塞种人的攻势,但最终在游牧民族大月氏入侵下灭亡而臣服。但另一些学者如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王国维等认为张骞所见到的大夏人是塞种人,他们灭亡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后,臣服于后来入侵的大月氏。学术界争议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否是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时所遇见的大夏。实际上,马其顿人在征服埃及后,可能以埃及-夏的继承人自居,因而改叫夏人,即Helladic(希腊人)本来是夏的谐音。张骞所见巴克特里亚的一些后裔或以埃及-夏后裔自居,或本来就是一些埃及-夏人后裔迁徙来此。也因为在中亚地区存在过“大夏国”,一些西方人把中国华夏文化与古埃及文化存在的相似现象说成成是希腊人或吐火罗人传播的结果。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行动的结果使希腊人的眼界大大扩展,从前五世纪、前四世纪以来希腊城邦间无止尽纷争变得毫不重要,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和充满野心者纷纷移民到东方的希腊化王国,甚至远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和印度-希腊王国,即今日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场大规模移民直到前一世纪为止。前323年,托勒密被任命为埃及总督。前305年,托勒密自立为埃及王,此后托勒密一裔巩固了对埃及的统治至罗马帝国在前30年入主。希腊人是个好学生,特别崇拜古埃及文明,一切都希望全部模仿照搬古埃及人,尊重古埃及人所有习惯,连“希腊”国名可能也是“夏”字的谐音,他们以古埃及文明的继承者自居,因此希腊人在埃及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又被认为是古埃及最后一个王朝。托勒密王朝干的也许最伟大的一件事是建立了“亚历山大图书馆”,收藏古埃及各类藏书。依此图书馆,希腊人人拼命地学习苏美尔-古埃及人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就。希腊人崇拜古埃及的所有文明成果,包括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诗歌、文学、宗教、伦理、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等所有方面,悉心搜刮各种书籍整理学习,刻苦攻读。古典希腊的科学和宗教并不是分开的,文化知识有很大的重要性,越接近真理就越接近神。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很重视数学,把其理解为可作为获得更可靠(“神圣”)知识的工具。在几个世纪和有限的人口中,希腊文化设法在科学、数学、哲学和知识的许多领域中探索和取得进步。

 

亚历山大图书馆建于公元前259年,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托勒密王朝国王甚至为此都采取过一切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手段,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极盛时据说馆藏各类手稿逾50万卷(纸草卷)。由于四方学者纷纷云集此地,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腊文献学家阿里斯塔克等不少历史名人都曾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诸如哲学家埃奈西德穆,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得等睿智圣贤也均在此或讲学,或求学,使图书馆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并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传播文明长达200至800年,类似于周朝在中国大地传播华夏文明800年。亚历山大城也因为亚历山大图书馆,成为当时世界的知识、文化贸易中心,学者云集,人才荟萃,被世人誉为“智慧之都”。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立为希腊人如饥似渴学习古埃及文明创造了极好条件,诸如阿基米得所谓的那些东西其实都是在攻读古埃及的文明成果后的心得。阿基米得(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被称为“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得和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公元前267年(不同资料有几年误差),也就是阿基米得十一岁时,阿基米得被父亲送到亚历山大城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地学习,但最后阿基米得还在学习苦想时,就被冲进来的罗马士兵给杀死了!

 

亚历山大所征服的辽阔领土在之后两三个世纪内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直到罗马和安息分别在西部、东部兴起。由于希腊和东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发展成一个混合的希腊文化。西方人后来曾大力包装古希腊文明,称古代希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源头。真相已经很清楚,长期受中东文明辐射的古希腊人,在打败波斯占领埃及后,又学习了古埃及人的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等方面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希腊人翻译的古埃及文明部分成果(所谓的“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为后来西方文明崛起奠定了文明发展基础。古典希腊文化,尤其是哲学,对古罗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其带到地中海盆地和欧洲的许多地方。因此,古典希腊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深远的文化,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础,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印欧人崛起获得中东地区权力的同时,又有大批古埃及人移居东亚,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有些学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人认为古希腊史都是伪史,这种观点不是客观的,只是极端民族主义思维发酵后的结果,对于中国人认识世界有害无益。客观地说,早期地中海文明只是中东地区文明的辐射,后期希腊人崛起后,鸠占鹊巢,他们学习吸收并保存了部分古埃及文明成果,但这部分成果被后来的欧洲人包装成了“希腊文明”,成了后来的“欧洲文明”源头。现代许多西方学者已经客观认识到西方文明的真正源头主要是在古埃及,是在“东方”。


 

十 罗马帝国



古罗马文明通常是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古罗马文化对后世西方国家文化有相当影响。罗马历史的开端处在罗马王政时代,即伊特鲁里亚时期的罗马王国,约公元前753年—前509年,实行非世袭的君主制,但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镇。公元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最后一个伊特鲁里亚国王因暴政而被罗马人民驱逐以后,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国王,而是改用罗马元老院、罗马执政官和罗马会议三权分立的制度,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起了共和政体的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前27年)。罗马共和国的最初时期,罗马陷入了平民和贵族之间的长期斗争中,同时罗马也开始同近邻发生战争,并逐步征服周边地区吞并领土,罗马的势力越来越大,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公元前390年,罗马没能击退北方凯尔特人的侵略,为了保卫疆土,罗马相继建造起了城墙、水渠和亚壁古道。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罗马经历先后三次布匿战争彻底击败了来自北非却控制着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又经过公元前215年至前148年的四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了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公元前146年,罗马执政官卢西奥•穆米乌斯从马其顿进军并在科林斯战役击败希腊联军,并把科林斯夷为平地。自此,除了爱琴海的岛屿外整个希腊半岛城邦成为罗马的属邦。随着罗马共和国对东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和吞并,希腊人的时代结束了。罗马共和国在希腊建立了罗马的马其顿省,后来在罗马帝国时期建立了亚该亚省。罗马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在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发展成为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和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前44年,罗马共和国将领凯撒成为终身独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结束。公元前30年,屋大维在击败其劲敌马克•安东尼,废除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女王之位后,吞并了托勒密埃及,并将其纳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至前27年,屋大维成为奥古斯都,象征着罗马帝国的开端,其首府罗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这段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作为罗马行省的埃及包括了除西奈半岛之外现今埃及的大部。埃及行省西邻克雷塔和昔兰尼加行省,东接犹太行省(后为阿拉伯行省)。埃及行省是罗马帝国最重要的谷物生产地。埃及行省最富裕的几个省均配置了少量的军事力量。而保证埃及谷物出口的顺畅,对于罗马城及其市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埃及沦为罗马的保护国,并成了罗马粮仓。罗马在埃及驻扎了3个军团(后缩减为2个),每个军团有6000人的兵力,此外还有数个步兵大队的后备力量,以保证埃及内部局势的稳定。早期驻扎在埃及的军队大部分来源于已经瓦解的托勒密王朝,由希腊马其顿人和当地埃及人构成。此后,逐渐地,罗马人成为了驻军的主要成分。

 

古罗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传统上受伊特鲁里亚、希腊文化的影响,吸收其精华并融合而成。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其文化亦高度发展。公元1世纪中期,基督教在亚历山大港扎根并传播,基督教最终获胜。继政权、民族解体后,古埃及的传统“宗教”(文化)在中东地区也逐渐没落。从尼禄统治时期开始,埃及享受了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繁荣。不过此时也爆发了希腊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宗教冲突,这一情况在亚历山大港城特别严重。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攻破之后,亚历山大港便成为了犹太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图拉真统治时期,埃及爆发了犹太人的起义。这场起义导致了罗马对亚历山大港的犹太人的镇压,其利益也被剥夺殆尽。在宗教与民族冲突中,亚历山大图书馆最后竟然被毁了,几十万册书籍毁于一旦。亚力山大图书馆是何时毁坏、怎么毁坏的,长期以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涉及到三场不同的战争和因战争而点燃的三把烈火。希腊历史学家巴鲁塔里克曾明确地说,恺撒对敌人采取火攻,“大火在军用船坞蔓延,烧毁了大图书馆”。当时,图书馆藏书已有70万卷,据说有40万卷被烧毁。为弥补这一损失,恺撒后来将从其他地区掠夺的20万卷图书赠送给克利奥帕特拉女王。另一场战争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主馆遭焚毁之后,位于萨拉贝姆神庙院落中的分馆则保存下来。

 

公元3世纪后罗马经济、政治转入危机阶段,文化逐渐衰落。同时基督教迅速传播,基督教文化开始形成。到公元379年,狄奥多西一世就任罗马帝国皇帝。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进行武力征讨,一方面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为赢得这场宗教战争的胜利,他大肆迫害异教徒,捣毁其宗教设施。公元391年,他下令拆毁亚历山大城所有异教教堂和庙宇,禁止古埃及圣书体文字。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长圣•狄奥菲鲁斯带领狂热的教徒随即将萨拉贝姆神庙夷为平地。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分馆难逃厄运,许多书籍或遭抢劫,或被放火焚烧。从此,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荡然无存了。上述两场战争焚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本已确定无疑。可是,八百多年后,却又冒出一个新说,涉及另一场战争,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对埃及的征服和占领。现在,亚历山大图书馆毁于罗马人发动的两场战争,基本上成为各国历史学家的共识。

 

与中国五胡乱华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罗马帝国也在经历被日耳曼人、匈人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称“蛮族入侵”(Barbarian Invasions)。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也叫拜占庭),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这被认为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罗马城相继被西哥德人和汪达尔人等日耳曼部族入侵。从公元4到7世纪间在欧洲发生的一连串民族迁徙运动。在西方历史研究中,这段约四百年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大迁徙时期”(Migration Period)。许多历史研究指出535–536年间出现过长时间极端反常气候(对应邦德事件1,或1.4千年事件)。这段寒冷期亦可在树的年轮和冰芯中得到验证,但是这一极端气候对民族大迁徙的具体影响还尚有争议。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公元500年罗马帝国迁都至君士坦丁堡(新罗马),该城随之取代罗马城成为世界最大城市,帝国人口亦增长到五千至九千万,大约是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约20%。1204年4月13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屠杀,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突厥奥斯曼帝国攻陷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一千余年的东罗马帝国就此灭亡,罗马帝国也正式终结。在16世纪以后有学者又把东罗马帝国叫做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最大领土范围)

 

罗马帝国共存在将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Trajan)在位末年(117年)达到其最大的领土范围,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罗马帝国幅原辽阔,而且国祚长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发明、建筑、哲学、法律及政府模式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而古希腊的文明成就是在消化吸收古埃及文明的基础之上发展的,但是古埃及一些更内在的文明成就如经络理论等或不能被理解而被遗弃。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演变成许多“民族国家”。欧洲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有数次对罗马帝国的复辟。查理曼的加洛林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莫斯科公国都自认是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更多:

  1. 文明同源:从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黄帝与古埃及蝎子王的关系谈起

  2. 古埃及的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技术由来

  3. Abydos:考古文字确证尧舜禹的都城

  4. 马战车起源和传播

  5. 古印度文明是伪造的吗:南亚简史

  6. 西方按照华夏记载伪造了古埃及文明!

  7. 发现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游纪实(12)一一夏朝国王帝不降的杰作

  8. 【后夏风云连载5】最后的埃及本土王朝与波斯希腊人较量 

  9. 【分子历史连载6】Y-R系和印欧人兴起扩张

  10. 薛蛮子Y类型或源于斯基泰人的扩张

  11. 【分子历史连载5】Y-J系和阿拉伯人的扩张

  12. 【分子历史连载7】<em>Y</em>-E系扩张分支和历史名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