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全部文章摘要

政治信任、主观绩效与政治参与

——基于2019年“中国民众政治心态调查”的分析

 刘 伟 肖舒婷 彭 琪

摘要 政治参与是维持和促进政府合法性的有效手段,是民众表达意见和维护权益的重要途径,且与民众的政治信任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2019年“中国民众政治心态调查”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政治信任对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及主观绩效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对6579份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政治信任与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民众的政治信任度越高,就越倾向于进行制度化政治参与,反之则越倾向于进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同时,在政治信任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关系中,民众的主观绩效起调节作用,即在政治信任水平稳定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民众的主观绩效将显著提高其进行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但政治信任并不能通过主观绩效影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关键词 制度化政治参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政治信任;主观绩效;调节效应

社会公平感是如何影响政治参与的?

——基于CSS2019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林 健 肖唐镖

摘要 基于CSS2019调查数据的分析,从多个面向检测了民众社会公平感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复杂关系,可发现:我国民众的总体社会公平感与不同的政治参与行为之间呈现类U型关系,在统计上它与非制度化的沟通型政治参与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与制度化的社区参与和选举参与却呈显著的正相关。情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共存于民众政治参与的行为选择与意愿之中,其作用效果与序列由不同社会情境下个体的行为与感知所决定。但即便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民众整体上仍希望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下参与政治生活。不过,在经济和社会保障领域,应得型社会公平感、需要型社会公平感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明晰。 

关键词 社会公平感;政治参与;情感与理性;类U型关系

试论我国知识产权领导协调机制之完善

詹 映

摘要 知识产权领导协调机制是推动我国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尽管我国已建立“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知识产权领导协调机制在层级和权威性上仍有所欠缺,亟待“升级换挡”,以与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战略相匹配。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实践经验,建议将现行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升格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担任委员会负责人,并由相关部委负责人、产业界和学术界代表担任成员。同时,可通过知识产权基础性立法为新的国家知识产权领导协调机制提供法治化保障。 

关键词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领导协调机制

利益共同体意识下知识产权文化治理结构的统合与优化

刘 华

摘要 鉴于后疫情时代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之新格局,以及市场主体和商业模式日益多元化、信息及知识产权利益趋向碎片化的泛知识产权竞争市场环境,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知识产权文化治理需要实现从宏观的初级探索到精细的品质建设跃升。基于我国知识产权文化治理已有实践基础和发展需要,在利益共同体意识下,知识产权文化治理应从五个维度进行结构性统合优化:促进价值共识,兼顾知识产权价值链上不同主体的利益立场,实现治理主体构成的多元化,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实现知识产权法治生态的完善。 

关键词 知识产权文化;治理;结构统合;利益共同体 

商标侵权认定标准及其价值取向

——以“今日油条”案为例

宁立志 叶紫薇

摘要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今日油条”商标侵权纠纷案蕴含诸多值得进行学术探讨的疑点。当经营者在不相同且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他人商标近似的商标时,往往会由于二者的商品或服务类别并无关联而不具有导致来源混淆的可能性,但在个案中,若他人在先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则可能会造成驰名商标显著性的淡化或不当利用驰名商标市场声誉,从而使该驰名商标具有获得跨类保护的可能。虽然禁止经营者在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可能有限制其经营自由的嫌疑,但考虑到商标法在保护商标专用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遏制不正当竞争和倡导品牌自主培育等其他方面的价值取向,当实践中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界限十分模糊而难以界定时,宜遵从法律价值取向的指引,做出有利于保护驰名商标权益的决定。 

关键词 商标法;商标侵权;驰名商标;跨类保护;价值取向

“疫情补贴”政策是否适合中国经济?

——基于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对比分析

王 胜 赵浩权

摘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导致我国经济遭受重创,在此情形下对比分析降低利率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与提供“疫情补贴”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为疫情冲击下货币政策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无论是在衰退下的对经济的刺激性政策措施还是疫情恶化后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果,数量型货币政策都表现更优。反事实实验结果表明,在新形势下,货币政策规则的调整应当相机而行:基于尽快回复产能、重振经济的目的,政策工具应更积极响应通胀水平变化;基于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政策工具应更积极响应产出缺口变化。 

关键词 疫情冲击;财政补贴;货币政策选择;DSGE模型

农地流转的社会乘数效应

——对乡村治理之困与农民参与的分析

蓝 菁 李秋明

摘要 在农地流转面临“内卷化”困境之下,乡村基层治理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而以乡村精英为主导,由农民流转诉求形成的社会网络有益于解决农地流转治理困境,实现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头寨村农户全样本数据检验发现:在社会网络作用下,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存在一致的集体行动;在村委会介入促进农户土地转出的基础上,农户的集体行动让这种实施效果放大了1.11倍,显著促进了土地转出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除此之外,乡村精英对于农户转出土地,促成集体行动具有重要的动员作用。建议“以农民为中心”整合村民自治组织,以实现分权制衡的乡村治理局面;注意乡村精英的留住和培养,保障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网络形成的内生动力;培育稳定的农民合作组织,保证社会网络的运行,以保障社会乘数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农地流转治理困境;农民参与;集体行动;社会乘数;网络中心性

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

傅才武  程玉梅

摘要 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需要学界从规划理论、政策路径层面上明确回答促进乡村文旅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国家政策设计的理论依据。乡村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集中载体,为快速城市化的社会大众(文旅消费者)提供了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之地”,广泛存在于社会意识中的农耕文化印象是促进乡村文旅融合的动力源泉。基于乡村文旅融合目标的乡村规划设计,需要从特定空间结构中的多个维度体现农耕文化符号,并形成乡村旅游中的特定文化场景。体现在国家政策设计上,就要求政府从宏观政策上协调理论研究、文化和旅游规划等智库资源,并导入新乡村建设过程;同时,要通过引导建立完善乡村经济共同体和村庄文化共同体,形成乡村共同体与商业机构合作的法律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文化企业,建设乡村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强化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落地的能力。 

关键词 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文化政策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规律与策略研究

——以恩施土家“女儿会”为例

毕 曼

摘要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开发利用模式,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既是发展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需求。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湖北恩施地区一种独特的节俗文化,其现代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慢慢走上产业化道路的过程。借用布迪厄的“场域”—“资本”理论,对以恩施土家“女儿会”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转化给予系统分析,可发现其经历了现代建构的过程,表现在活动空间的移置、形式内容的重组、主体对象的变更、功能价值的增强四个方面,体现出由生活场域转向经济场域、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的变迁规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化的主要策略有:以民族文化唤醒“集体记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以差异表征打造“独特产品”,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在转化中还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避免经济诉求与文化本位的冲突。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文化产业;恩施土家“女儿会”

中国生态散文中的石头意象

王兆胜

摘要 20世纪以来,受到“人的文学”观念影响,中国文学相对忽略物性描写。不过,在生态散文中,物性得到重视,“石头”这一意象有逐渐凸显之势,到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获得一定发展。中国生态散文加深了对于玉石文化的认知,有助于理解世道人心和人生智慧,强化了自我约束和生态意识。在叙述方式上,中国生态散文的石头书写注重辩证性,倾向虚实相生、正反相合、情理交融,有助于深入到物性、人性和天地道心。目前,中国生态散文中的石头意象书写还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作家的主体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强、物性理解不够深入、经典性不足,这是今后需要努力推进的。 

关键词 中国生态散文;石头意象;物性;人生智慧

朱英诞山水诗与唐宋山水诗的精神汇通

王泽龙 薛雅心

摘要 朱英诞遵从“诗近田野”的古训,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留下了大量的现代山水诗。诗人在山水诗构筑的世界里,以山水为友,与自然诗意交会。继承唐宋山水诗人传统,朱英诞渴求乡村的平静与安宁,居于城市的他“以诗还乡”,诗歌成为归乡之途。他在唐宋山水诗的乐生信念中感悟自然与生命的合一,诗歌呈现出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他的山水诗有着现代社会生存境遇的寄兴,与单纯书写疾病、失恃、战争的唐宋诗歌不同,他通过身体感悟自然,体悟生命,将怀母之情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在山水中表达对战争与人生的领悟。唐宋诗人的江南情结、梦境与海天书写促使他领略远方与虚境之魅,朱英诞发挥奇想,建构乌有的江南故乡、白日梦与海天之景,完成对唐宋山水诗人的诗意回望,并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精神返乡与人生思考。 

关键词 朱英诞;山水诗;以诗返乡;精神汇通

汉语方言[舌冠音+u]序列增减音规则的对立与统一

陈卫恒  李罗希

摘要 [舌冠音+u]是两个发音位置相距较远的成分组成的语音序列。语言社团基于连音便利需要,会对此序列做出各种音变调整。汉语方言中与该序列有关的[ə]增音、[u]减音现象,体现了汉语的调整策略。借助SPE语音规则描写形式以及特征几何(feature geometry)的语音特征分析模式,可知:增、减音不仅具有对立性更具有统一性,本质上是同一条规则、同一动因的不同表现。相较于汉语,该序列在英语、荷兰语等印欧语中的表现,体现了增减音规则的跨语言共性,也反映了不同语言在音节结构等方面的类型差异。 

关键词 增减音;特征和谐;介音失落;特征几何;后高元音

论中国传统语言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应用导向

龚琼芳

摘要 中国传统语言研究较侧重应用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以应用为导向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为特定现实需要服务;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时代热点,参与热点问题的探讨,从热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学术发展,对其他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朝廷对于语言文字问题的重视,也促使传统语言研究始终以服务封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建设及各项事业发展为己任。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应用研究虽然存在很多历史局限性,但其应用性特征,对于当代的汉语研究及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语言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问题意识

明清百姓避役避比的主要手段及其影响

胡铁球

摘要 比限作为明清催课之法的核心,合理的分限有利于赋役征收,而设限过密则会成为赋役征收的百病之源。面对制度带来的危害,明清百姓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试图将危害降到最低。其应对的手段(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诡寄、花分、飞洒、影射、虚悬等来避役避比,这些手段带来的问题是田亩不实、户甲不实,迫使政府不断进行变法和赋役册籍创新。二是通过土地市场将赋役负担转移给他户等方式来避役避比,这造成了税粮拖欠,包揽盛行,土地市场进一步复杂化。三是通过户的整合来应对比限中的各类问题,户的整合类型有“甲首户”“股头制”“总户子户”“粮户归宗”,其核心是将户变大,以应对分限过密带来的困境。这种户的整合直接推动了宗族的内部整合与凝聚。明清宗族的长足发展,应该与比限制度的推行有着深切的关系。 

关键词 比限;赋役;土地;包揽;宗族

清代漕河中的百万“衣食者”

——兼论清代漕运对运河大众生计的影响

吴 琦  李 想

摘要 清代漕运年复一年,带来了繁复的运粮事务和巨量的货物流转,由此各色人群汇聚运河沿线,从事体力、商业以及其他各种服务性的活动。运丁和水手是漕粮运输的主力,倚食漕粮运输以及附载的货物;纤夫和脚夫维持运河船只往来,以廉价劳动力获取生计;浅夫和泉夫等济运群体依赖漕事为生;商人与贩夫既包括各大商帮,也包括贩夫走卒,既包括坐贾行商,也包括各种服务性从业者。不少人群从传统生活秩序中“溢出”并结成新的生活共同体,倚食漕河,极大地推动了运河区域的消费市场和商业繁荣。清代漕运极大地影响了运河区域的大众生计和社会生活。

关键词 清代;漕河;漕运;大众生计

从民间神祠到国家宫观:宋元时期武当山五龙宫的崛起

王 闯

摘要 武当山五龙宫本来是一处用于求雨的民间神祠,南宋时期随着真武信仰的广泛传播,武当山的紫虚鸾坛开始创制道书以建立真武与武当山的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五龙神祠也被安排进了与真武有关的神圣故事中,从而开始了它的崛起之路。元代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信仰有增无减,五龙宫的道士主动将该宫设置成真武的专属道场。从此,该宫开始得到元皇室的青睐,并一跃变成为国祝祷的国家宫观。五龙宫的崛起,与真武信仰在宋代以后的传扬有着重要关系,也与武当山被塑造为真武信仰圣地的过程基本同步。 

关键词 武当山;五龙宫;真武;民间神祠

非认知能力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CEPS的实证分析

雷万鹏 李贞义

摘要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库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和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实证分析非认知能力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初中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男生、农村学生和中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水平显著更低。OLS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个体前期学业成绩之后,非认知能力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依然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自我教育期望影响效应最大,上述效应因性别、户籍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呈现显著组间差异。分位数回归表明,非认知能力对中低学业水平学生的影响效应更大。本研究的启示是,家庭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发展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政府要强化对处境不利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投资干预,提升弱势群体的非认知能力。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学业成绩;初中生

信息化时代创造性劳动的发生机制及其课程实践

田友谊 韩雪童

摘要 劳动教育经历了起步与萌芽、效仿与异化、恢复与重建、深化与拓展的演进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呼唤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一种以培养创造力为目的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其发生的逻辑理路经历了以身心参与为必备前提的创造性潜能激发阶段、以深度体验为酝酿过程的创造性思维萌发阶段、以知行转换为关键环节的创造性能力锤炼阶段和以融会贯通为终极奥义的创造性智慧提升阶段。创造性劳动教育进入中小学的实践路径,可通过建构集自然体验式劳动和探究造物式劳动于一体的劳动课程群,构筑纵深化的课程目标、整合化的课程类型、特色化的课程资源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加以实现。 

关键词 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自然体验;探究造物

论公办教育单位监察对象的认定与范围

宗婷婷

摘要 公办教育单位是教育行政权的重要行使主体。《监察法》第十五条将公办教育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及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纳入监察对象范围,以实现对所有行使教育公权力的人员的监察全覆盖。由于法条规定过于笼统,规范内涵不甚明了且认定标准缺失,使得监察对象的外延划定和类型化难以实现。为此,应从监察全覆盖的立法目的出发,从规范分析角度明确公办教育单位监察对象认定中核心要素的内涵,解析立法背后教育公权力行使的边界和制度逻辑,搭建以“身份+职位/职责”和“公职行为”为内容的多层次认定标准体系,以化解监察对象认定中的理论迷思和实践困境。 

关键词 公办教育单位;教育公权力;管理;履行公职;认定标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