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文章摘要

 文章摘要

精辟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献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

历史经验的决议》的体会

张海鹏1 王凤青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 100006; 

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文史教研部,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内容极其丰富,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中的重要一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次飞跃。可以认为,《决议》是一篇精辟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献。它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历程,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新飞跃的原因;指出几次飞跃前后贯通,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基础;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链条上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也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使命任务。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道路”命题

赵凌云

(华中师范大学 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中国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个方面,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开创的。“中国道路”建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前两个时期,开创、成型、发展于后两个时期;“中国道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历史性飞跃,拓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国道路”植根于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扩展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中国道路”的确立,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思想价值,有利于回击关于中国的西方偏见,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启发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利于驳斥“历史终结论”,拓展人类社会新的发展前途和路径。 

关键词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自信

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取向、核心议题和基本路径

王浦劬

(北京大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政府管理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 北京 100871)


摘要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关键词 乡村治理现代化;核心议题;基本路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与政策研究

尹成杰 


摘要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目前的重要任务。根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递进关系,实现有效衔接要明确其基础、任务和目标,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有效解决脱贫区域和脱贫人口面临的返贫风险问题,提升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协调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基于此,应把握梯度跟进与优化升级的程序,建立健全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做好规划安排、发展支撑、落实保障,系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同富裕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开局之年的政策调整与政策评价

林万龙 梁琼莲 纪晓凯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2021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的政策调整聚焦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调政策效果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承接关系,有助于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年以来,实地调研案例县的“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均持续稳固。在实践中,不宜制定一个规模性返贫的量化标准,各级乡村振兴部门要力争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警惕部分帮扶政策的调整可能带来的致贫返贫风险,将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实做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与此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衔接之中和衔接之后仍有巩固任务。 

关键词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政策调整;政策评价

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虞晓芬1,2 湛东升1

(1.浙江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2.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 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2020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方法详细探讨了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的分布整体上呈现出沿海城市高于内陆城市,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的空间格局;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但不同年份的空间自相关强度或方向却略有差异;空间冷热点分析发现,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第三产业比例、货币发行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公共服务是影响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房价指数;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空间杜宾模型

住房价格预期的邻里传导: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

陈淑云1 陈伟鸿2

(1.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中共中山市委党校, 广东 中山 528403)


摘要 预期是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居民房价预期的邻里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房价预期存在显著的邻里效应,即邻里对房价的预期影响居民个体对房价的预期,且这种影响是同方向的。房价预期的邻里传导效应在不同认知水平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随着居民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传导效应相应减弱。同时,信息渠道的拓展降低了居民个体房价预期的邻里传导效应,相较于电视传媒,互联网的替代作用更大。子样本研究表明,房价预期的邻里效应在城乡居民和高低年龄段居民中均显著存在。上述结论在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后依然稳健,对可能影响本文结论的群分效应和同城效应进行检验之后,得到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结论。 

关键词 住房价格;预期传导;邻里效应

论中国“乐教”的发生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任何一个史前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后者的文化精神却只有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才绽放异彩。如果说“制礼”乃“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那么,“作乐”则是用以协和万邦、融洽上下、调节情感的文化创制,其旨则在让周人这一“道德之团体”在宗法封建的制度环境下享有和谐生活与艺术感受,培育出快乐精神,以保周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乐教”是礼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制度保障,培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向度和民族性格,故值得特别珍视和努力弘扬,以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乐教;愉悦;音乐;周公;制礼作乐;快乐精神

五四新文学与国语建设新论

高 玉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 国语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确立的。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具有一体性。五四新文学运动建立起来的白话文是最好的语言,具有现代思想品质和工具品质,它和清末各种白话文以及中国古代白话具有质的区别。五四之前的白话文不能作为“国语”,因为它不构成语言体系,也没有达到“国语”的标准。五四之后各种势力都曾尝试语言变革,提出了各种理论,并有相应的实践,但都没有动摇国语,根本原因是没有产生新的更优秀的文学语言作为支撑,中国近百年来文学语言没有根本变化,现代汉语一直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规范。 

关键词 文学;国语;新文学运动

 文学苏白的“地域神味”

——论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的汉语诗学

文贵良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市语文教育研究基地, 上海 200241)


摘要 《海上花列传》中的人物语言显示,造成苏州土白“软性”的因素有:表达否定因素的“不”的声音被压缩,叠词灵活多样,声调多而且运用大量的语气词,日常生活表达的雅化等。这种苏州土白塑造了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海上花列传》的语言整体而言有如下特征:叙事京语的冷静刚硬与人物苏白的柔和软绵相得益彰;吸收新的时间标记方式和器物新名词,显示了新的语言因素。如果从文学语言的转型角度看,《海上花列传》确实可以作为吴语文学的杰作,但不能以此断定它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标志之作。 

关键词 苏白;京语;《海上花列传》;汉语诗学

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历程(笔谈)

王明兵 董灏智 韩东育 黄 滢 胡天舒 


编者按 学界通常将日本的明治维新、特别是“脱亚入欧”现象看成是1868年以降迅速完成的历史性壮举,并由此强调日本人只用几十年时间即完成了西方世界几百年才完成的近代改造任务。可当人们注意到日本开国之初西方人笔下的当地人精神面貌,特别是其中所谈及的日本人价值取向并不逊色于西方世界等记录时,或许会发现,早在距明治维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即已次第展开过一场以实务主义为基调的思想解放运动。本刊特邀“中国历史研究院韩东育工作室”韩东育教授等学者进行笔谈。本组笔谈拟通过佛教史上的“脱佛入儒”、经典史上的“回归六经”、儒学史上的“脱儒入法”、医学史上的“弃汉从洋”和交流史上的“脱亚入欧”等前后关联、彼此衔续的思想发展脉络,尝试性地勾勒出日本鲜为人知的内在变化经纬。在打破明治维新瞬间成功之神话的同时,也提示了近代化、特别是思想观念等近代性演进所需要的绝对时间,事实上是难以人为跨越的逻辑和事实。

日本“修宪”思潮的历史演变

孙宝坤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和平宪法”的颁行,不但为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制度基础,而且为亚太地区持久和平提供了政治保障。然而,战后70多年来日本保守势力一直在处心积虑修改乃至废除和平宪法。如果说最初的“芦田修正”只是埋下了“修宪”隐患,那么日后日本保守势力掀起的四次“修宪”浊浪则将和平宪法推向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无论日本保守势力怎样兜售和平宪法“强加论”“过时论”“阻碍贡献论”,都掩盖不了其向战前回归即复活军国主义的政治图谋和本质。日本“修宪”逆流之所以来势汹汹、愈演愈烈,既与日本政治右倾化和右翼势力重新抬头息息相关,也同美国出于冷战和反华需要采取放任乃至纵容态度密不可分。推动日本国民更多更快走向觉醒、努力壮大日本政坛护宪政治力量、推动亚太各国结成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平宪法之国际统一战线,是遏制乃至粉碎日本保守势力“修宪”政治图谋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日本保守势力;“修宪”思潮;政治右倾化;亚太和平

欧洲中心论与罗伯逊的美洲观

王晓德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 罗伯逊是著名历史学家,在史学研究方法上的确令人称道,但受欧洲中心论的局限,罗伯逊终究难以突破布丰、德波和雷纳尔等人在美洲印第安人研究上设置的藩篱,成为启蒙时代“美洲退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伯逊的美洲史研究在他所处时代无疑影响了很多欧洲人美洲观的形成,不乏正面或积极的因素在内,但负面的作用同样显而易见。他从“退化”角度对美洲土著人特性的描述看似无超出布丰等人的独到之处,只是以学界认同的名人身份促使了这种理论的广泛扩散。其实,罗伯逊在研究中没有完全照搬布丰等人的命题,而是在确认美洲土著人体质“退化”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从《美洲史》整个行文来看,罗伯逊的相关描述充其量只能是“退化论”在欧洲学界的余音而已。 

关键词 罗伯逊;印第安人;退化;进步史观

家庭资本与高中阶段教育机会获得的质量

——基于江苏省B县初中后教育分流的分析

朱新卓 骆婧雅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教育机会有质量高低之分,学生的高中阶段教育机会获得也有质量分化,这对于其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乃至未来的职业获得都具有关键性影响,因而是教育公平研究的主题之一。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机会获得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本研究探讨学生家庭资本与其高中阶段教育机会获得质量之间的关系。对江苏省B县初中后分流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对一般普高和优质普高(相较于职高)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方面,经济资本无显著作用,而社会资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化资本有正向影响但弱于社会资本;对于优质普高(相较于一般普高)的教育机会获得,只有文化资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家庭资本的各因素中,主观性因素虽然有助于弱势阶层子女获得一般普高入学机会,但客观性因素会对其获得优质普高入学机会产生制约。因此,政府应推进“指标到校”政策,促进优质普高生源的均衡分配;弱势家庭应积极培养家庭文化资本,学校和社区也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以弥补该群体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从而提升其子女高中阶段教育机会获得的质量。 

关键词 教育获得;家庭资本;高中阶段教育机会;初中后教育分流

初中生中职升学意愿的差异分析

——基于对“三州”地区21531名初三学生的调查

沈有禄

(海南师范大学  数据科学与智慧教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 通过对“三州”地区21531名初三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中职升学意愿并不是很高,仅有31.9%的学生有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且以弱势家庭的学生为主;中职升学意愿在学生所在地区(州)、学校性质、学校所在地、家庭所在地、班级性质、性别、学生成绩班级排名、家庭年收入水平、父亲职业、母亲受教育水平等10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探究发现,学生有中职升学意愿的原因中,“自己成绩不够好,只能上中职”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其他原因(如兴趣爱好等)”,再次是与教育成本有关的“因家庭贫困而上中职,免学费还有生活补助,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中职能学技术,将来能安身立命”却仅排在第四位。因此,要提高初三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度,应关注那些“不确定”是否上中职的41.3%的学生及家庭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及文化资本较弱的学生,并在短期内尽快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提升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实训条件,增加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此外,加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宣传,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歧视亦十分重要。 

关键词 中职升学意愿;初三学生;“三州”地区;差异

技术赋能教学创变:国际前沿教学创新的特征及其进阶

——基于2012-2021年《创新教学报告》的内容分析法研究

高 巍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是当代教育变革的重要特征。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自2012年起每年都发布《创新教学报告》,研究并推介当今及未来十年影响学校教育的重大教学创新,系国际上指引课堂教学创新的前瞻性文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2-2021年《创新教学报告》所提出的86项创新教学法从基本信息、创新教学法的基础、创新教学法的适用情境、创新教学法体现的维度4个一级类目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从培育“主动学习者”到培育“未来社会的全球公民”,创新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出现话语转向;从“技术运用”到“系统重构”,信息技术进行了实践变革;从“课堂学习”到“泛在学习”,学习场域出现了时空拓展;从“单一学科”到“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呈现出学科统整的态势。 

关键词 创新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教育创新;教学实践

数字技术纾解老年人精神孤独的层级与功能

伍 麟1 张莉琴1,2

(1.武汉大学 社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2.石河子大学 心理学系,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 从客观条件看,老年人是精神孤独的易感群体。随着生理条件、人口结构、家庭模式、居住方式和交往观念的变化,老年人出现了认知能力衰退、家庭角色边缘化、代际观念差异大、社会网络萎缩及社会交往断裂等实际问题,导致了数字时代老年人的精神孤独。可以积极借助数字技术,基于资源补偿、社会支持、自我强化等维度构建纾解老年人精神孤独的层级体系,改善老年人目前数字素养相对薄弱的状况,促进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差异化社会嵌入,实现老年人参与数字平等化的社会再生产,助力数字时代智慧养老,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水平。 

关键词 数字技术;精神孤独;积极老龄化;智慧养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