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文章摘要

 全部文章摘要

弹性民主:产权改革中的政府干预与村民参与

——以三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验区为研究对象

邓大才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以中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三个试验区县市为对象,考察改革中的村民参与程度和民主程度。村民参与和民主程度取决于政府因素和条件因素。政府因素主要是指地方领导力、官僚的专业能力和积极性,两者自上而下决定政府干预的类型,进而决定村民参与空间。条件因素包括改革单元和参与传统,两者自下而上决定村民参与可及性。政府因素所决定的参与空间和条件因素所决定的参与可及性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和不同改革中有所差异,两者所决定的村民参与程度及民主程度是可变的。这种由政府干预程度和村民参与可及性所决定的民主可称为“弹性民主”。 

关键词 弹性民主;伸缩性参与;政府干预;参与空间;参与可及性

分散与协同的取舍逻辑: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方式研究

李辰星

(中南民族大学 预科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乡村环境治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议题,其政策实施效能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绩效。长期以来,我国相关治理中的政策效能多依赖于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引领和督导作用,并分化为以侧重分工负责为特征的“分散型”政策执行方式和以侧重部门衔接为特征的“协同型”政策执行方式。囿于政策执行权责分配不均、乡村环境利益属性异化等阻却因素,当前政策执行方式均存在一定瑕疵,实践中表现为效能瓶颈或操作悬置。随着新时代乡村环境政策落实标准的持续提升,相关政策执行方式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一方面,应保持对我国乡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方式样态的充分理解,精准识别实践中的利益类型与相互关系,并基于此视角形成乡村环境政策执行方式的选择路径,同时,审视乡村环境政策执行中的权属结构和文化基础,丰富乡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的理论延伸;另一方面,应着眼于调配权责比例、优化文化环境和创新高效协同体制机制等方式,为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科学实施提供保障和助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环境治理;政策执行方式;利益识别;政策文化;协同治理


城市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地方性法规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郑伟华

(西南政法大学 行政法学院、地方立法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 401120)


摘要 优化城市地方性法规体系的目的在于满足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它可提高城市现代治理的立法需求契合度,可作为评价城市立法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可平衡立法供需结构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可转变城市治理理念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当前我国城市地方性法规体系还存在协调性和系统性有待提升,为民性体现得不够充分,供需平衡性依旧需要提高,精准性和精细化仍然不够强以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动性有待加强等问题。优化城市地方性法规体系,需要促进法规内部的有机协调和系统配套,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立法,需要注重法规供需动态平衡并适当放宽设区的市立法权限以拓展城市治理维度,需要以问题与需求为导向精细化立法,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 

关键词 城市治理现代化;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立法权限;新发展理念

论高校在学生自杀事件中的法律责任

李 硕

(江南大学 法学院, 江苏 无锡 214211)


摘要 高校校园内时有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人们对高校在学生自杀事件的法律责任进行深入思考。高校学生与自杀事件都应有其更为具体的范围限定。高校对学生应当承担的是不作为侵权责任,其应当承担的作为义务则是基于“特殊关系”产生的管理关注义务,而并非安全保障义务。考察我国司法实践状况,可以确定高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行为、损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过错,而判断高校是否存在过错的关键是自杀行为的可预见性与预防及干预措施的合理性。高校应采取相应的策略防范和应对学生自杀事件。 

关键词 自杀事件;不作为侵权;安全保障义务;管理关注义务;侵权责任构成


瞪羚企业认定如何影响了企业绩效及其社会贡献?

李长英 汪 蕾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为了培育创新企业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关村于2003年率先推出“瞪羚计划”,随后各个地市迅速跟进。对地方政府而言,发展瞪羚企业的目的,一是推动企业发展,二是增加税收和促进就业。那么瞪羚企业认定政策的实施能否实现这些目标?基于2005-2018年新三板企业的数据,利用PSM­DID方法,以企业资产收益率和经营现金流衡量企业的绩效,以企业的税收贡献和就业贡献衡量其社会贡献,研究瞪羚企业认定对企业绩效及其社会贡献的影响发现:第一,瞪羚企业认定总体上提升了企业的绩效。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瞪羚企业认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创新质量改善了企业绩效,但是会刺激企业进行寻租,从而会降低企业绩效。第二,瞪羚企业认定总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税收贡献和就业贡献。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瞪羚企业认定通过规模效应和效率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税收贡献,通过规模效应增加了企业的就业贡献,但通过效率效应降低了企业的就业贡献。第三,提高市场化水平能够增强瞪羚企业认定对企业绩效及其社会贡献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瞪羚企业;企业绩效;社会贡献

区域相对贫困视角下农村公共投资的空间福利

罗 翔1 金 贵2

(1.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 随着中国绝对贫困的基本消除,公共治理的重点之一就是减少区域性的相对贫困,这本质上是通过农村公共投资去增进空间福利的问题。利用200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回归后发现:农村公共投资对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影响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反距离平方矩阵与引力模型矩阵作为替代空间权重矩阵的稳健性检验支持农村公共投资对HDI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的结论。研究说明,当前以地方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投资结构不利于区域福利的增进,需要提高中央在农村公共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地方政府的农村投资行为要进一步规范,逐步从地方财政转为公共财政。 

关键词 区域相对贫困;农村公共投资;人类发展指数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影像书写

彭 涛

(华中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中国影视剧提供了创作素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为中国影视剧注入了灵魂。在百年精神谱系的影像书写实践中,创作者通过再现党的历史和共产党人的抉择与奋斗,生动再现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赓续与传承。中国影视剧在讲述历史、塑造人物的同时,也注重叙事手法的与时俱进。通过奇观化以及为影片注入“诗性”等手段,在提升作品观赏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影像书写实践,具有构建集体记忆增进历史认同感,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影像书写实践;建党精神

红色工业遗产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机制与路径

韩 晗

(武汉大学 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红色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承载着媒介记忆的记忆场所,在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不但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统一性,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上具有同一性。就传播机制而言,有回到历史现场的“凝视—沉浸”、形成物质感知的“抽象—具象”与阐释时代价值的“历史—现实”三种机制。从传播路径来看,则包括保护更新、IP赋能与社区参与三种,这又是由红色工业遗产时代性、创新性与人民性三个改造再利用的方向所决定的。在推进红色工业遗产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与庸俗化。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色工业遗产;传播;记忆场所;媒介记忆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跨学科前沿(笔谈)

聂珍钊 傅修延 刘建军 吴 笛 杨金才 张同胜 苏 晖

 

编者按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在发展中逐渐建构起具有中国独特话语体系的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而且在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方面也成效斐然。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三个重大课题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直接相关。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文学跨学科研究树立了典范。为进一步研究、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实践径向、体系建构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可能性与路径,本刊组织七位专家就“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跨学科前沿”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北朝河淮诗考述

陆 路

(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院, 上海 200234)


摘要 北朝时期河淮地区是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亦是诗歌创作最兴盛的区域之一。现可知60余位文士在此创作百余首诗。该地区包括中原和齐鲁两个文化区,中原地区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是该时期大部分时段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文士云集,故该地区是河淮地区最主要的诗歌创作地,占河淮地区诗歌的约九成。北朝中原诗以应诏、咏怀、联句等为多,还出现了北朝时对七言隔句押韵诗的初步尝试。齐鲁地区诗歌创作拓展至胶东半岛,首次出现对黄海、渤海交界处海域的描写。对于北朝河淮诗的考索分析,亦能为该时期诗歌史、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相关基础。

 关键词 北朝;河淮;中原;齐鲁;诗歌

唐诗中的游侠形象与都城空间

辛晓娟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 游侠是都城多元文化的产物,唐代诗歌中的游侠形象,最典型地体现出人与都城空间的互动关系。游侠通过“游”的行为,不仅从物理上意义上打破了空间阻隔,也勾连起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社会意义上打破不同阶层的壁垒。游侠不仅是都城景观的观察者,也是景观的构成者,丰富了都城景观的美学层次。文学作品中的游侠形象,更是世俗欲望与理想光辉的集合体,他们有重利轻义、扶危济困的一面;亦有铺张浪费、肆意陈欲的一面。“以武犯禁”时,他们是秩序的破坏者;为王前驱时,他们又是特权的维护者和享有者。这种矛盾背后,正折射出游侠形象与都城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唐诗中的游侠形象,从地域及心理两个层面拓展了都城空间,并完成了对都城的人格化塑造。唐代诗歌中的游侠形象,最典型地体现出人与都城空间的互动关系。诗人通过对游侠形象及行为模式的书写,打破了都城内部不同功能、阶层的空间壁垒,在丰富都城景观的同时塑造出独特的夜间景观。这样就从地域及心理两个层面,拓展了都城空间并完成了对都城的人格化塑造。 

关键词 唐诗;游侠;都城;空间


百代皆行汉政法

冯天瑜

(武汉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周制与秦制是中国制度史沿革的两大段落。大体言之,秦汉以降列朝实行秦制,故有“百代皆行秦政法”一说。然汉代在承袭秦制之际,又汲纳周制,复古更化,形成融会周秦、兼采儒法的汉制。汉制一面复用封建性的周制,一面又与其保持距离,向中央集权的秦制靠拢,郡国并行。两汉以降,中国的皇权政治受到天道、祖训、礼制、贵族、官僚制度、宗法绅权及民变等多重因素的制衡,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演为绝对专制,这是汉制具有再生能力、难以解体的原因所在。然而,这些因素缺乏法制规范和新的社会构想,对皇权的制衡力是有限的。中古以至近古历代帝王的“标准像”是:一手高扬儒学经典,以“仁政”“王道”宣示天下;一手紧握法家利剑,威吓、惩治臣民。“霸王道杂之”诚为汉制帝王术之真谛。正是这种“周表秦里”“儒皮法骨”的汉制传承两千年。因而中古、近古制度史当用“百代皆行汉政法”概括之。 

关键词 周制;秦制;汉制;“儒皮法骨”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参德》思想合论

丁四新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 北京 100084)


摘要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情”说《诗》;注意《风》《小雅》《大雅》《颂》的风格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此篇竹书的价值远超《诗序》,是今后论述孔子诗学的首要依据及说解《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参德》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用了“天神”“皇天”“上帝”“天命”等词汇,主张礼敬天地鬼神;强调“无思”之德,主张人主应当效法天地,敬顺天常、天时、天礼;主张“临民以仁”,民本思想浓厚;禁忌用语较多,训诫口吻强烈,宣扬了赏善罚暴的思想。此篇竹书的思想成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应当判定为阴阳家著作。 

关键词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参德》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再出发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北京 100871)


摘要 北京大学有着长远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传统,蔡元培、郭湛波、任继愈、石峻、冯友兰、李泽厚等先后从事过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哲学史)著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逐渐朝着精致的专业主义方向发展。中国近代思想与古代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路径主要可分为三条:以思想家为对象,以社会思潮为对象,以观念(概念)演变为对象。近代中国围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认识西方、建构未来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历史情怀与现实关怀的统一是我们拓展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未来应抱有的胸襟。 

关键词 中国近代思想史;20世纪90年代;学术转向;思想遗产


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途径和机理

余新国1 夏 菁2

(1.华中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教育活动关涉多个方面,需要建构一个整体性研究范畴,系统地解析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途径和机理。为了进行教育变革的整体性研究,构建五字母教育过程模型来概括包含诸多教育要素和教育场景的教育。以五字母所代表的教育的五个方面为主线,可从整体上把握智能技术给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带来的变革。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四大智能技术,形成强大的智能技术圈,推动教育变革的途径和方法。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途径和机理,以智能技术为核心,同时面向施教者和学习者,目的在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关于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理论探究,有助于认识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本质特征,为今后的教育变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能技术;教育过程模型;教育变革;模型透视法;途径和机理

百年中国农村家校关系变迁的历史考察

魏 峰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终身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上海 200234)

摘要 清末新式教育进入乡村社会之初,农民家庭抵制新式教育,出现了毁学现象。其后在乡村教育学者和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虽然还存在教育不能融入民众生活的缺陷,乡村学校与家庭的关系走向相互联络与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政策不断推动家校合作,但是社会政治与文化、农村家庭结构、教育管理政策和农村学校发展状况都影响着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效果。城乡二元背景下,家校合作政策在农村学校的执行受到社会结构制约而不尽如人意,家校关系疏远,农村家长对学校管理与教育参与较少。这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具体措施引领,更需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进而获得农村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关键词 农村学校;农民家庭;家校合作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自由意志—决定论困境”

舒跃育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在“自由意志—决定论困境”面前,行为主义心理学遭遇了“解释者悖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解释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体系,却无法解释行为主义者自身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的理论预设中,当人类的自由意志被取消之后,他们却无意识地赋予了自己意志的自由。心理学要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破解“解释者悖论”。一种有效的心理学理论,必须要能有效地解释包括解释者自身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 

关键词 行为主义心理学;自由意志;决定论;解释者悖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