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国教育凭什么能够名列世界前茅?丨史飞翔

史飞翔 千字文华 2018-12-19

喜欢就点击“千字文华

带您领略浩瀚无边的思想世界

点击文内任一图片进入先知书店




民国教育凭什么能够名列世界前茅?

文/史飞翔


民国教育的成绩,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高校被迫迁往西南山区办学,条件艰苦异常,却仍然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人才。仅仅西南联大一校的校友,就产生了数173位两院院士,2位诺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这其中究竟有何奥秘?千字君为您推荐一篇文章,供参考。如果您喜欢千字君编选的好文,并且想深度了解该类话题,请点击千字君经营的先知书店,最近千字君上架了一大批兼具深度阅读和收藏价值的珍品好书。您还可去千字君刚开张的先知书店生活馆逛逛,店里有读书人专属的文玩黄铜镇尺等物件,以及独家限量东北大米等贴心宝贝,都是千字君按照选好文好书的标准,为您独家特奉的精品


民国时期的教育,之所以能在战火中屹立不倒,且排名世界前列,与当时政府对教育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的经费仅次于军费。即便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民国政府也坚决践行了免费义务教育。

 

1946年制定的《教育宪法》强调对教育的投入:“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县、市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不仅如此,《教育宪法》还规定:“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府供给书籍。己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国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政府供给。”


民国小学课本

 

“各级政府应广设奖学金名额,以扶助学行俱优无力升学之学生。”“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1927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还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为400-260元,讲师为260-160元,助教为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上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当时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元,县长一个月20块银元,而国小学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元。

 

这就是说,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最低工资竟是县长工资的两倍。除抗战胜利后发生通货膨胀,使得教师薪水赶不上物价上涨外,一般来说教师的工资相对其他行业来讲都是比较高的。即使是薪水最低的九级教员,也比普通工人强多了。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的经费仅次于军费。抗战最艰难的时刻,民国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学者何兆武回忆:西南联大的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学生上学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民国教育的成功秘诀,在于自由。

南联大校友、著名历史学者唐德刚

 

据粗略统计,当时由中学到大学毕业,完全依赖国家贷金或公费的学生,达128,000余人,其中就包括“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姚桐斌、邓稼先、程开甲、屠守锷、陈芳允、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等人,以及李政道、杨振宁这两位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八年抗战,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这就是说,经过八年抗战,中国的大学不仅没有被战火摧毁,而且比战前还强大;大学的整体水平非但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

 

中小学教育也全部免费,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时的两倍。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

 

抗战最困难时,蒋介石曾说:“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国立中央大学重庆沙坪坝旧址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 民国间涌现的大师级人物:

 

鲁迅、老舍、林语堂、胡适、曹禺、巴金、郁达夫、胡适、郁达夫、巴金、茅盾、老舍、钱钟书、沈从文、郑振铎、柔石、周作人、茅盾、梁实秋、谢冰心、田汉、胡风、巴金、夏衍、柳亚子、孙伏园、张恨水、萧军、萧红、曹靖华、梁宗岱、臧克家、艾青、赵丹、项堃、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关山月、李可染、丰子恺、林凤眠、丁聪、贺绿汀、马思聪、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陈寅恪、冯友兰、朱光潜、胡适、翦伯赞、张伯苓、罗家伦、晏阳初、陶行之、黄炎培、梅贻琦、马寅初、潘序伦、章乃器、沈钧儒、史良、吴有训、吴健雄、严济慈、吴大猷、侯德榜、茅以升、竺可桢、李四光、童第周、梁思成、徐志摩、戴望舒、吴作人、郁达夫、梅兰芳、聂耳、苏步青、洗星海、叶圣陶、蔡元培...... 


  • 教育全免费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泽东就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抗战时期的教育彩票


  • 教育经费

 

《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业内人士可以对照60年前的这个标准算今天的账,看看有没有差距。


  • 教师薪水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 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 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

 

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


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同仁合影

 

  • 多样化的教育格局

 

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


  • 不惜代价办教育

 

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只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同时,抗战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西部诸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3所国立华侨中学,先后培养教育了10万"战区流亡学生"。


教育衰败仅仅因为经费?

民国为何如此重视教育?

诚挚推荐

人文通识读本



先知书店经典

  人文通识读本

35-288

加入购物车



注:本文选自《杂文选刊》2013年10月下,标题、导语、图片系本次推送时由千字君所加,若渉版权请联系我们。如果您认可本文观点,请点击进入千字君的先知书店,阅读经典,认识更多朋友。千字君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信任,为提供更好知识和生活服务,千字君最近新开了一家先知书店生活馆,诚挚邀请您体验读书人的生活方式,感谢您对千字君的支持,转载、投稿及合作请联系13520557294。


千字文华

微信号:qzwh15

一站式思想服务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