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修身齐家”可以“治国”吗? | 飞鸟

2017-09-16 飞鸟 千字文华


本文看点

1.“私德”用来“涵养心性”或许可以,但用来治理国家则是捉襟见肘。

2.道德政治的最大弊端还不只是虚伪,而是缺少专业化和数字化。


“修身齐家”可以“治国”吗?


文:飞鸟  丨 编辑:千字君 

来源:新浪博客


中国的传统儒家一向以“修齐治平”为追求,即是:以“修身”提升个人道德,直至以道德感化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遗憾的是,社会不同于人性,“国”也不是“家”的简单累加。儒家所提倡的“德”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私德”,用来“涵养心性”或许可以,但用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显然捉襟见肘。

 

“泛道德化”倾向至孔夫子的时候就已开始,《为政篇》开头,孔子就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后面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令领导,用刑法整顿,民众只求免于刑罚而无廉耻之心;用德行领导,用礼制整顿,民众有廉耻之感而内心归服。可见孔子对道德统治的高度评价。但众所周知,孔子以德治国的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证明是失败的。

 

崔杼弑君:道德政治的失败案例


道德在政治领域作为一种政治品格和治国理念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把“道德”简单拿来替换掉“治国工具”,按黄仁宇的说法,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以道德政治取代法律政治,单靠统治阶层的道德表率和百姓的行为自律,是无法令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千字君注:见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然导致家庭伦理与政权组织原则的混淆,将责任与契约泛道德化。在这样的社会里,最彻底的压迫和奴性都披上了“伦理纲常”的外衣


朱元璋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道德政治的最大弊端还不只是虚伪,而是缺少专业化和数字化:对施政者的评价总是用含糊的道德评价来代替,缺乏精确性和可操作性。这种倾向在理学兴盛的明代尤为突出。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虽然听上去也注重国家治理中的“方式方法”问题(“外王”),但这种所谓的“外王”,更多是一种领导艺术,是一种驾驭他人的官场权术(如同现在的职场关系学),而并没有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政治理论和管理工具。在现代国家公共管理成为一门专业的背景下,再回头看“泛道德化”的弊端,就更加清楚了。


但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泛道德化的倾向仍然有待厘清,比如作为一国政府首脑,不能总是占据正义道德的制高点,在推动国家、社会进步上却没有什么明确目标和让人信服的举措,总是高喊道德的口号,却拿不出有力的行动方案(千字君注:所谓“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行动方案”,其实质仍是一种乌托邦构想,低估了民间自动发育的潜力,夸大了集权政府的可操作性,这样的主张催生的往往是极权政治。推荐阅读:刘军宁《天堂茶话》)。


克林顿的启示:现代国家不需要道德楷模


眼泪,可以在特定时候收买部分人心,但总是让眼泪作为一个政府无能的遮羞布,总有一天会沦落为拙劣的“表演”。当然,也不能排除领导个人悲天悯人之心出于至诚,其自身的道德素养远高同侪,但是,毕竟道德不能代替行动,道德无法绕开政治,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的道德凸显的是恰恰是政治的严重不道德,民众的普遍不满终究要有人最后买单。

 

真希望——道德的归道德,政治的归政治,仅此而已。



注:原文见作者博客,有删改。标题、导语、图片系千字君所加。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及出处。ps:千字君与三联书店合作,隆重推出一款极具“分量”的文玩——文房七宝(含迅先生手书“讀書無禁區”黄铜镇尺),欢迎点击文末图片鉴赏,购买。版权、合作请联系13520557294。


  • 道德政治的实质就是人治

  • 人治与法治必然产生冲突

  • 人治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 如何走出法治泥潭,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 诚挚推荐: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延伸阅读

商鞅为中国带来的是进步吗?丨鲍鹏山

传统文化再先进也只是农耕文化丨谢作诗

中国五千年跳不出去的九大定律 丨 砺剑

“五千年文明”的“常识”能否经受事实检验?丨丛日云

以“吃”为宗教的族群,注定无法深度思考丨贾书亚

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要素:黄仁宇经典书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