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的思想为何常被“权威”左右?7个细思极恐的心理学实验

2017-12-31 千字文华

本文看点

1. 人类总是自以为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但心理学实验却发现:人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种族歧视、以貌取人、暴力倾向、盲目跟风……这些心理是天生的吗?这些人并没有被告知应该怎样做,但他们的举动却惊人的一致。

3、几个原本正常的孩子,仅仅因为一次心理学实验变成终生口吃,这证明了心理暗示具有强大的塑造作用,也让此类实验遭遇了重大的伦理争议。


★读好文、荐好书、送好礼。千字君经营的先知书店精心挑选八款新年好礼,厚重,不落俗。送亲朋,送师长,送晚辈……都尽显读书人的气质与品味。点击下图最高立减500元!

 


人的思想为何常被“权威”左右?

7个细思极恐的心理学实验

策划:先知书店

来源:网络 丨 编辑:千字君


20世纪是心理学发展迅速的一个时期。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很多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其中很多实验,揭示了人类本性中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问题。

人类总是自以为对自己的了解已经足够,然而boredpanda最近总结的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发现——人性的复杂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飞跃疯人院》剧照



1. 种族歧视实验:

种族偏见是后天习得的


1968年,在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害之后,一个名叫简·艾略特的教师试图在她所执教的爱荷华州莱斯维尔一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中引起大家对种族歧视、偏见的讨论。

由于班上的孩子都是白人,所以艾略特把孩子分成了“蓝色眼睛”和“棕色眼睛”两类:19名蓝眼睛儿童的好孩子组和19名棕色眼睛的坏孩子组;好孩子组可以优先享受午餐和玩具,而坏孩子组不仅没有优先权,也不许和蓝色眼睛的孩子玩,更不能使用水池,而且身上被做上了明显的标记。


纳粹强制命令犹太人佩戴的六芒星标记,点击图片了解纳粹种族灭绝心理学

实验开始后,好孩子组的19名儿童明显开始对棕色眼睛的孩子产生敌意,并伴随有一些攻击行为,语言上也由平时的称呼改为了带有歧视性的语言,这让所有人都非常震惊,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要这样做。

第二天,实验组对调,结果依然如此,而且对调后的棕色眼睛组的孩子更有报复性!

在实验过程中, 有一点也值得思考,就是被判定为好孩子的一组在考试和智力水平上明显更高。


实验结束后,珍妮向孩子们讲明了实验的目的,以及希望他们懂得的道理。在这场考验人性的实验中,孩子们确实感受并理解了受人歧视的感觉,同时,在分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的攻击性也让人深思。


《为戴茜小姐开车》:偏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环境养成


这个实验也说明,当某一个权威足够强大时,是能够左右人的思想的。如果权威人士教人行善,他也许会成为释迦摩尼;当权威人士教人邪恶时,他也会成为希特勒。(究竟是那些伟大的头脑权威人士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观念常识与世界格局?千字君为您诚挚推荐“思想家传记系列”,跟随这些给人类文明带来光明的伟大灵魂,开启一场思想之旅。先知书店年末精荐:那些带给人类光明与善良的思想家传记系列丛书,软精装珍藏版)



2. 汽车碰撞实验:

诱导性提问会干扰回答者的判断力


Loftus和Palmer在1974年的经典研究中,给两组受访者观看了同样一部交通事故的短片,之后心理学家发现:受访者对车速的估计,会因为提问者使用了不同的问句(仅仅是一个词的改变)而出现显著性差异。


例如,被问到“当汽车撞毁时,你估计车速是多少?”(我们姑且称之为“撞毁组”)的人估计的车速显著高于被问到“当汽车碰撞时,你估计车速是多少”(同理,我们称之为“碰撞组”)的人。“碰撞组”对于车速的估计平均值为每小时31.8公里,而“撞毁组”的受访者对这一数字的估计平均值则达到了每小时40.8公里。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周之后,“撞毁组”和“碰撞组”的两组受访者回来,被问起是否在短片中看到了碎玻璃。 事实上本无碎玻璃,但“撞毁组”中居然有32%的人声称看到了碎玻璃,相比于“碰撞组”的14%,错误记忆的现象明显提升。


诱导性提问:你和梅德韦杰夫,谁的体毛更旺盛?


这个实验说明,人们的提问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回答者的判断。例如在法庭上,目击者的证言,律师提问所造成的心理诱导,可能会促使他们说出根本没看到的事情。



3. 罗伯斯山洞实验:

敌意源于竞争,协作产生和解


在这个实验中,21个11岁的小男孩被带到了奥克拉荷马州的Robbers Cave州立公园去参加一个夏令营。他们不知道其实自己是一个实验的被试者。

在旅行之前,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正是这两个小组构成了Sherif研究两组人之间如何产生偏见和冲突的基础。

当孩子们到达后,他们分别住进了各组单独的小屋里。而且在第一个星期中,他们并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组人的存在。




第二个星期,科学家开始想办法让两个队伍分别知道还有另外一组孩子存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两个队伍就开始产生了团队之间的矛盾。之后,在一系列的比赛之中,矛盾逐渐激化,他们之间的敌意和攻击性都更强烈了。

第三个星期,实验者创造了一些条件,让两个队伍的孩子共同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共同解决水源被破坏的问题,共同筹钱去看一场电影,等等。两个小组因为这些合作,完成了之前单方面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慢慢解除了相互的敌意,最终达成和解。

这个实验说明:人类的敌对情绪,往往是出于竞争而不是天生;分工协作不仅是最有利于各方提高效率的相处方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消弭仇恨。


协作程度越高,和平之树就越繁茂,形成良性循环


形成协作的关键点,是专注于更高一级的、延伸到团体界线以外的目标。(是什么力量,既消弭了大规模的战争,又使巨量的人口免于饥荒?近乎于常识的答案是:市场的力量、商业的力量。是市场和商业让人类走出零和博弈的困境,将原本分散的智慧协同起来,共同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千字君诚挚推荐《圆富:智慧创造财富》这本书,在读懂财富与商业文明密码的同时,放大智慧的价值:市场的力量,和平与繁荣的发动机,先知书店独家策划)



4. 米尔格兰姆实验:

奉命作恶的人负罪感会变低


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米尔格兰姆进行了一次关于权威服从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他组装了一台假的电击器,征来数百名受试人员执行电击,并安排一名演员扮演接受电击者。



受试人员被要求扮演老师,演员则扮演学生,每当这个演员回答问题错误的时候,米尔格兰姆就要求受试者电击学生。随着电流一步步加大,这个演员先是假装痛苦呻吟,后来则不再出声装死。

实验结果令人吃惊:大部分受试者都遵守了权威的命令,尽管他们被事先告知到达某强度的电流足以致命,机器电压最高能达到450伏,但最终还是有超过65%的受试者对演员使用了450伏的最高电压。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个人会服从指令进行破坏,人格类型的影响远远不及外在情境。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辩解:我没有亲手杀死500万犹太人,我只是奉命行事


对于纳粹军官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当时流行的解释是条顿民族是一个倾向于服从权威指令的“权威性人格”占主导的民族,而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则对这个解释提出了挑战。(千字君注:关于德国忠实执行种族灭绝,有人将其归结为德国的“国民性”,但随着史料的解密,“人性恶的普遍世性”逐渐成为共识。先知书店独家策划的“千字君诚挚推荐:反思纳粹专题系列”作品也验证了这个常识,如感兴趣可以点击关注。先知书店独家策划)


这项实验揭露了人们在面对权威时表现出的愚蠢与麻木,并指出了人们想象的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巨大落差。普通人很可能会遵从权威人物的命令,甚至杀死一个无辜的人。从我们作为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看,对于权威的顺服是根深蒂固的。


5. 嘉士伯啤酒实验:

以貌取人是人之常情


这是一个由品牌啤酒嘉士伯拍摄的广告。在广告中,一对事先毫不知情的情侣会被安排走进一个有150个座位的放映厅,这里面提前被安排了148个露出纹身,戴着金链的汉子,只有中间还有两个空位。




一些情侣看到这些浑身纹身的机车大汉,就皱着眉头走开,放弃了看电影。而那些选择穿过大汉,安然坐下的情侣,则会获得所有人的喝彩和免费的嘉士伯啤酒。

这个广告其实想要表达的是,不要以貌取人。


6. 不倒翁实验:

人类行为源于模仿,而非内部基因


阿尔伯特·班杜拉在1961年进行了一个不倒翁实验,他把孩子设置成了三个组,第一组看到一个成年人对不倒翁大打出手,第二组看到一个成年人在和不倒翁玩耍,第三组是对照组,不给看成年人的示范。

结果表明,看到成年人对不倒翁施暴的一组,更容易在接触到不倒翁的时候显示出暴力倾向。


这项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往往来源于模仿,而不是内部基因


7. “怪物”研究实验:

心理暗示会导致不可逆的口吃


这个实验是由言语病理学家Wendell Johnson博士进行的,他想证明关于口吃原因的主流理论是错误的。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口吃是缘于遗传。

Johnson博士认为,将儿童标注为口吃者实际上可能会使他们变得更糟,甚至会导致“正常”儿童开始口吃。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做了一个后来被称为“怪物研究”的实验。

22名孤儿被招募参加实验,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第一个被标注为“正常发言人”,第二组被标注为“口吃者”。至关重要的是,标注“口吃者”的小组中只有一半确实表现出口吃的迹象。




在“口吃组”的6名“正常”儿童中,5名在负面治疗后开始口吃。在“治疗”之前结结巴巴的5个孩子中,有3个变得更糟。相比之下,在实验之后,只有一个“正常发言人”组的孩子有更大的言语问题。

实验之后,研究人员试图消除他们所做的破坏,但无济于事。实验中被标注为“口吃者”儿童的口吃似乎是永久性的。这是孤儿口吃者在他们余生中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显然,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些重大的道德问题,尽管研究人员的意图良好。2001年,进行这项研究的爱荷华大学正式道歉,并称这个实验既令人遗憾又无法辩护。


注:本文为先知书店策划的“心理学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第一期,关注微信公号“千字文华”或添加公号编辑千字君个人微信号18910623425,获取后期文章和更多好文。本期选自网络,标题、导语、图片系千字君所加,转载请注明作者、编者及出处(千字文华)。推荐关注先知书店的其他公号:酷哥说、先知书店(备用号)。



  • 人心的复杂性超越我们想象

  • 也为我们提供思考个体与社会的新视角:

  • 群体中个人,为什么比单独个人更勇敢?

  • 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是否取决于个人品质?

  • 家庭、社会、政治环境,如何塑造人性?

  • 诚挚推荐:大众心理学三大经典《乌合之众》《群氓之族》《狂热分子》

  • 权威译本,精装包邮,点击下图一键购买



延伸阅读


忍耐与受虐仅一步之遥

罗素: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人唯一该奉的“命”是自己的良知 | 龙应台

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满脑子标准答案

羊群如何驯化狮子?

贪婪,是最大的风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