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FLTRP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
点击上方“外研国际” 一键关注微信公众号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
南疆痛史话从头,
碧海鲸波震九州。
漫道圆明劫后火,
且凭记忆写琼楼。
2020年,圆明园罹难整整160年。
这160年里,中国人的历史记忆是痛苦而又悲愤的。160年后的今天,凭吊只余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又给我们怎样的历史镜鉴?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的冲天大火永无止息地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唤起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愫,由此而生的伤悼、自省、图强等话题也一直未曾消歇。且让我们随汪荣祖先生的如椽大笔,去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作者简介
汪荣祖(Young—tsu Wong)
原籍徽州,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纽约PeterLang出版社“中国近代史丛书”主编、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著有《史家陈寅恪传》、《康章合论》、《史传通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成同光时代》、《学林漫步》、《诗情史意》、《史学九章》、BeyondConfucian China(Routledge)等专著十余种。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对中国近代史事感怀下萌生的一本力作
第一部中国人用英文撰写、
叙述圆明园由盛至衰全貌的著作
英汉对照
双语重现这座万园之园的生机
图文并茂
含丰富的珍贵照片及原创手绘
01
寻觅前朝风流事
汪荣祖先生对圆明园的“追寻”,可以用“建”、“住”、“毁”三部分来概括。
圆明园遗址图
首先,作者以细腻的文笔为读者勾画出圆明园的外观与内在的变迁。海淀北部地下泉源丰富,从金朝开始,就被统治者认为是修建“离宫”的佳地,明朝也有不少人在此买地修园。时至清康熙朝,皇帝也看中了这一片怡人的园林风光,在此修建畅春园作为休养之地,圆明园是在康熙四十年后开始修建,园林落成后康熙皇帝赏给了四皇子(日后的雍正皇帝)居住。
接着呈现的画面是清朝皇帝居住在园中的生活情景。从雍正皇帝到咸丰皇帝,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摆布圆明园的景色,但最主要的扩建与经营者还是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将杭州西湖十景与苏州园林的风格移建在圆明园,也是出于乾隆皇帝的喜好。相较于格局方正的皇城紫禁城,皇帝也更愿意在依山傍水的圆明园休息、处理政事。
原创手绘
图片来源:《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汪荣祖认为国外人士将清代的圆明园视作离宫、夏宫的说法并不正确,他提出圆明园是“清帝每年居住最久之地,自雍正起已是另一处听政之所”的看法。但事实上,满族本为半农半渔猎的北方民族,与汉族传统并不一致。如辽朝帝王有“四时捺钵”的契丹游牧风俗,因此建有四时“行在”。
在清朝的官方资料中,圆明园被归类在“行宫园囿”,同类的皇家园林有热河的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原是“行宫”规制的扩建,具有“宫”与“苑”的结合,既可休憩,亦可理朝听政。圆明园跟避暑山庄最大的不同在于:圆明园是满族人深受汉族文化艺术吸引,尝试仿效的艺术实践场所;避暑山庄则是满族人为保存北方民族习性、关联蒙古等北方部落民族的重要据点。圆明园较其他园林胜出的,是它的艺术价值。此一皇家园林的艺术价值,为全世界共识。
02
琅玕散落谁人家
“现代中国人不能忘记火烧圆明园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把这座伟大的宫苑视为他们灿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却被外国入侵者恣意摧毁,他们对建筑奇观的失落感到悲伤。”
英法联军的主帅额尔金(Lord Elgin,1811—1863)当时决定焚毁圆明园,主因就是深切了解清朝皇帝珍爱圆明园之深,故要焚毁它使皇帝无比痛心。额尔金不但达到使咸丰皇帝痛心的目的,也让往后的中国人痛心百年有余。
图片来源:微信公号“圆明园遗址公园”
尽管圆明园之毁肇因于兵火,但汪荣祖先生爬梳内阁档案,发现了圆明园和帝国的政治一起衰败的踪迹。早在英军入城前,圆明园的管理就存在着不少瑕疵。圆明园被烧毁后,还有不少器物与建筑遗迹残留,由同治皇帝独排众议,试图募款修复圆明园木造建筑的举措可以得知,当时圆明园的状况仍予人可以修复的期望。只不过朝廷财政的困难,八国联军再度的破坏,终使这个愿望成灰。
外国军队的烧杀抢掠,在圆明园附近居住的“园户”的偷盗行径,以及清室覆亡之后豪强恣意搬迁文物,都是圆明园进一步被摧毁的原因。
<点击可查看大图>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中谈到的“最后的破坏”,事实上从1900年开始,持续了几十年。圆明园先毁于外国人之手,再逝于本国人之手。试推想,若是圆明园不为英国人所毁,今天会是什么面目?很可能的结果是,跟今天的紫禁城与颐和园一样,建筑空架犹存,瑰丽文宝则是四散他乡。
03
何必徒引伤心语
圆明园三园虽不能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巅峰,但其定然美好而令人眼花缭乱,比起圆明园的美好,当年的马戛尔尼更多纪录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停滞与不变。但帝王与工匠精心打造的圆明园,在文明强盛的英国人眼里还是非常吸引人的。刚踏进园中的法国军队,亦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个圆明园”的想法。(见《1860:圆明园大劫难》)
马戛尔尼何其好运,能亲眼目睹在盛世的皇家园林。当时百姓无缘得见的美丽园林被焚烧,思之已经足够令人神伤,更何况是将荒芜的园林与国家的命运联想起来?在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包括清朝的遗民们)眼中,圆明园被毁,已不是爱新觉罗一家的事,而是一种近乎“国耻”的耻辱。许多热血的人,读到圆明园被烧、文物被夺、皇帝呕血、臣子伤心的文字,内心必然跟着起伏难定。
目录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汪荣祖先生本人亲自在圆明园遗址内多次考察地形,附上大量的图片与版画,花费三分之二篇幅对园林的“建”与“住”细致描写,徐徐展开,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字里行间实可看出其对圆明园艺术建筑毁坏的深刻惋惜。
原创手绘
图片来源:《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汪荣祖先生初访圆明园时,也不免触景生情,很能体会前人的悲愤,曾调寄《水龙吟》一阕:
名园早已荒芜,百年憾事今难状,天津失守,北京易手,皇城焚掠。壮丽成空,火龙吞树,残垣相望,叹金楼凤阁,都成劫烬,寻陈迹,空惆怅。
闻道旧园新造,乍听之心情波荡,山林仍在,玉泉滋润,清流可畅。只欠东风,吹开帘幕,碧湖涟涨,愿天公眷佑,长春不谢,坐圆明舫。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内文展示,点击可查看大图
160年前,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今天的圆明园,今后的圆明园将成为什么?圆明园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表征,这使我们不曾忘记,也不应该忘记。
文章引用来源:
《中华读书报》第293期,《咀嚼“无情”的追寻——读汪荣祖<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作者李典蓉
往期精彩